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最近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失言者》(Him withHis Foot in His Mouth)。有的评论家说作者“勿失良机,重访人类的嘉年华会”;有的评论家说作者描写了“在一个大千世界里笑剧性的搏斗”,又说作者“用一根粗粗的绳索把所有旧的主题和迷人的特点都一起拖了起来”,它是“一种协调,一种再生,一个总结”。当然,也有些无聊的人们拚命从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去找他们的原型,说某个人物是作者的同事某人,另一个人物又是作者的同学某人……等等。这种把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2.
关于《俗说》的作者,隋唐时期的典籍记载就比较含混:《隋书·经籍志则。说家类著录《世说》刘孝标注本下附注:“梁有《俗说》一卷,亡”;同书又在其杂家类著录:“《俗说》三卷,(梁)沈约撰,梁五卷”。可见,《俗说》当时就已失传或部分失传,作者已有无名氏与沈氏二说。此后,来尤表《遂初堂书目列。说类著录刘孝标《俗说》一种,无卷数,元脱脱主修的《宋史·艺文志》小说类著录《俗说》一卷,作者为沈约。迄止元代,《俗说》的作者已有无名氏、沈约、刘孝标三说。而其传本从唐代三卷到元代一卷,至清代仅见于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不朽杰作。它上承《水浒传》的传统,下开《红楼梦》的先声,在中国小说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但关于其著作权问题,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1986年,周钧韬发表了《关于〈金瓶梅〉作者的二十三说》一文(载《江汉论坛》1986年第12期),共计得《金瓶梅》作者23说。笔者在近年来研读《金瓶梅》的过程中,翻阅了多种资料,至今搜检出《金瓶梅》作者共36说。除了周文提及的23说  相似文献   

4.
赵宝煦 《学术界》2001,(6):267-268
本书是姚礼明博士的政治学论文集。它汇集了作者十多年来的科研成果。作者在自序中说 ,本书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 ,因为作者是用“生命”来从事学术研究的。我想这话的意思不外两点 :一是作者从事科学研究 ,严肃认真 ,兢兢业业 ;二是作者敢于开逆风船 ,说真话 ,不怕踩线惹麻烦。作者在“跋”中又说 :“这里没有趋时应景之文 ,也没有无病呻吟之作”。统观全书 ,可知作者所说的这些话 ,并非虚妄。我认为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 ,就是贯穿全书的求真求实的精神。作者立足于中国国情 ,坚持独立思考 ,不唯书 ,不唯上 ,敢于坚持真理。研究社会科学 ,…  相似文献   

5.
正像本书序言中所说,此书不是一本历史,也不是一本自传,而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对历史事件的一些回忆,既然如此,在阅读本书之前,读者应该对作者有个大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罗贯中找到了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辽 《齐鲁学刊》2000,(1):69-70
《三国演义》,妇孺皆知;其作者乃罗贯中,在学人中也无争议。但罗贯中究系何方人氏,诸说不同。一说罗贯中乃山西太原人;一说罗贯中是山东东原(东平)人;一说罗贯中为浙江钱塘(杭州)人;一说罗贯中是江西庐陵(吉安)人。其中以“罗乃太原人”一说接受的人较多,因...  相似文献   

7.
偶然翻到《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的一篇短文——《“郭沫若的化名之作”小解》(作者史明),读后想说点意见。该文作者指出我和单演义先生合编的《鲁迅与郭沫若》一书中,对鲁迅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五日致杨霁云书中所说的“郭沫若的化名之作”,未能注  相似文献   

8.
《马赛曲》的第七段歌词作者,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段歌词仍出自前六段歌词的作者鲁日·德·李尔的手笔;有人说它为诗人勒布伦所作;路易·杜布瓦和马利一约瑟夫·谢尼埃也有幸被认为是该段歌词的“真正作者”。据法国著名历史学家G·勒诺特尔考证,《马赛曲》第七段歌词的真正作者是伊泽尔省维恩市的一位神甫——安托尼一多罗丹·佩索耐尔。他在其力作《法国历史轶闻》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第七段歌词的产生经过:  相似文献   

