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建独特的“诗道”体系,是《沧浪诗话·诗辨》的主要目标.而将“以禅喻诗”贯穿于“学诗”“参诗”过程而最终求得“诗道真谛”则是“诗辨”的本质.严羽关于“诗道”体系的建构,以学诗为基,以参诗为核,以辨诗为的,体现了其要言不繁,却体系完备的特征,如果只注意其以佛禅“喻诗”的特性而忽略其诗学体系,这对其诗论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仅就造成诗坛凋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放逐”和“诗的放逐”,做些力所能及的探讨。一、人的放逐人的放逐,即人在诗中的主体地位和对诗的审美主体地位的放逐。人在诗中的主体地位被放逐,诗便失去了现实人生意义和社会作用;人的审美主体地位被放逐,诗便成为无法欣赏、无人欣赏的结构形态和文字符号。所以,人的放逐必然导致诗的放逐。而人的放逐恰恰是以现代扼为主潮的“新诗”、“新诗人”及其诗论者们的刻意追求。(一)“新诗”对人的放逐“新诗”对人的放逐,自它使人“看不懂”时就已经开始,渐而愈演愈烈,成为潮流。1、…  相似文献   

3.
侯敏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2,(4):132-135
孔子对《诗》的态度及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成为经典,都产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对孔子教《诗》的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确立及由《诗》“可以怨”生发出的风雅正变问题,重新做了文献上的印证和澄清,为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及“诗教”传统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诗眼”顾名思义是指诗的眼睛。什么是诗的眼睛呢?从字面上说,“诗眼”就是最能显示诗歌内涵真谛的最关键的字词;从艺术含义上说,“诗眼”是指诗歌艺术境界的脉络焦点。“诗眼”,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早已出现,不过,一般认为是律绝产生以后才普遍产生的。诗以一字为工,诗人在作诗的时候,往往根据人们积极想象的心理特征,巧下促人积极思维的字词,运用能产生诗情画意的“片言”,并使之“居要”,使读者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会其情,以收到传神明旨的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学月刊不是同人杂志、文学社团,并主张文学风格多样化,称它为“现代派”、“现代主义”不符合历史事实。穆时英等人的小说从整体看,与西方“现代派”仍有很大差别,以戴望舒的诗为据论定《现代》是“现代派”则更不恰当。戴望舒要求中国新诗同时摆脱中国诗和西洋诗的两种格律枷锁,是值得赞赏的。  相似文献   

6.
论王安石议政的咏史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唐 《学术交流》2005,(7):163-166
议政诗是王安石诗歌成就的重要方面。其中,以咏史怀古诗议政是他经常采用的艺术方式之一。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意理精深,表现出政治家的真知灼见。唐人咏史怀古诗多以“抒发”为歌咏流程,以叙事、抒情为主,突出的是情韵,而王安石用以议政的咏史怀古诗,则以“思理”为歌咏流程,以议论为主,突出的是见解。其主要手法:一是顺向式的“嫁接”,即指诗中的议论沿着史料固有的评价系统,抓住适当契机,把固有评价系统之外的思想嫁接上去,以新出精,以超越出深;一是逆向式的“翻案”,即指诗歌对同一史料的议论,完全与既有的评价系统相反,有时就是针对既有评价系统的某一点展开“驳论”,在“翻案”中见深刻,使议论通向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本文通过对“诗学”及“诗”、“志”等概念的辨析和追踪,从释义学、符号学和诗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语言的深处是一种信仰,语言的权力就是隐喻的权力。如果在诗学理论上读解“诗言志”而追寻一条意义链的踪迹,这条意义链就是在“诗”、“志”、“意”、“识”、“记”等互为训释中组接而成的。如果认为诗是书写使意义出场的文本形式,那么,主体创作的诗作为既成的书写也仅是在隐喻中使儒家经典文本指归的道德伦理出场而已。说到底,“诗言志”是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儒家诗学批评就是对“经”之隐喻的承诺,是经学中心主义的本体论隐喻  相似文献   

8.
刘长卿是中唐前期诗坛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在诗的艺术上造诣颇深,曾自诩“五吉长城”,可见他对自己诗歌艺术成就的自负。”他一生写了许多独具艺术个性的诗篇,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历代诗歌评论家对他的诗也多推许。皇甫 在《答李生第二书》中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卢文绍《刘随州文集题辞》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诗在后世评论家心目中的地位。解放以来,对他诗歌艺术的探索和研究很不够…  相似文献   

9.
方玉润(1811~1883),字友石,一字黝石,自号鸿濛子,是清代有名的《诗经》研究家摹妒肌芬皇楸蝗酥厥樱矶嘌芯俊妒返闹骱臀难罚家隽似渲械募狻?方玉润自称要“原诗人始意”,亦即寻求《诗经》本义,这是困难的。来欧阳修《诗本义》中分《诗》义为“诗人之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经师之业”四类。清人皮锡瑞在《诗经通论》中说,“有作《诗》之意,有赋《诗》之意”,“故《诗》有正义,有旁义,有断章取义。以旁义为正义则误,以断章取义为本义尤误。” 在孔子以前,《诗》据说是王者“陈诗观风”的工具。《左…  相似文献   

