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里尔克明确指出:诗不是情感;“诗是经验”。里尔克的言说意味着告别传统浪漫主义诗学观和他自己早年诗歌创作的方式。但在这种“告别”中,它又仍然保留了浪漫主义的作者本体论观念。里尔克对超主体心性的“经验”的推崇,与传统再现论有类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它不属于“再现”。“经验”的超对象性、超实体性、超概念性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范畴上领会;海德格尔对里尔克的激赏也正因此而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完全融合"论实质上是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的观点认为,诗美是诗人精神主体与客观客体相结合的结晶,诗人"主观战斗精神"的有无对于诗歌创作至关重要,主体与客体只有在"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中才可能达到完全的融合,意境与境界的形成是作家的主观与现实的客观"完全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郑敏着眼于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三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现代诗学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现代诗学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她高度重视诗与生命、诗与文化、诗与哲学的关系,提出了要建立一种融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哲学诗学于一体的具有更高境界的大诗歌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种种狭隘、偏激、平庸的诗歌观,提升诗人和诗歌的精神境界,中国新诗才能与世界诗歌发展同步,才有可能进入世界诗歌之林。她在"结构—解构"思维影响下,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新诗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主张:认为中国诗学建设要认真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要树立正确的诗史观,编写"健全公正的诗歌史";要大胆消解对诗歌权威的迷信,从诗歌艺术、诗歌发展的角度去客观公正地评价诗人诗作;要重新审视权威的诗歌观,认识其不足及其负面影响;要消解中心,破除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诗歌创作、诗学研究的误导;要正确处理思维与感觉的关系,重视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诗的形式焦虑促进了诗学对诗式问题的思考,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确立了自由体诗式的合法性,而新格律诗派的诗式理论则从艺术的本质上重新建立起了人们对诗的格律的信心。20世纪30年代以后,现代诗歌诗式理论在依托资源方面发生了意见分歧,现代诗歌体式的建立最终向中国古典诗歌回归,一方面显示了现代诗学与传统的接续,一方面也使得现代诗式的理论探讨逐渐退出了现代诗学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5.
崛起于80年代的西部诗群的创作,其基本的诗歌精神,便是面对这片苍茫辽阔古老神奇的土地及其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和艰辛的大自然,抒写其所激发起来的无比惊叹与悲壮情怀。一方面,他们抒写对这片苍茫辽阔、古老神奇的土地的无比惊叹,对勤劳善良的人民及其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由衷赞美,表现着浓厚的“西部氛围”;另一方面,他们也抒写这里的人们面对艰辛和死亡的坚强意志和生存抗争的英勇悲壮,抒写新一代开拓者的崇高的理想、献身的精神、坚韧地战斗和进军的喜悦,表现着强烈的“西部意识”和“开拓精神”。这种诗歌精神正突出地显示了当今的“中国特色”,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引起世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到50年代末的台湾文学大街上走一走,必然会“发现一边尽是悬挂(往往拼错的)洋文招牌的委托行,另一边尽是悬挂(往往斑驳的)甲骨文招牌的古董店”。看到台湾文学在“委托行”和“古董店”之间的徘徊,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作家都不能不感到忧虑。可那些被西化之风刮得昏头转向的诗人们,只晓得争先恐后  相似文献   

7.
