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讨论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与谚语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谚语是文化价值观的外衣,直接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学习谚语也就是学习谚语国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多元文化表现最为明显的国家,主流社会对文化多元化的态度一直在支持和反对中摇摆,学界也分别以巴别塔和特洛伊木马来概括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念,电影《撞车》则以艺术的形式表达美国社会这种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矛盾。然而,基于传统和现实的原因,不管主流社会作出何种政策调整,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还是在美国主流文化允许的框架内进行。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的群体传播特征使得粉丝亚文化异军突起,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资源有限场景下,相关研究主要从“冲突—斗争”和“抵抗—收编”模式关注文化互动。在媒介化社会中,网络技术以其创新、链接和共享等底层逻辑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延续,传统的文化互动模式对此难以解释。借鉴文化共生理论,以协同共进作为切入口,关注主流文化与粉丝亚文化间的互动,可以发现主流文化通过征用符号获得进入粉丝亚文化的通道,实现国家在场,同时通过约束性条件抑制亚文化的反抗性冲动;粉丝亚文化则通过借用主流精神尤其是伦理道德增强其社会合法性,形成符号嵌入,进而获得长期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西方世界里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其主流的文化价值观激励着一代代美国人为民族奋斗,同时也完成自我认识、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在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的美国,非主流的文化价值观也对其社会产生了很多的影响。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全方位地体现着美国的社会文化。本文通过解析电影《风雨哈佛路》这部作品来实证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的核心——个人奋斗,并探讨美国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相似文献   

5.
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是美国传统和主流文化的文本化写照。从兔子形象的构建以求美国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复归,到对黑人权力运动的改写来维护白人社会的主导,以及对妇女解放运动的重写来捍卫男性社会的主流意识,厄普代克在"兔子"系列小说中,利用"兔子"的人生经历巧妙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美国社会主流文化思潮的变化。作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代表形象,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形象勾勒出整个战后美国的历史流变。从阿波罗登月计划、越南战争到石油危机、经济衰败,厄普代克在四部曲中处处彰显美国意识,试图展现正在逝去的美国主流身份。  相似文献   

6.
评美国的“雅皮士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皮士是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它是当时流行于美国社会舞台的一种青年文化。使人感兴趣的是,八十年代的雅皮士大多是六十年代的嬉皮士。当年嬉皮士们极力反对的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20年以后却成了雅皮士的座右铭。昔日离经叛道的嬉皮士,而今以雅皮士的身份又回到了美国主流文化中来了。美国文化经过20年又返回到原来位置上。  相似文献   

7.
美国主流文化发端于早期北美殖民地时期,它继承了欧洲尤其是盎格鲁—萨克森文化体系,在美国历史上演变为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随着时代主旋律的变化,主流文化直接影响美国总统选举中选民结构的组成,决定候选人在选举中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论跨文化心理学的创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忽视文化对心理的影响,而跨文化心理学是要探索心理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主流心理学忽视文化影响的原因包括美国文化的特点、跨文化心理学的客观原因、研究人员的主观原因以及社会和政治因素。跨文化心理学的三个目标是“移植和检验”、到其它文化中去探索在原文化中不存在的变异、综合各种文化信息以形成更具普遍意义的心理规律。  相似文献   

9.
"奇观"是美国传媒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从法国学者盖·德堡那里借用并转化的一个概念,用以指称"形象增值""视觉主导"的时代特征。政治传播的目标是制造同意,达成社会共识。在我国的政治传播领域,全国"两会"报道是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媒体融合创新传播实践的重要场域。通过对新型主流媒体2019年全国"两会""爆款"产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传播转型过程中,新型主流媒体普遍采用了奇观化呈现和情感化叙事的策略,冀图借此改变过往姿态僵硬、语态生硬、载体技术落后等弊病,从而在政治传播中达到有效传播,形成共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是“二战”以来影响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思想。其成因是与美国国家的历史渊源和特定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文化的移植和变异是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基调,美国人对高等教育所持的功利主义态度是产生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最有利的环境因素,美国社会、国家和高等教育三者的协调是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决定力量。研究美国工具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成因,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人音乐与美国流行音乐的关系反映了美国非裔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形:它在后者的强烈挤压和制约之中形成,却又强烈地影响了后者,它已被认同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文章选取1920年代的纽约哈莱姆区为视点,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其进行一个切面式的考察,旨在证明:在种族隔离的大环境中,在黑人文化无法进入主流话语的情况下,爵士乐成为黑人族群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它的广泛传播使得黑人得以逐渐被认识和接受,它事实上也促成了黑人族群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12.
主流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思想内涵和政治实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主导着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主流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倡导和维护主流文化,引导和规范支流文化,反对和抵制逆流文化,从而促进主流文化的优势发挥。  相似文献   

13.
广告创意具有文化自觉培育、价值观塑形以及社会共识建构等功能,总体而言,广告离不开文化自觉与社会共识作为创意之源,文化自觉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础,社会共识反之助推文化自觉,两者又同时助推广告创意效果的实现,因此,广告创意应在主流意识形态下具备相关意识,正确认知文化自觉与社会共识的内容,在广告创意中探索出针对二者成熟精要的呈现方式并应对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析了《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巫术宗教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又与时代的主流文化及意识观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及内涵。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左传》记录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民法文化是法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并且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涵。民法文化的核心是立足于市民的权利文化,这种权利文化既是人类社会本质性的要求,也是市民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同时,民法文化也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文化,并且任何一种民法文化都深深刻有一定程度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正是在这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上,民法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以同化理论作为消弭异于其语言(英语)和文化的思想武器,造成众多语言少数族裔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未能得到满足。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呼吁每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都应该受到认可和尊重,并获得公平的权利保障。多元文化理论为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文化透视的视角,厘清了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对制定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产生的影响,以及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中隐含着的"文化霸权"和忽视语言少数族裔儿童本有的文化价值的倾向,为所有儿童提供了让个人尊严受到社会尊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是全球化、市场化、信息网络化3大趋势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它表现为多种异质文化的冲突、碰撞、共生、交融与争锋。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多样性所不同的是,我国文化多样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文化从形式上的多样走向实质性的多样,从地域性走向超越地域性,并且日渐凸显其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9.
《在路上》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中“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经典。小说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形式上,都和那个时代的主流小说截然不同。从亚文化的视角来看,处于美国主流社会边缘的“垮掉的一代”恰恰体现出亚文化群的特征,他们自愿选择边缘化的甚至是自我毁灭的生活方式抗拒传统的文化。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颠覆了战后美国社会刚刚建立的社会秩序,是对当时主流社会的反叛,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追寻。  相似文献   

20.
青年亚文化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彰显着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特点。从表面上来看,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但其实质正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顽固坚守,是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迫切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