10.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创作经验而提出的一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颂”。又见于《毛诗大序》 ,但有所不同 ,《毛诗大序》改称“六诗”为“诗六义”。经学家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说 :“风、雅、颂者 ,《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 ,《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 ,成此三事 ,是故同称为义。”理学家朱熹也认为 ,风、雅、颂是“三经” ,是“做诗的骨子” ;赋、比、兴…  相似文献   

11.
论诗诗:立论与立美的双重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淑芳 《学术交流》2002,(4):136-139
论诗诗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对于源远流长而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理论升华。对论诗诗立论与立美两个建构过程进行比较,把握其中的同构关系,是不可能靠形式逻辑,而只能凭借直觉的。论诗诗既是诗的理论,又是理论的诗;既含震慑人心的审美激情,又寓发人深省的理论于其中。  相似文献   

12.
石晓博  张念贻 《唐都学刊》2013,29(2):117-122
耿翔诗歌创作中,坚守现实主义并延伸着社会视线,激扬浪漫主义的个人情愫和艺术视野,可以说是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融之中探索诗性精神.试图通过对耿翔诗歌纵横考量进行解析,并最终认为,在陕西当代文学之中,耿翔以故乡马坊为主题的诗歌散文的双文本创作构成了陕西文学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吴中体",指"吴中四杰"为代表的吴中派诗歌之体,形成于北郭结社,既是吴中派崇古用世、遁隐顺时、遗世独立、适意求静士人心态的外现,又是吴中诗歌传统的承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吴中体"宗唐、复古,力矫元人多作七言近体及"沙陲弓马"、"诗情益泯"之习,主要特征有五:崇尚才情,风华颖迈;感时伤事,诗以存史;自适性情,清新自好;不主新奇,擅于咏物;诸体兼擅,臻于"大全".与吴中派兴衰相对应,"吴中体"也发生较显著的变化,即从前期自适性情,到中期多凄凉之音,再到后期归于"清雅".  相似文献   

14.
彭维锋 《唐都学刊》2005,21(3):89-93
法度与自由的关系是理解杨万里诗学的切入点。由此出发,遵从杨万里诗学的学理逻辑主线,逐层把握杨万里诗学的理论基点、丰实意蕴以及诗人主体精神的结构性征的内在诉求,进而实现对杨万里诗学的超越性层面的有效清理。  相似文献   

15.
吴梅村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是入清后的诗坛领袖。时局的变化、国家和民族的衰亡激发了其愤怒之情,他以数量众多、艺术精工的七言歌行诗记述时事、反映社会,风格苍凉激越而缠绵哀婉,其诗歌被称为独步一代的“梅村体”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何建良 《阅江学刊》2014,(4):118-121
杨万里的写景咏物诗占了其现存诗歌很大比例,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开拓了写景咏物诗的新境界,对后世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艺术开拓表现为:用诗化心态体物察人,用细腻笔触写景咏物,用组接艺术创造意境,用通俗语言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17.
台阁体的诗歌较其散文更为逊色,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存在很大的局限。台阁体走向没落,在台阁作家周叙那里已经初见端倪。随着茶陵派的兴起,台阁体诗派终于为主流诗坛所抛弃,这是由政治巨变引起的文体变迁。  相似文献   

18.
自唐以降历代诗学批评家对宋之问诗歌艺术进行了评点阐释,而这些品评不仅零星散落、琐碎细杂,而且存在片面随意、概念模糊等问题。系统梳理诗评家对宋之问诗歌艺术的零星点评,可以呈现宋之问诗歌艺术的阐释历史,即不同时代不同诗学观念背景下宋之问诗歌艺术的接受情形。  相似文献   

19.
优美地说出全新的诗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检江 《学习与探索》2002,2(1):113-119
中国当代诗坛焦虑和期望并存 ,从诗史角度客观地对这一现状进行辨析 ,提出诗歌振兴的思路是新世纪社会与时代的双重文化课题。第一 ,当代现实题材的开掘与主旋律崇高内涵的深化是构建诗歌新境界的本源和基础 ;第二 ,以语言构建的新姿态表述诗歌新境界能够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 ,也能够营造出优美的审美空间 ;第三 ,在汉语写作的前提下 ,必须对中国诗歌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进行积极审视与删汰 ,清除盲从与屈从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杨贺 《唐都学刊》2013,29(3):116-120
在诗歌题材上,李洞发扬了贾岛善于吟苦与悟道的诗歌传统。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李洞延续了贾岛师法杜甫,将杜诗技巧移入五律。在意境营造上,李洞沿袭贾岛善取幽寂清雅的意象以营造幽微纡曲、深情绵邈之境。李洞顺应诗歌发展规律,通过对贾岛诗风的扬弃,完成了自我诗风的建构。立意上,李洞的诗歌较贾岛更新警;语言上,较贾岛更奇峭精切;风格上,李洞在贾岛“清新典雅”的基础上新创“玄远幽微”一格。李洞对贾岛诗风的扬弃为晚唐苦吟诗风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大家的创作积累的经验,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