"我生活着,故我歌唱"作为中国现代诗歌本质观之一,主张诗人只有生活着,才有可能写诗,生活实践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所产生的新的情绪往往是诗的情绪,从生活到诗,还有许多中间环节.此为七月诗派共同的诗学信仰.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历史性存在 ,已经开始得到认识 ,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自由主义诗歌。徐志摩对于人生理想追求的执着 ,充分表现在具有个性的诗情表达与具有深度的诗艺探索中 ,促成了新格律诗派的形成 ,因而与中国自由主义诗歌的蓬勃兴起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阐述了朱光潜关于“寻言”和“寻思”相统一的诗歌话语建构观,分析归纳了“寻言”和“寻思”两者的内蕴、特点和关系,以及它们对现代诗歌创作和理论建设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的创作趋于淡化社会背景,采用线型结构沿题赋诗,强调内容的切题.他在处理诗歌基本要素时,使景物皆著主观色彩,个人情感隐于意象与情趣之间,以叙事为主而穿插情景.他往往借虚拟的方式创造艺术中的景观、事物,并抒发诗人隐微雅致的情感,向往自由闲适的精神境界,以生新的形象启示某种价值观念,实现对"诗之美"的追求.这是黄庭坚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新诗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评判是现代文学发展中始终引起各种争论的话题。从整体的、宏观的、纵贯的角度分析中国新诗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求新反叛的革新精神,面向现实的社会意识,新旧对立而独尊新诗,诗体解放的自由精神和中西互构的现代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诗意何为——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丰沛的诗意,既不同于散文电影,也不同于原苏联“诗电影”。从词源学的角度,对诗的发展作历史梳理,可以看出诗是人类原初时期的创造性产物,是人类本源性的创造力、想像力的展现。塔尔科夫斯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他的电影观的。他将诗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指南,认为影片创作应该借助人类生命本源的想像力,创造影像的诗性智慧。他的影片将自然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直面相对、互动、共震,为电影审美创造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方以智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其心态的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年为贵公子,少年轻狂,满怀建功立业之志,诗歌创作超迈豪爽。中期逢战乱,遭流离,坎坷不遇,狂性消退,诗作多反映现实,抒写抑郁不平之气,诗风沉郁豪宕。晚年为僧,为人和学术均趋成熟,心性平和,诗歌创作呈平淡自然之色,而又具哲理。  相似文献   

14.
应修人加入“湖畔诗社”前,丰富的社会经历与多元化的艺术资源使他的早期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新旧交融的痕迹,诗歌创作倾向于人道主义与乐观主义的思想,注重选取花草类和田园类意象以营造恬淡的田园意境,语言上容纳了旧诗的格律特征、新诗的口语化特征及民歌民谣的技法等。应修人诗作的多元尝试是新诗发轫期诗歌探索的缩影,几乎囊括了各种可能的路径。他在格律存留、抒情方式等多方面均提供了有益经验,但频繁转换创作路径,也令部分诗歌的思想与艺术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诗歌辉煌时期的诗人,吴投文的诗歌创作历程对应了其人生转型的几个重要阶段:从狂热,到沉寂,再到回归,终至成熟。他的诗歌既无学院知识分子的玄秘,也没有一些民间诗人的随意,而是在孤独言说中剖析自我,寻找创新的可能,在生命体验中保持人文关怀,以求美感的再现。他在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写作,越发显得成熟、大气,与其诗歌批评和文学研究形成互动,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是毛泽东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践性质、主客体条件、思维特性及诗歌语言等方面,可以探讨毛泽东关于诗歌创作规律和方法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毛泽东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存在方式的生命体验,不仅具有整体教育生活的意蕴,而且具有师生独特的精神历程,它引导生命个体不断走向更为开放的世界.在当今充满意义危机的时代,要使受教育者从对繁杂知识的掌握和世俗功利的追求中走向以生命为本体的教育,就必须确立生命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8.
教育过程的生活性、教育对象的生命性和道德内化的实践性.决定了主体性道德教育必然在生命体验中展开。而生命体验,则通过以体验课程诠释德育课程、以生命故事体验生命意义、以道德描述替代道德灌输等方式.来丰富并阐释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主体对客体感性把握基础上的主客交融的一种内在状态,其中包括感知、意志、情感、想象、回忆、直觉、理解等心理功能。而音乐审美的诗意表达则包括音响摹写、情意抒发和灵境神游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体验是随着消费者休闲消费的经验不断丰富而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验如何变化以及休闲消费企业针对体验的动态过程的对策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利用流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休闲消费中的消费者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心理学视角下的三个代表体验理论进行述评;其次,基于流体验理论提出休闲消费的流体验生命周期以及体验的总效用模型;最后,基于流体验生命周期从个人和休闲两个层面,提出提高消费者休闲消费倾向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