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一直被奉为译界经典之作,本文从翻译美学角度入手,对林译《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信息进行扫描,讨论了译者在翻译中应如何实现音韵美、情感美、意象美及意蕴美的审美再现,并就此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山行》的三种英译均具情感移植,三种不同的英译在保持或再现原诗气质美方面则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以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汉语诗歌的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深入阐释召唤结构对于汉诗英译的影响。汉语诗歌的模糊美以及丰富的内涵留给译者很大的再创造空间,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本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元关系间的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语言的顺应性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名词的翻译特征,论证文化语境顺应对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中国典籍英译史发展的四个特点,指出关于典籍英译认识的五个误区,认为当前的中国典籍英译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探讨了当代典籍译者应注意的翻译策略,希望有助于发展中国典籍英译事业。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分析《道德经》原典中的母性之美、辩证之美、玄妙之美以及理雅各、韦利、林语堂和巴姆等多位译者的《道德经》英译本中相应的美学传译效果,本文揭示了《道德经》在英译过程中的审美问题,探讨了《道德经》的美学意蕴在英译过程中的再现和表现手法,并指出了今后的翻译传播策略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先进 《云梦学刊》2011,32(4):135-137
郭著章教授等编写的《文言英译教程》中专门有一章介绍"古典小说英译"情况,内容涉及我国四大名著英译片段及教材编者相关点评。在仔细研读原文与译文的基础上,进行汉英对比,同时对四种英译文作了平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译文片段分别出自四位不同译者,而且翻译的年代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却基本相同,且与当代翻译理论不谋而合,称得上"殊途同归,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徐向群 《船山学刊》2009,(4):229-232
辜鸿铭和理雅各作为中西方代表,其《论语》译本各有千秋。本文从辜鸿铭与理雅各英译《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对比入手,分析两住译者翻译特色,说明译者生活背景、学术背景、翻译目的对此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负载词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词汇,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随着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数量愈来愈多,文化负载词成了翻译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以《狼图腾》英译本为例,将《狼图腾》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四类,即蒙古民族特色词汇、"文革"词汇、中国历史词汇及成语,并进一步分析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这些词汇过程中所采取的直译、音译、意译、厚译及删译等翻译方法与技巧,为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看典籍英译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联斌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112-113,124
本文的研究表明,典籍英译的标准其实是适合与忠实,这种翻译标准给译者在英译典籍过程中的权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译者并不是被动模拟,而是基于忠实基础上的主动模拟。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目的是要将一部作品变成译入语读者能欣赏的作品 ,尤其其中的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 ,其翻译过程是一个审美再现过程。要想译作能体现出原作的美 ,这与审美客体即原文的审美构成有关 ,同时更与审美主体即译者的审美感知力有关。译者的审美感知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其自身的艺术天赋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审美现象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孔阳有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将美学与艺术学做了区别,确认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关系。所谓审美关系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无自己定性的派生性概念,一是作为有自己定性的本原性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并存,表明蒋孔阳美学存在着深刻矛盾。蒋孔阳美学的精华处是从后一概念出发,将审美关系当作一种方法论,对美与美感作出的分析,及所提出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样富有创意的命题。蒋孔阳美学通过审美关系的讨论,将美还原为审美现象,从而摆脱了实践美学所面临的二元论的困境,走向了一元论。  相似文献   

13.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在其翻译活动中有所彰显。在此以翻译大家林语堂做为研究对象,对其人生哲学、文化态度和审美情趣等主观因素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中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类认知研究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还应表现在审美等人文领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认知科学与美学"研究都取得相当深刻的积极成果。特别是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认知科学美学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美学难题作出了科学化的新阐释,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假说。不过,认知科学还从来没有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过专项研究及实验。如果相关实证研究得以进行,将最终地、彻底地揭示审美活动的本性,为审美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基础,还可以为审美机器人的开发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功正 《齐鲁学刊》2003,(2):101-106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形态和特征 ,有着独特的感觉方式 ,保持着良好的精微感和审美分寸感。他有着鲜明的空间审美意识和色彩感 ,唐代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色彩充满了敏感和兴趣。王维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有赖于其得天独厚的秉赋和多方面的艺术审美才能。其丰富而精微、灵敏而细腻的审美感觉经验完全是盛唐人才具有的 ,它体现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史传》四处引用《诗经》,涉及《大雅·文王》、《大雅·荡》、《小雅·天保》三个篇目,可分为以别称代《诗》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两种类型。这既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又是刘勰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双向互动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世界开发出在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中真正综合的心象世界。审美教育以体验提升审美心象力①及培育审美心象思维。审美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以心象力开展美育活动,将自身融于自然,发现自然之美,而且以自然之美为出发站探寻人类的社会美。审美心象力推动审美心境及培育审美心象思维不仅在自然之中,而且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也可以说,人类将自然赋予的美融于社会生活之中,推动培育具有美德价值的心象力及美好生活中的具体心象感及心象思维。  相似文献   

18.
梁鸿 《阴山学刊》2006,19(1):55-58
在《茶叶之路--欧亚商路兴衰三百年》中,邓九刚先生纵向跨越几百年的历史,从纯粹商业发展的角度描述分析历史的发展和成因,展示了封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点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读性,同时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诗情、诗性是本书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全书真正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用一种宏大的历史主义观点来思索这段历史的意义,由此引申出对整个民族的文化思考和经济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李健  翁再红 《阴山学刊》2009,22(5):113-116,128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施,是一生倡导美育的蔡元培致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为此,蔡元培不仅积极投身美育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也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确切地说,他最终从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美育实施的系统方案,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美育实施观。这些系统的美育实施方案,对于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明白地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他们除了在贬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外,主要是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审美意识作为独立的意识类型不过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者,不能单独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审美意识形态涵盖。审美意识形态的命题不仅把意识形态中性化,而且割裂了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