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黄爱教 《北方论丛》2015,(3):139-143
从道德哲学角度来看, 弱势群体表现 "一" 和 "多" 关系, 即 "弱势" 是他们的单一性本质, 又呈现出多种 "弱势" 形态, 即政治、 经济、 法律和伦理的 "弱势"; 与此同时, 弱势群体还是一个伦理存在, 因为他们远离财富和权力中心, 基于此, 面向弱势群体的伦理援助成为可能. 面向弱势群体的伦理援助是给予弱势群体以伦理上的帮助和支持, 从本性上来说是一种精神援助, 也是保障弱势群体走向幸福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是从经济地位上划分的,但经济上的"弱势"必然转化为政治上的"弱势",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和途径,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得不到保证,他们的利益不能通过政治参与来表达,这些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文章拟就城市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做一个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关注经济贫困:中国当下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基点;关注权利保障: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必然基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经济贫困并给予其经济救助,是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无法避开和忽视的切入点。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经济救助上,关注其权利保障,并给予他们权利保护才会真正有助于社会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4.
蒋平 《兰州学刊》2006,(2):200-201,84
我国社会的转型明显扩大和加深了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规模和弱势程度,处于弱势境地的青少年受社会体制、家庭、群体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出现了教育相对弱化的趋势。因此,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应重视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受教育的程度,使其更健康地发展,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论制度性弱势群体及其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宇光 《学术界》2006,2(6):164-168
制度性弱势群体是指在制度安排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生存与发展处境需要依靠政府给予特殊保护以改变其“弱势”状况的人群。弱势群体问题根源于我国社会转型期背离正义原则的制度偏失。解决制度性弱势群体问题,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从合乎正义的制度安排秩序出发,实现制度公正与制度倾斜的有机结合,为保护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如何保护弱势阶层,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原则:公共保障原则、适度原则。提出了加强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的三大具体措施:减轻弱势群体负担、完善弱势群体保障、增加弱势群体就业。  相似文献   

7.
张松德 《云梦学刊》2009,30(6):113-115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群体的基本特征看,大学生弱势群体表现为家庭一经济弱势、人际一心理弱势、学习一学业弱势三种基本类型。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扶助政策,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要体现在表层的解决其生活困难和学习问题上,更要关涉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道德发展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弱势群体道德发展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8.
我国因社会转型而变成弱势的人群越来越多,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曾做出了不少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但对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通过完善法律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弱势劳动者群体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弱势群体,它特指在获得职业培训、获得就业和特定职业以及就业条款和条件等方面由于生理的或者非生理的客观原因而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并且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照顾和帮助的群体。合理界定弱势劳动者群体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国家的有关社会政策以及立法提供必要而明确的调整对象和范围,也是借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张容南 《河北学刊》2013,33(1):122-127
弱势群体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缺乏平等的公民身份,遭受社会歧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难以满足一些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功能性活动程度较低的群体。关于弱势群体,国内学术界主要侧重于从经验层面分析其成因和类型,对何谓弱势这一学理问题的解答尚不够令人满意。西方政治哲学从分配正义、承认政治及能力路径等视角对弱势群体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能力路径视角较优,在此视角下可以包容分配正义和承认政治的要求,可对何谓"弱势"给出相对准确和较为全面的分析及认定。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和谐社会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和谐社会内容应明确写入宪法,即宪法明确“和谐社会”条款,确认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以及相互关系,通过健全违宪审查和舆论监督机制的途径来完善宪法,从而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状况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产生着很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观从“经济文明观”转变为“生态文明观”,生态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实施新型的“生态文明观”,建立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冯骊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2):105-107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撑点是依法治国,即通过制度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依法治国是我国法律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基本成果,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法律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回顾我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及依法治国理论的由来,重点讨论构筑现代法律体系、促进制度正义、推动制度创新、建设法制社会,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即是稳定和有序。但是,当前在我国还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必须正确认识这些矛盾和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反腐倡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反腐倡廉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晓贵 《兰州学刊》2006,(1):133-135
本文针对政治性民谣这一现象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其在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的同时又能对政府作风起一种“良药苦口”的作用;控制不好会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控制得当则能够缓和转型期政府与民众的不顺畅关系,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由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信仰危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信仰危机的出现要求我们关注信仰教育。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也处于风险社会之中。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首先阐述了信仰以及信仰危机的含义,然后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信仰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对于解决我国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与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军 《社会科学》2012,(1):81-86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逐步从"总体性社会"转向"个体化社会"。以往的社会政策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大多数人的权益,但随着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传统的社会政策遭遇了许多挑战,必须增强社会政策的包容性,以关注更多的个体或少数群体。在社会政策包容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关注更多不同群体的权益,重视底层群体及弱势群体的赋权,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总量庞大,制度缺陷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深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是解决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最主要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