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史学是最近30年西方史学领域里引人注目的新探索。赞赏者认为它是继传统史学、新史学之后历史学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甚至认为这种新探索和社会人文科学领域其他的新变化一道预示着一次新的文艺复兴的到来;反对者则认为它是“凝视肚脐的思想游戏”,使史学变得虚无不定。本文基于对新文化史学作品的分析,认为其中呈现的独特历史形象,不止是某几个学者的个人兴趣,而是针对史学内部的问题和外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而进行的创新。其实践体现了开放的学术精神和综合地再现历史的研究取向。因此,虽然断言新文化史学开拓了新的史学范型似乎还为时过早,但至少就目前来看,它代表了现代历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俗历史读物,在历史知识的普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众对历史的认知,大多来自通俗的历史作品.所以,要重视历史教育,发挥历史学的科学功能和社会功能,通俗历史读物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写好通俗历史读物,并非易事,需要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这里谈谈"史义"对通俗历史读物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作为现代性的激进批判和否定 ,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切入中国学术界 ,被一些知识分子所捕捉并引入中国的文化争论之中。后现代主义似乎天生与中国文化有着某种缘分 ,很多西方后现代思想家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同样 ,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一进入中国的文化争论之中 ,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身的极端性、异质性和中国文化定位的复杂性使中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分别持极其不统一的价值态度 ,其中既有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推行者 ,更有尖锐批判和反对者 ,也有温和的客观研究者。总体说来 ,前期研究中 ,对后现代主义的激进批判占据了中国学界的主导地位。而在今天 ,置身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 ,人们开始对后现代主义持更为全面的、具体分析的态度。有的学者提出要对后现代工艺论、后现代思维论和后现代价值论采取“一分为三”的态度 ;有的学者断言 ,后现代主义是上一世纪末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化思潮 ,对它可以进行各种批判 ,但绝对不应当漠视 ;有的学者断言 ,作为一场文化运动 ,后现代主义潮起潮落 ,会有竟时 ,但作为一种理论 ,它将是一个永远不可替代的透视角度 ;还有的学者在批判的基础上强调后现代主义所代表的哲学范式的转变对于转型期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从伏尔泰到亨廷顿——西方“文化形态史学”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军 《唐都学刊》2007,23(6):93-96
"文化形态史学"是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史学流派,习惯上人们认为"文化形态史学"兴起于斯宾格勒,汤因比是其集大成者。笔者认为首开世界文化形态研究之先河者当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尽管在他的著作里既没有出现"文化形态史观"的概念,也看不到对此进行的诠释,他只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运用"文化形态史观"进行历史学的撰述,他对于"文化形态史学"开创之功为其后的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廷顿诸家所继承。由于他们之间存在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以宏观的视角分析问题,都关注西方文明的前途,均注重对文化、文明的研究,并将之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众多理论、态度、倾向及流派的混合体.其中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并由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重新阐释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和诠释其思想的方式.俄罗斯精神分析派后现代作家的代表索罗金善于运用荒诞的情节碎片组织作品、用随意的色彩叠加出混沌的叙事线索,尤其乐于塑造极端的精神分裂式的人物,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索罗金以其"非凡"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阅读时以所产生的"感觉"解读作品,堪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中的"另类"代表.  相似文献   

6.
王加丰 《浙江学刊》2022,(5):210-220
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后来一直产生重要影响。从高度关注个体及其背景或语境的独特性、人的非理性因素作用的角度看,它是整个西方世界的重要思潮,因为它推动历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西方史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影响了许多学科的发展。从它否定价值具有普遍性的一面、狂热鼓吹民族主义和崇拜政府的角度看,它主要是德意志的思潮。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后者的各种极端思想和相对主义全面显露出来,酿成了所谓的历史主义危机。二战后德国式的历史主义受到批判和改造,它从相对主义后退,有点类似于文化多元主义。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历史主义,虽然主要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但它把历史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与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自成一家,对历史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王晓升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种以全面检讨西方文明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悄然而生,并在欧美思想界引起一场“后现代主义论战”,它所表现出的那种彻底反传统、反理智,甚至反文化的精神品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一、后现...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编史学与科学编史学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科学编史学问题,所以有必要把涉及到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学术结构等问题作一交待。一般而言,历史一词在含义上有"历史本身"(res gestae,已做之事)和"历史认识" (historia rerum gestarum,对已做之事的叙述)的区分。前者是指人类过去生活的实在过程, 即"历史实在"(Historical Reality);后者是指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认识上的努力,即"历史学"(Historical Sci- ence)。在对两种不同的历史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两种历史哲学便凸显出来。根据德雷(W·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这一文化思潮勃兴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西方不断引发出种种问题与论辩.后现代主义成分复杂,有些"委身"于其中的西方学者,假借对现代性进行全面质疑、对历史进行彻底反思的后现代精神,故意制造热点话题或伪造历史事实.这类情况看似是一般的学术争论,实际上却隐含着搅乱社会价值观念及其良知判断的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古史学成就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考古资料的研究与利用,将中国古史学领域内的狭义历史学与考古学进行整合式研究.无论是狭义历史学抑或是考古学都不可能单独构建真实可信的古史系统,但双方在史料性质上的互补,必然要求古史学者将两者相结合,采用不同性质的史料,运用不同研究手段、方法和理论,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模式.在整合过程中,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虽然传统文献与考古资料貌似相合,却不详究,牵强附会,证成己说;二是单独用传统文献或是考古资料能够解决的历史问题,却要将两种史料强行整合到一起.受史料的不确定性所累,反成蛇足.  相似文献   

