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ICF理论框架的交互影响理念为依据,从多维度视角构建了失能测度指标体系。首先,通过赋值法,得到多维度下的失能总分,依据得分将其划分为重度失能、偏重度失能、中度失能、轻度失能及健康五种功能状态,构造死亡概率模型及失能状态转移概率模型,结果显示,失能分级标准是可靠的。其次,利用CLHLS数据库2011年及2014年追踪调查数据,通过构造多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实证测算了多状态失能转移概率;借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中国65岁及以上失能人口规模、各状态维持时间及预期寿命等。结果显示,初始健康的老人三年期转移概率维持在健康的概率最高,其死亡率也最低;而初始状态为重度失能的老人死亡率最高,其维持重度失能及转移到偏重度等失能状态的概率也最高。研究结论表明,直接依据数据的失能状态转移概率测算比建模估计要准确;基于多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评估的失能规模、预期寿命等均比已有分级测度结果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与失能率快速上升。文章使用CHARLS2011~2020年调查数据构建健康状态转移模型,分析了老年人口的健康状态转移规律,并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了慢性病综合防控对中老年人失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慢性病(并发症)→失能”是老年人健康状态转移的一般规律,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由健康状态转移至慢性病状态的概率持续上升,75岁以后超过50%;由慢性病状态转移至失能状态的概率远高于自然失能的概率,全生命周期防控慢性病是预防老年人失能的重要途径。慢性病综合防控通过提高个体健康监测概率、提升慢性病知晓率和加强慢性病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失能概率和失能程度;在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服务质量偏低的地区,失能预防效果更加显著。文章结论能够为失能预防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数据,对失能老人的养老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93%的失能老人都属于80岁及以上年龄组,女性失能老人的数量是男性失能老人的2倍,城镇失能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来自子女供给的占66%,来自政府和社团支持的仅占6%,77%的失能老人表示能满足生活需求。失能老人的医疗保险覆盖率为79%,但养老保险仅占18%。在照顾主体方面,88%的照顾来自家庭内部,54%的失能老人表示现有的照顾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方面,87%的失能老人选择与家人同住,近60%的失能老人倾向于与子女一起居住,其居住意愿受失能老人的年龄、失能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老年人口及失能老年人剧增。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及未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状态和构成以及未来对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变化,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年人失能相对成本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因失能会产生额外的生活成本,使老年人更容易陷入贫困。文章采用生活水平法对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单身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失能的相对成本更高;城市老人失能相对成本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建议针对失能老年人的相对成本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老年人福利政策,老龄津贴政策需充分考虑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老年人口及失能老年人剧增。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及未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状态和构成以及未来对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变化,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2~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农村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和失能率进行分析。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重将分别从2020年的9035.29万人和17.72%增至2035年的12438.23万人和33.14%。受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和老年人口结构老化影响,农村老年人口ADL失能率将从2020年的5.76%降至2035年的4.92%。其中,男、女性老年人口失能率将分别从4.92%、6.55%降至3.79%、5.87%。农村失能老年人口呈现失能重度化和高龄化趋势。农村老年人口总失能率下降主要是年龄别失能风险降低所带来的轻度失能率快速下降的结果;中度失能率略有下降,重度失能率不断上升,中、重度失能率保持在4%左右。研究结论可为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到农村居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由于健康预期寿命增长滞后于预期寿命增长,中国老年失能问题严重,特别是女性老人的失能比例更高。但现有研究对老年失能性别差异的社会机制认识不足。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口外流使越来越多的老年夫妻与子女分开生活。以往对失能老人的研究集中在个体或者代际层面,少有以老年夫妻为主体的研究,忽视了老年夫妻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失能性别分化。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和2018年数据分析老人失能情况对其配偶存在的溢出效应以及该效应在机制和结果上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丈夫失能会显著提高女性老人的失能风险,而男性老人的失能风险却未显著受到妻子失能的影响。受照料的性别文化影响,尽管女性老人失能比例更高,但其在失能配偶照料上投入的时间要比男性老人长。此外,丈夫失能会对老年夫妻家庭经济水平造成负面影响,妻子失能则没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性别要素贯穿老年失能分化过程中,并通过照料和收入两种社会机制导致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更易受到配偶失能的影响。因此,失能老人相关的家庭安排和政策设计有必要考虑老年夫妻间的依存关系,特别要关注老年女性可能因老伴失能而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困境。建议以长期护理保险和家庭照料补贴...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导致失能老人的基数巨大,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照料,借助外部护理服务来弥补自身失去的生理机能,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由于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居高不下,养老机构发展滞后等因素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不足,给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的考验。适时掌握我国失能老人数量,测算未来我国分城乡失能老人数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需求、成本与供给预算的依据。本文从分析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及基本状况入手,进而测算出未来我国分城乡失能老人数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据测算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失能人口约为1 563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约330万人。2054年我国失能老人总量将达到峰值约4 300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约1 600万。失能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现阶段的1.15%上升到2054年的3.1%,2054年之后将维持在这一水平上。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失能评估机构以及专门护理机构、日间照料机构和居家护理服务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0.
