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世界人口发展新趋势,在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转变过度理论,并认为当前人类人口转变远未完成。随着各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类人口发展表现出“较低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并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我们将这一人口发展模式称为“人口转变过度”。首先,人口转变过度这一人口发展特征的存在意味着传统人口转变中出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并不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最终形态,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永远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下,人类自身再生产水平终将会回升到更替水平左右,因而人口转变过度又可以分为“人口转变恶化”和“人口转变回归”两个子阶段。其次,虽然人口转变过度是在传统人口转变基础上形成的,但与传统人口转变存在明显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口发展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持续负增长。再次,人口转变过度形成的原因在于维持高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人类走出人口转变过度的关键是人口再生产水平回升并长期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左右,这依然要有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后,世...  相似文献   

2.
阎志强 《南方人口》2012,27(5):11-16,52
本文对劳动统计资料和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广东退休人口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老年人口中退休人口比例提高。退休人口趋于向城市和珠江三角洲集聚。性别结构逐步向平衡方向变化,较高年龄的退休人口增多。退休人口在保持国有身份特征时趋向多样性。退休人口整体教育素质改善,流动退休人口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3.
论人口的聚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人口聚集有五大主要效益———分工深化效应、学习激励效应、低成本效应、高生活质量效应和文明发展效应;这些效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当我们就如何实现人口的聚集,提出几点措施;此外本文还就人口聚集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均衡发展的角度对人口转变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口转变是由低级人口均衡转变为高级人口均衡的跃迁过程,人口"总量相对静止、结构高位稳定"是最理想的人口发展状态。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超前经济发展的"人口转变"和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后人口转变"两个阶段,人口转变过程中需跨越"高少儿抚养"和"高老年赡养"的两次陷阱。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和提升人口素质是未来根本任务,从较短期看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从中长期看总和生育率回归更替水平,是"后人口转变"时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人口转变完成后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宝 《西北人口》2009,30(4):19-22
在人口转变完成之后。由于人口惯性的存在,人口老龄化将比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人口转变,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时期,老年人口比重和规模以及老年人口乘数均快速上升。因此,必须在思想上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真正重视,实现人口政策和人口工作的重心从控制人口数量向数量与结构并重转变,并尽快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族人口的演进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的有限资料 ,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及有关省、市、区的人口文化素质和城镇化演进等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之1990—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各民族人口规模变化较大,与2000年比较,人口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少数民族由2个增加到4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由20个下降为19个;人口增长率不仅在民族间差异大,而且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地区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各民族的老年人口增长率都很高.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0年的32.84%,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还很低,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的人口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宋健 《人口研究》2007,31(1):11-18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使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的6.0降到目前的1.8,已低于临界生育率水平,并稳定地保持了近10年。扭转了过去300多年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趋势,有望于2030年前后达到零增长,把人口稳定在15亿左右的水平上,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条件。全世界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高于临界生育率,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2050年可能突破100亿。继续降低总和生育率仍然是人口学界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要保持中国未来人口系统的稳定和提高人民的福祉,加强人口学科学研究,建立人口全息系统工程,对全社会的人口状态进行不间断监测,为逐步完善人口政策提供实时信息。该系统的信息应能准确到人,关爱到人,服务到人,与其它社会信息系统联网,如电子健康(eHealth)、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社会保障和安全、教育系统等,形成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骨干主网。  相似文献   

9.
人口因素是影响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人口总量、人口的结构因素等对保险需求和保险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指出目前影响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人口因素中,主要是人口结构因素在发挥作用。中国保险费收入的总量较高,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既是中国人口和经济的规模因素在保险业上的凸现,也是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出生控制成效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 ①的计划生育工作起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从 1 95 5年到 1 971年 ,中国推行的是一般性的家庭计划生育政策 ,从 1 971年至今 ,中国推行的是家庭计划生育与国家计划生育相结合的政策。如果不实行任何形式的计划生育政策 ,2 0 0 0年末中国人口将会达到 1 8 5 8亿 ,如果象印度那样只倡导自愿实行家庭计划生育 ,将会达到 1 5 3 2亿。过去 45年中 ,中国一共少生了 5 88亿人 ,其中由于实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 2 6 2亿人 ,而一般性的家庭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 3 2 6亿人。计划生育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口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秀银 《人口研究》2002,26(4):9-16
人的现代化概念已为人们广为接受 ,但目前国内外对人的现代化的阐释基本局限在人的思想素质方面 ,其原因与人这一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整体性有关。人口是表现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 ,人口现代化研究既是对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也是可操作层面上的人的现代化研究。人口现代化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 ,人口素质现代化 ,人口结构现代化。根据初步建立的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测算 ,1 999年中国人口现代化实现程度 48% ,高于同期中国整体现代化实现程度 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美国经济学家乔治·亨利等人的人口乐观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口越多越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最后,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三个观点。  相似文献   

13.
已有的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忽视了人口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必须从人口学的角度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工业化目标与人口双重约束下的制度变迁过程 ,人口增长是推动中国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人口科学发展经历三次高潮 :2 0~ 3 0年代社会学派节制主义、5 0年代的人口大辩论和最后 2 0~ 3 0年的全面发展。“九五”以来事实上进行了研究方向、重点和机构、人员等的调整 ,人口科学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 ,某些方面已站到前沿。目前这种调整已接近完成 ,研究的重点已经明确 ,研究人员趋于稳定 ,主要研究机构的特点开始显现。我们的任务 ,是完成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方式和领域的“两个转变”。面对 2 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趋势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的意义 ,人口科学需要加强边缘和交叉学科研究 ,拓宽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姜涛 《西北人口》2008,29(6):1-6
关于人口转变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研究大多只考虑了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近二十年来,许多经济学家在揭示“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腾飞等一系列经济现象的原因时。发现了人口年龄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并提出了“人口红利”的概念以解释经济发展。本文将具体介绍近二十年来理论界对于人口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机制的研究以及经验分析。并对这些研究的政策含义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出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口转变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研究大多只考虑了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近二十年来,许多经济学家在揭示"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腾飞等一系列经济现象的原因时,发现了人口年龄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并提出了"人口红利"的概念以解释经济发展.本文将具体介绍近二十年来理论界对于人口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机制的研究以及经验分析,并对这些研究的政策含义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出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是理论研究和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人口均衡是指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和分布等人口自身系统内部的均衡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国际竞争力等人口自身系统外的系统之间的外部均衡统称。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种以人口均衡为特征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的主体目标。当前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任重而道远。建议开启中国人口均衡发展行动方案,构建人口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加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理论研究,促进人口均衡型的公共政策组合体系建设,加大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8.
朱涛 《西北人口》2009,30(3):1-3,13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存在着对经济发展极为有利的“人口红利”时期。本文从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消逝的预警入手,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面临迅速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并追溯了计划生育这一影响我国人口结构的政策原因,认为对传统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为目的的人口政策的调整应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9.
人口问题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但在人口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同时,深圳的人口问题由过去的以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结构相互交织转变,人口问题及其给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影响更趋复杂,使得深圳人口管理更具挑战性。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和反思深圳市人口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吸收各界对深圳人口问题的基本观点,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市人口管理体制创新进行了初步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人口再生产形势的剧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俄罗斯的总人口发展、人口的生育率与死亡率等人口再生产的状况进行了分析。自苏联解体以来 ,俄罗斯人口的总量出现下降趋势 ,出生率和生育率都大幅度下降 ,而死亡率上升 ,平均寿命骤减 ,人口的性别构成发生显著变化。这些产生人口再生产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1991年以后俄罗斯社会经济转轨时期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