11.
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义利观的转换来实现利益原则的合法化,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义高于利是正统看法,不过仍然重视公利,认为其高于私利。于是,在晚清国家生存竞争过程中,追求国家富强这一公利成为中国思想界新的"义",从而经由"公利"的过渡,完成了义利观的转换,实现了利益原则的合法化。作为追求"公利"的手段,公有制也因此获得在中国兴起的心理支持。而公有制之所以被视为追求国富的手段,是因为它在此时受到了三种经济思潮的综合影响:国家掌握财富的传统经济思想、动员储蓄与实现快速工业化的现代经济学思想、消灭私有制以超越现代化弊病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三种思潮的合流,成为支持公有制兴起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宋秋敏 《唐都学刊》2011,27(5):11-15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以娱乐大众、表现日常生活为创作旨归,借助于商品流通的渠道广泛流播于民间,这是对以"传道"、"言志"为核心的传统文学观的反叛。曲子词包括艳情性、通俗性和时尚性在内的各种"另类"特征,不但丰富了文学史的内容,也为后代"流行歌曲"的蓬勃发展确立了成功的典范。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宋词赖以繁荣的动力,也正来自于这些"另类"特征的凸显和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3.
廉敏 《求是学刊》2007,34(4):135-139
明代史论的价值由否定转向肯定是明代史学研究的成果之一。总体上看,明代史论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其中,在明正统至弘治这一重要发展时期内,正统史论得到充实与发展,成为主流的社会思想;并且,还大致形成了正统史观、求实性史论和反思性史论三种思想倾向。由于社会危机的出现,正统史论内部也孕育着某些新异的变化,即明代后期出现的异端史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春天。30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个举措、进展和理论上的突破,都凝聚着社会科学工作者探索的心血。把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史完整、准确地记载下来,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个重要的职责。面向未来,社会科学要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书磊 《求是学刊》2002,29(4):97-102
以曲为史的曲史观是中国古典史剧文人创作的中心话语。曲史观主要表现为借助史剧创作表演历史、补足历史和改编历史 ,而其改编历史与寓言观的任意对待历史有着显著的区别。曲史观中心话语地位的形成 ,与古代文人经历、社会学术思潮、戏剧与史著共同的功能、戏剧通俗性与文人借史化民愿望的结合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李传印  陈得媛 《求是学刊》2002,29(1):116-120
《明史》历称精善 ,这与其编撰过程中一直受到康熙帝的关心、指导有很大关系。康熙帝认识到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 ,有裨治道 ,十分重视《明史》编修工作。他根据要把《明史》修成一部资料详赡 ,评论公允的信史要求 ,提出了史官不重文章而重良心说 ,强化史官的史德要求 ,明确《明史》编修学术规范。同时康熙帝重视史籍的收集 ,运用行政手段 ,帮助收集《明史》所需史料。对《明史》编修的指导 ,也体现了康熙帝对史学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7.
彭放 《学习与探索》2002,(6):99-105
在黑龙江文学史上 ,“借才异代”的移民文学成为主流。这些移民作家主要是因罪发配的“流人”及其家属 ,还有以各种原因滞留或客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创作 ,支撑着黑龙江文坛的半壁江山。移民带来各地的先进文化 ,促进南北地区和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使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而且给文学创作广泛吸收异地经验 ,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黑龙江移民文学的繁荣 ,是人才政策开明、开放结出的硕果 ,也与中国知识分子爱祖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有关。移民文学现象是黑龙江文化的一种特色。既要看到移民作家对黑龙江文化的启蒙和开发带来的效益 ,又要看到“流人文化”中潜藏着消极的“恋乡守根”和“回归故土”的流亡意识。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本土作家成长起来 ,替代了移民作家 ,这是黑龙江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可以预见到的是 :未来的黑龙江文学将更加开放 ,更具活力 ,其乡土特色更浓。  相似文献   

18.
严兴文 《学术交流》2003,5(7):96-99
邓小平汲取建国后我国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导致共同贫穷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根据这个战略构想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采取特殊优惠政策 ,优先发展东部地区这个大局 ,从而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崛起 ,使我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为我国实施第二个大局的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世纪之交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开发大西部的战略决策 ,并取得一定成效。实施西部大开发 ,将会使我国东西部得到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其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从现代到晚清,从文学史到学术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其治学思路和方法不仅具有启发性,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的发展进程。追踪陈平原的学术道路可以发现,他的“越界”始终立足于“文学”这一基点,借助于文学的叙述、想象与表达来“触摸历史”。因此,与其说他是在跨越学科边界,不如说他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开拓“文学”的疆域。  相似文献   

20.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12,39(2):140-145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时期.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这两部正史的民族史撰述,明显体现了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特点.从历史编纂而言,两书都重视将民族史撰述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整体来加以把握,肯定少数民族对维护大一统政治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大一统视野;从民族观念而言,两书的民族认同思想不尽相同,《史记》不斤斤于夷夏之别,肯定华夷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尤为进步,而《汉书》的“异内外”和“德化四夷”的思想则较为正统,却都有助于人们对汉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