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处在中国小说理论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地带 ,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叙事理论品格。但是 ,晚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部分文献对现代叙事学中的“客观叙述者”、“干预叙述者”、“同叙述者”及其相应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问题均有所涉及 ,产生了一些虽然稚拙却也精彩的有关小说叙事方式的理论观点。从中国小说理论批评演化的角度审视 ,它们具有不可漠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晚清到五四,伴随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以及现代作家对环境描写的提倡,自然描写作为现代小说重要的理论要素被提到写作与批评的日程上来,这种追求显著地改变了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总括起来,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人物塑造、情感氛围、叙事特征形成了重要的美学关联.  相似文献   

3.
作为<红楼梦>叙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层叙事在晚清受到了高度推崇,具体到近代前期狭邪小说创作中,还可细划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发现手稿"型与人物跨层叙述.以分层叙事为切入点,可以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与把握<红楼梦>与近代前期狭邪小说间的袭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性是中国现代小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种文学观念的建构始于晚清,完成于"五四"时期。晚清黄遵宪、康有为、严复、夏曾佑、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鼓吹小说改良工具论,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形态性叙事的理论基础。"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等作家分别从理论倡导和写作实践两个方面塑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品格,使现代小说不仅成为塑造中国人品格的重要文化活动,也成为凝聚民族想象共同体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晚清"新小说"的类型划分,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小说题材作为标准进行的划分."新小说"类型与题材的变化具有同一性."新小说"的题材经历了从"大"(政事、国事)到"小"(家庭、儿女),从启蒙新民到娱乐消闲的变化.反映在小说类型上,就是政治小说等的衰落,社会小说的流变,写情小说的崛起等;期刊作为"新小说"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其宗旨与理念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了"新小说"类型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孽海花》在晚清谴责小说中的独特性,恰在它超越了"谴责小说"的概念所包含的一般主题和叙事方式.并指出曾朴的《孽海花》,在历史小说的意识和叙事方式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规范,代表着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以国民改造为目的的新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大量与传统小说女性迥异的"女豪杰"形象.这类女性为救国救民崇尚革命暴力,甚至抛弃贞操、家庭、情欲,泯灭其性别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想像性.此种"女豪杰"形象不仅表达了晚清先进知识分子希望女子能够和男子一样肩负起天下兴亡之重任的迫切要求,更为引人深思的是,"女豪杰"这类理想女性,开启了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女性想像的雄化叙事.这种文学叙事昭示出中国妇女的自由独立解放并非是一种平等人权意义上的个体人性权利的获得,而是从属于救国大业的、与国家的独立解放密切相关的集体意义上的自由独立.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受翻译小说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转变了对小说的文学观念,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创作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类型、形象塑造、人物刻画、叙事模式以及汉语白话语言等方面显现了文学的现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翻译小说催生了中国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9.
当代英语世界对于晚清小说的研究迥异于国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政治/革命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韩南、王德威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专注于发掘晚清小说的"现代"意义,充分肯定其叙述视角的独特意义与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他们的研究突出了晚清小说叙述主体的创新意识,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路径扩展至晚清时期,进而揭示中国文学与众不同的"现代性"。究其原因,既有当代英语世界学者自身的研究动力,也是晚清小说创作主体和西方话语的跨时空对话的结果。创作主体的现代意识与读者深切的现代感受交融,生成当代英语世界学者对晚清小说多重现代性特征的理解:晚清小说作家不仅具有"现代"商业意识,而且还具有"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晚清到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脉络的探寻,追究中国小说叙事模式发生变革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过程.从一个具体而微的角度寻找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所继承与遭遇的传统和西方的渊源与陷阱.  相似文献   

11.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戴维.洛奇集文论家与小说家于一身,在其重要作品《小世界》中,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建构了一个后现代主义浪漫传奇文本。小说文本由"谈这部小说如何成为小说的小说"和"类文本元小说"构成,使关于传统人文批评、解构主义、读者接受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文学本体论等的批评理论探讨转变成小说叙事艺术。同时,作者使用互文手法将高雅的专业知识阐释与表现当代学术界荒诞景观的通俗故事情节并置,讽刺性地质疑文学研究的目的和公共学术批评机构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唐代叙事诗的繁荣与小说密切相关。从当时流行的小说和叙事诗并行、叙事诗和诗序互见的现象,诗人一身兼诗人、小说家两任和喜听故事的社会风尚3个角度来讨论这种密切性。认为唐代小说的兴盛促进了叙事诗的故事性和叙述手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叙事观念经历了长期的古今演变过程。秦汉时期,叙事观念初步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叙事理论已经发生;唐宋时期,叙事理论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叙事理论继续深化。中国文学叙事观念以传统的传记、叙事散文、小说、戏剧等为对象,由批评上升到理论,具有感性批评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4.
自由间接话语是小说叙事中再现人物话语的重要手段,而且常与叙事声音联系起来探讨。在现当代小说叙事模式中自由间接话语已很难根据语言学特征进行辨认,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声音理论更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小说叙事。叙事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在叙事学研究中,叙述开端是一个被相对忽视的研究领域。而对于虚构叙事作品小说而言,叙述开端的功能极其丰富,它在创作前影响想象机制的转换与实现问题,在创作中对整个叙述结构起预示与建构作用,对于读者具有引发阅读兴趣与意义认知上的影响与功用。在创作、文本、读者具有互动意义的语境中,叙述开端研究蕴涵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叙事:在模式与效果之间--论《老残游记》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叙事学理论引入小说研究 ,使小说叙事模式的探讨成为热点。限知叙事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区分出一部小说采用某种叙事模式 ,固然也可以反映其艺术成就的高下 ,或彰显它对某些艺术特性的有效把握 ,但并不必然说明它的艺术效果及其感染力。《老残游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近代中国小说中 ,它是较早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模式的小说。在域外小说以及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双重影响下 ,它对这一叙事模式进行了自觉的运用和改造。它的成败得失 ,一方面显示了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优势所在 ,同时也提示我们 ,叙事在模式与效果之间的定位应有一个明确的依归 ,即 :任何的叙事模式都要服从于一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谜题叙事作为制造悬念、保持收视期待的有效策略,在当下的叙事文本中运用广泛,值得深究。作为最具想象力的电影类型之一,科幻电影的故事建构中存在着诸多颇具代表性的谜题叙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建构思维谜题的时空重构,建构话语谜题的语义重解,建构主体谜题的身份谜云。在数字技术、智能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科幻电影的谜题叙事不仅具有文本上的意义,更具有回应时代叙事艺术关切的价值。在将要或正在到来的后电影时代中,科幻电影的谜题叙事也许可以作为数字时代电影艺术本体论的重新探讨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8.
小说《天真时代》是美国现代小说家伊迪丝·华顿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华顿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表现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与压制这一主题。文章认为,“可视化”人物塑造、省略和重复等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作品的艺术效果并深化了小说的女性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作家买买提明.吾守尔在各种题材的小说创作中,独特的叙述技巧使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文中从他小说的叙述层次、叙述视角及叙述时间等方面分析其小说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20.
陆涛 《东方论坛》2010,(2):37-42
历史上的图像与小说关系就是图像与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字争夺叙事主导权的一个过程,但无论怎样,二者始终是不可分的,共同促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文学图像化将会对文学的接受和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文学(这里主要是小说)图像化,为我们的叙事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文学或是文学研究将走向一种语-图互文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