9.
《古镜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镜记》是现存唐人传奇中最早的一篇。它“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下开有唐藻丽之新体。洵唐人小说之开山也。”(汪辟疆《唐人小说》)从六朝志怪过渡到唐人传奇,《古镜记》起着桥梁作用,它象征着唐传奇创作的渐趋成熟。历来研究者主要把眼光放在作者问题和写作年代的探讨上,本文对此两方面研究状况进行简要评述。一、作者问题《古镜记》出自何人之手?研究界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王凝说、王勔说、王度说以及王度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说。其中王度说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一个理论系统中的价值概念的涵义应是统一的、完整的。针对目前学术界对价值的理解有“属性说”和“关系说”等不同方式,作者支持“关系说”的观点,并从这一角度阐述了对人的价值的看法。其中对目前价值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如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作为客体的价值与主体的自我价值,功利价值与人道价值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从“关系说”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条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一写下这个题目,便想起《鲁迅传》一书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先生发表在2008年8月15日《文汇读书周报》上的一篇文章——《我们今天如何评价鲁迅》。文章说:"我不是说鲁迅不可以批评。鲁迅也是凡人,  相似文献   

12.
艺术形象的动态存在的描述王汶成艺术形象的存在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具体他说,就是从创作方式、到作品方式、再到交流方式的存在。从生活物象到作者心象的创作存在方式创作方式是艺术形象最初的存在方式,它反映了作者对艺术形象的孕育和塑造过程。毫无疑问,作者是艺术形...  相似文献   

13.
“和韵”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韵”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出的汉语声律原则,是刘勰对前人诗作声律的探索和总结,它为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作者认为,“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是“和韵”说的精粹,“和”是形成语言节奏不可缺少的对立因素,“韵”是声音节奏中的相同因素;二者是一组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是汉语声、韵、调对立统一的组合形式。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对以往关于“和韵”说的解释,如“双声叠韵说”、“四声八病说”、“平仄押韵说”等,进行了商榷。作者还运用语音实验图谱为其论点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4.
评价文学作品,不能忽视作者的创作态度。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作者对农民起义是歌颂还是反对,关系到这部作品的成败。《水浒传》的情况比较复杂,说它歌颂农民起义固然可以找到例证,说它反对农民起义也同样可以找到论据;尤其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实际描写,观点不尽相符;《水浒》的客观影响更是远远超出作者的主观愿望。作者所极力颂扬的“忠义双全”的宋江形象,人民并不推崇,倒是作者有所非议  相似文献   

15.
王人恩 《东南学术》2006,(2):161-168
大观园是<红楼梦>所创造的一个典型环境,它是作者凭空创造的,还是有生活原型?这一争论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或主"南京随园说",或主"北京恭王府说",或主"江宁织造署西花园说",或主"大观园在<红楼梦>里说".文章对上述诸说的依据和得失进行了梳理,认为"大观园在<红楼梦>里"一说符合作品实际.  相似文献   

16.
论鲁迅小说作者“说”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叙事学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论可以用来作为分析小说叙述形式的工具。一是视点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方式看小说的故事世界和以什么方式说故事。二是叙事时间理论,即作者用什么样的时间方式会组织故事。本文在这里仅运用叙事学的视点理论来分析鲁迅小说中作者是选择什么样“说”的方式,用什么样的叙述者来行使介人文本权利的。 作为作家创作的产物,纯粹客观的无作者介入的小说是不可能存在的。鲁迅小说扬弃了传统的介入方式,通过叙述者、人物与作者的不同关系巧妙地介入作品,收到了特殊的美学效果,开创了中国小说…  相似文献   

17.
《市场道德论》出版吴灿新、孙志东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容着伦理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道德经济。作者通过考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史后认为:伦理精神与市场经济处于一种共时态的互动之中,市场经济的不同模...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2):F0003-F0003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李相合教授推出的《中国服务经济:结构演进及其理论创新》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成书的。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四年多的心血,包含了作者艰苦探索所获的重要成果。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高度凝练的优秀著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中,“位”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 作为一个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位”最早出现于周易哲学中。“位”,字大量出现于《易传》之中,《彖》、《象》提出了爻位说。爻位说可概括分为当位说、应位说、中位说、趋时说、承乘说、往来说六类,它是《易传》的作者在总结爻辞的吉凶悔吝时提出的,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一爻处于一卦中的不同位置而表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12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康国章教授的《〈说文〉所收〈诗经〉用字考释》,由于我和著者甚为熟稔,得以先睹为快。拜读之后,感觉此书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严谨而又扎实的学术论著。该著作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说文》所收《诗经》用字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作者历时四年、呕心沥血的结晶。作为一部考释著作,笔者感觉该书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选题新颖,视角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