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藏族作家的创作面临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文化背景成为藏族作家创作的大语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实现藏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等问题成为当代藏族作家文化身份建构的首要问题。藏族当代作家既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学,又要在重建中国文学中发挥作用;既要面向全球化,又要增强本土认同。努力使当代藏族文学既借全球化话题和语境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又保持民族的审美经验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当代藏族文学是在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当代藏族文学的文化资源必然是多元的、丰富的。在这些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文化资源无疑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族传统文化。在多姿多彩的当代藏族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藏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层面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领域,语言的选择不只限于工具性的意义,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作家采用哪种语言作为创作语言,除了一般采用本民族母语外,更多地受到主体民族的语言价值、社会功能的掣肘。本文试图从双语身份、民族双重视角和文化对话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当代藏族作家以双语身份活跃在中华文学百花园中是历史的必然。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写作,客观上体现出一种双重视角,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融,集中体现了当代藏族作家当下的"在场"意识,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与重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藏族文学嬗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为标识,藏族文学步入到她的当代发展阶段。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藏族文学不仅向外部世界展现了高原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并在超越个体民族文化的高度上,承担了对本民族成员文化启蒙的重任。20世纪80-90年代,是藏族当代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藏族作家在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语境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和民族文化发展求解。这不仅是当代藏族文学区别于内地同时代文学的个性所在,也是藏民族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当代藏族女性文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之后,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拓展期、活跃期三个阶段。萌芽期的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由于参与写作的作家人数少作品单薄而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特色。拓展期的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在题材、主题、民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方面都有所扩充,为第三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活跃期的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完全突破了前两个阶段的种种局限,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示了当代藏族女性文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学界荐书     
《学术界》2012,(8):252-253
张立群著:《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本书以富有激情的笔法,梳理了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从8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谈起,到先锋文学、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写作以及汉语诗歌写作的转向,直至走向"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国后现  相似文献   

7.
文化转型:世俗化与文学的媚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被裹挟着走上一条文化转型之路,在告别政治目的论意识形态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消费文化的转型的过程中,当代文学正在经历着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文化转型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失范使文学开始向媚俗跌滑:作家的角色意识由拯救向虚无倾斜,启蒙理想和道德精神一落不起,商业目的正日益成为作家们秘而不宣的价值取向.文学在世俗化的同时,有必要通过文学的人文关怀,走向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人文价值的多元建构.  相似文献   

8.
<格桑梅朵>、<无性别的神>和<尘埃落定>是当代藏族文学中三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它们的作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世纪中前期作为其创作背景,但在书写方式上却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特色.藏族作家在面对历史巨变时期,从各自不尽相同的价值立场出发,通过精神、意识、观念、心理等深层层面表达对历史的个人理解.面对转型时代,作家以文学艺术的方式传达了对于本民族传统的继承和现代化发生的认识,也体现了藏族作家对文学多元化的一种追求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发生了多元变化;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创作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较具规模的当代转型中,可以发现许多新的气象:土生、土长的华裔作家,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闪亮登场",形成一种"新人"与"老人"、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同台共舞"的新格局.由于多种原因,华裔作家与华人作家的文学取向,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但是,就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学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进而以谋求作为所在国少数族群文化的生存、发展权利与质量而言,二者则具有充分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学的变异发展带来文学"泛化"发展和文化研究的转向,当代文论的阐释能力及其有效性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而当代文论自身在文化转型中试图"突围"和"转向",却又带来了自身的"合法性"危机,以致在理论立场上游移困惑。面对这些挑战和危机,有必要探讨当代文论继续存在发展的理由和根据,以及它进一步转型建构的可能性何在。这就需要在看待文学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基本观念上作出反思和调整。由此出发,我们应该将对文学的认识阐释,从被定义的转变为被理解的,从本质论的转变为价值论的,从知识论的转变为方法论的,以应对当今的文化转型和文学变革,从而实现当代文论的进一步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神话的发展从源头上就具有差异性,在被重述的当代,也因为文化背景、时代潮流以及作家的性别立场、创作理念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如果说西方"重述神话"的参与者表现的是对"过去历史"的改造与重建,那么,中国的作家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对历史记忆的依赖.本文试以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究中西思维的差异性,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秀明教授及其研究生们编撰的《文学浙军与吴越文化》,作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规划研究课题之一种,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洋洋30余万字,以散点透视的研究方式,沿着浙江当代文坛重要作家创作的轨迹,追溯、重构了二十年来浙江当代文坛的整体概貌。此专著响亮地扯起“文学浙军”的大旗,以浙江文学与吴越文化的关系为切点,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叙述的视野,其系统研究文学浙军的方式,实有筚路蓝缕的拓荒之功。针对浙江文坛的现状,著者这样道出该书的目的:“如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重展浙军’,使浙江文学上一个台阶,这个问题已刻…  相似文献   

13.
<正> 藏族作家、翻译家、《格萨尔》专家降边嘉措的新著《<格萨尔>初探》,1986年12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全面介绍、研究、评价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是降边嘉措长期以来在藏族文学领域锐意开拓、深入探索、辛勤笔耕取得的崭新成果。《初探》的问世,无疑将会推动《格萨尔》的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6):86-86
《重构文学场:当代文化情境中的传媒与文学》(谭旭东著)于2010年12月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与文艺学等方面的前沿理论,结合我们身处的当代文化情境和我们参与的当代文化实践,探讨了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对媒介变迁与文学的转型、电子媒介时代文艺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该著视角新颖、视野宽阔,  相似文献   

15.
当代美国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造就了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使其呈现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既丰富了美国文学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藏族汉语诗歌是藏族文学是汉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另一方面,藏族民间文学,尤其是藏族民歌,仍然是它一个重要的文学资源.从藏族汉语诗歌产生之初,直至当下的藏族汉语诗歌创作,民歌都是它的重要传统,体现出它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与早期华人作家的作品相比,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已发生了变迁,更多地转向了双重文化背景和视野下的华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以该小说为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当代华人对中国文化和自身分化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民族的文化符号表现,是民族心灵的感性呈现,是时代变革的最敏感神经。整个藏族社会历史经历本世纪中叶民主改革从而发生了深刻变革,藏族文学也因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而从此进入当代发展。当代藏族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让中国和世界瞩目。藏族当代文学的特质,可以概括为“文化的文学”,既不同于传统,也有别于“现代”。“文化的文学”是我们把握当代藏族文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观念。所谓“文化”,简言之,是人类群体在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观念体系和成果。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4):158-158
胡良桂撰著的《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一书于2011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运用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先进文化的历史缘起、理论渊源、发展轨迹与当代建构;阐释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功能、历史使命以及作家的责任担当;分析了当代文学精神的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藏族女性文学与中国当代内地女性文学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但其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也使得二者呈现出了鲜明的审美差异,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二者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这些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私人化写作与非私人化写作”、“物化写作与朴素之风”和“审丑写作与中性写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