高龄失能老人居住方式直接影响到长期照护服务质量,通过对211位高龄失能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理想的居住方式与现实的居住方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与家人同住,而现实的居住方式则是入住养老机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经济与社会支持因素对高龄失能老人理想居住方式有较大影响,而居住地、婚姻状况、儿女数量等多因素阻碍他们实现理想的居住方式,使他们不得不居住在养老机构。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应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将照护服务递送到居家高龄失能老人身边,同时提高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使身居养老机构的高龄失能老人在接受专业化照护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居家的温馨,以实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满足他们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失能老人状况与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国际上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需求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老年社会保障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文章梳理国内外关于我国失能老人的状况和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文献,研究目前相关研究的主流观点,包括失能老人基本状况、失能老人照料需求和服务供给、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实现模式选择、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制定、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失能老人增多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存在失能老人照料供需失衡的状态,社会护理保险是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研究失能对主观福利的影响、评估失能的福利损失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实现健康老龄化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指数作为主观福利的衡量指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和2015年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失能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失能老年人和健全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存在显著差别,失能解释抑郁指数差异的相对贡献率高达31.87%,失能解释生活满意度差异的相对贡献率为10.05%;基于双重差分的估计结果表明,失能对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失能使得老年人抑郁指数增加17.3%~18.0%,生活满意度下降2.2%~2.6%,并且这一负面影响对农村、女性、65岁以上、独居和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的影响更大。此外,康复对失能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文章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应加强失能预防、失能康复以及重点关注农村、女性、65岁以上、独居和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5-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考察失能老人的照护特征、照护效果及其变化趋势,并实证分析照护特征对失能老人照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老年人的失能率介于22%-27%,平均失能率为24.73%,失能率水平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女性、高龄、城镇、丧偶、东部老年人的失能率相对更高。(2)子女及其配偶是失能老人照护的主要供给者和支付者,但社会化服务和老年福利制度的作用不断增强,失能老人每周平均照护支出和照护时长分别为491.26元和52.77个小时,照护支出增长迅速。(3)失能老人的照护效果总体较好,平均得分为81.66分(分值范围:60-100分),大致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失能老年人群的照护效果存在较大差异。(4)照护人员、照护费用来源、照护支出、照护时长等照护特征是影响失能老人照护效果的重要因素。文章认为,大力发展社会化照护服务和老年福利制度、建立照护成本分摊机制、实施差别化的照护政策是未来构建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CHARLS 2013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正式照料对失能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非正式照料能够显著改善失能老人的抑郁程度和生活满意度.进一步对非正式照料的来源进行分类,发现配偶和子女(及子女的配偶)提供的非正式照料都可以改善失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是其他亲属提供的非正式照料对于失能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对于不同群体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非正式照料能够显著改善女性的心理健康,但是对于男性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的影响;非正式照料能够缓解轻微失能老人的抑郁程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但是对于严重失能的老人的抑郁程度和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童年是个体生理功能发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这一时期所经历的风险环境暴露可能会导致后续生命阶段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产生风险连锁反应,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这被称为“童年的长臂”。文章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四期数据以及2014年的生命历程调查数据,采用组基轨迹模型估计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的失能变化轨迹,发现我国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轨迹遵循“低起点缓慢上升型”和“高起点快速上升型”两种类型;其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轨迹呈现出“低起点缓慢上升型”“中起点快速上升型”和“高起点加速上升型”三种类型。通过使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方法对死亡选择性进行控制,探讨童年逆境与中老年人失能轨迹之间的关系。童年时期经历父母长期卧病在床、健康状况较差等逆境与晚年更不利的失能轨迹相关;童年逆境累积数量对中老年人失能轨迹具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经历童年逆境数量越多,中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受损概率起点更高、恶化速度更快;社会经济地位和成年期健康状况在二者关系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潜伏期模型”和“路径模型”共同解释了童年逆境对我国中老年人失能轨迹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人口学刊》2019,(1):101-112
老年人口失能水平对健康预期寿命的测算具有重要影响,而不同数据来源的老年人口失能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以经过模型生命表调整的2015年1%人口抽样数据所计算的生命表为基础,以2010年人口普查、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15年CHARLS数据和2014年CLHLS数据为资料来源,探讨老年人口分年龄失能状况及其对健康预期寿命测算结果的影响。老年人失能率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健康预期寿命及其性别年龄模式。无论是失能的主观评价指标还是客观评价指标,不同数据来源的高龄老人失能率差别较大;CHARLS数据中高龄老人失能率偏倚原因可能产生于调查过程中的系统误差,而非样本规模较小;CLHLS和CHARLS中的问卷访题设计也是影响失能程度判别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理论和应用层面上探讨我国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人失能水平的差异及其原因,逐步形成共识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熊波  石人炳 《南方人口》2012,27(5):17-23
本文运用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从需要长期照料即长期失能老人的视角出发,引入林南的个人资本理论来分析老人的长期照料决策。通过对武汉市和广州市13名居家和21名居住在养老院的长期失能老人的访谈,发现对于城市长期失能老人的照料决策而言:第一,长期照料决策受到资本不平等的影响;第二,长期照料决策受到资源收益最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咏 《南方人口》2013,28(4):56-63
关于影响高龄失能老人照顾者精神健康因素的解释。基于“压力-应对”模型,强调照顾者的精神健康受到照顾压力的影响,而在此框架下,照顾者的性别差异议题受到较少关注,本文试图解释高龄失能老人照顾者的性别角色存在何种差异,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干预。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数据予以检定,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照顾者相比较,女性照顾者的抑郁程度高于男性照顾者,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也低于男性照顾者。在照顾压力和社会支持方面。男性和女性照顾者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孝道文化方面则未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基本上肯定了照顾者的性别差异,对于女性照顾者而言,社会工作者应在临床上促进其正向体验并减轻照顾负担,及早处理她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失能老年人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是把握老年人口的照料服务需求、规划未来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依据。然而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已有的数据和研究并未达成一致。文章从失能状态的评判标准着手、对各项调查中获得的对失能老年人规模和比例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对中国老年人失能规模和失能率的合理推断。对3项老年专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专项调查普遍采用操作性较强的KATZ量表对老年人的功能状态进行评估,据此方法得到中国城乡老年人的失能率在10.48%~13.31%之间。为进一步确定老年人口失能水平及变化规律,笔者建议在未来相关调查研究中,统一测量方法,并增大样本规模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数量,提高样本区域分布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