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在电子媒介扩张和纸质媒介相对萎缩的大背景下,电影、电视与文学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电影、电视不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而且开始将其媒介产品和表达方式输出到文学领域。不论是从影视剧本到小说的写作流程、从影像叙事到文学写作的趋同,还是从影视产业链衍生出影视同期书来看,影视在这些传播活动中都是信息发布者,占有主导地位,而文学则因成为信息接受者而具有了次生性。这改变了以往从文学到影视的单向传播模式。这种角色和地位的转换是在影视与文学之间媒介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并加快了这一媒介权力重构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摘要]21世纪媒介、社会环境的改变,电视文艺传播新现象的出现以及受众自身素养的提高,带来了电视文艺受众地位从被动到主动的质的变化以及电视文艺受众理念的转变,电视文艺受众主体地位由单向度传播趋向多元辐射,接受方式从唯一媒介趋向多平台媒介,价值生成从价值终端向价值生成场转化。  相似文献   

3.
传媒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各类媒体互融、互动的新时代,电视读报节目就是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电视读报节目的异军突起、成绩不俗可以说是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产物。本文将从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的生态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受众分析、电视媒介、传播效果方面对这一节目形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达拉斯·斯麦兹是公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基人,其研究从批判美国电子传播政策和电视内容开始,将传播技术视为一种社会建构,认为信息自由流通只是一个神话。他提出了受众商品论,认为受众被媒体出售给广告商;他思考了美国传播工业在全球的扩张,以及加拿大传播工业对美国的依附,提出了媒介依附理论。他的理论推演和批判精神影响了一批后来者走上政治经济学路径。  相似文献   

5.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当今文化传播领域中的重要资源。文学的地域性书写是中外文学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文艺现象,自古以来,呈现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为地域文化代言和传播的作用。在这个媒介高度发达的传播时代,文学文本仍是地域文化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当代作家要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承担起凝炼和传播地域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媒介传播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工作之一。电视作为主要的电子媒介,也是公共关系的重要传播工具。对于公关公司来讲,实现电视媒体报道率是一件花费大、成功率低的事情。对于电视节目的选择、针对不同栏目设计话题以及与电视栏目合作营销等方面,只有极少数的公关公司能够综合考虑客户策略方向和刊出率,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电视媒体策略。其实公共关系常涉及的电视传播无外乎三大类:新闻、新闻专题、节目合作。只要掌握电视传播的优劣势,了解各类栏目的特点及其目标受众群,则赢得电视新闻报道或通过节目合作获得有效传播之事,便不再难乎其难了。>电视…  相似文献   

7.
以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为例,从社会控制力、影像传播文本等方面将传统的电视媒介与新兴的网络视频媒介进行比较。在社会控制力上,传统的电视媒介拥有绝对优势;在影像传播文本上,网络视频媒介的传播则明显超出电视。两者的融合是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从信息传播看大众传播媒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信息来源.一般来说,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是由媒介组织、产品、受众和反馈等要素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决定着新闻、舆论、知识、广告、文化和文艺等信息传播内容哪些可以被传播以及怎样传播.媒介通过对象性、互动性、兼容性、科技性和经济性的信息传播,发挥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功能.媒介要使信息传播更有效,应该努力给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激发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并采用适当的传播形式以增强信息的刺激力.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受众阅读活动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当代文学传播深深地打上了大众媒介的烙印,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进入视觉传播时代,“蒙太奇”、“比特”成为了世界通用的传播语言,原本多元化的文学文本在技术层面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这使得传统的文学受众在阅读文学文本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特点。本文将传播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考察当代文学受众阅读方式的变化,研究当代受众在文学阅读中显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电信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出现了网络广播、手机报纸、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等新兴传媒载体,使新闻传播的过程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传者、讯息、媒介、受众及受众反馈四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提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期待意识逐渐消解中的受众已被新闻的碎片化传播所包围。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吸引受众关注并有大众传播价值的新信息。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介是受众了解大千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而且深受大众喜爱,这是与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分不开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媒介行业迅速发展,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新闻传播主要有电视传播、报纸传播、广播传播和因特网传播等。文章分别介绍这几种的审美特征。它有大众传播和其它类型的传播。新闻传播是广受大众欢迎的一个媒介。它有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实用价植。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协调、价值规范的功能,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的内在规定性及传播规律和传播形势的必然要求促使我们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但在大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进入一些误区,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引导,对大众传媒进行科学定位与分类,搭建新的传播平台,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强大阵地,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文学传播在城市生活状态下,呈现出了新的传播途径,表现为轰动效应、品牌效应、旅游广告效应、宫廷文学消费以及城市谋生等息息相关的城市化特征。这些不同于题壁传播、纸媒传播的文学传播新特点,是文学传播近世化的开始。研究这些传播途径,可以更深入认识影响宋代文学的生成发展机制,解读宋代一些特殊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海外传播现状对我国文化典籍的对外推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译入语受众线上问卷调查发掘《庄子》英译本海外传播现状。结果显示,《庄子》英译本对外传播存在主体职责不清、传播内容缺乏本土适应性、传播渠道相对较少和传播定位不够精准等问题。鉴于此传播现状,可以通过明确传播主体职责、优化传播主体格局 ,优化传播内容、提升本土适应性,运用现代化媒介、拓宽传播渠道,采取针对性策略、顺应读者心理等传播策略提升我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古典文学传播研究旨在探究作家宴集唱和、流派结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考察了古典文学传播研究领域的相关论文,对古典文学传播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探索古典文学传播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人类社会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功能在传播中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文化单一性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图景,而技术决定论已成为媒介社会发展的高调。如果新媒体传播缺失社会责任感,网络人继续无度膨胀,鼓吹媒介技术决定社会形态、决定人们的思维形式,那么人类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将会受到破坏,文化多样性也会消失,文化仅仅作为信息"全球化"工具而存在,成为技术现实的附庸,人们被技术奴役而失去智慧,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迷失自我的"人生困境"和"生态危机"就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复杂网络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灾难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结构特征,并利用机器学习分析舆论情绪变化。研究发现,城市灾难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生命曲线特征,潜伏期和爆发期短,以多级路径为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政府、媒体和意见领袖是舆情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三者的舆论情绪及变化存在差异,易产生次生舆情。研究表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多元且透明,伴随了公众理性思考和公民社会进步。建议分阶段采取引导策略,分层级持续释放权威消息,消除信息死角。同时加强有害信息管控,有效应对并严惩网络谣言,维护城市灾难事件的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18.
信息网络传播法是调整信息网络传播主体在运用网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法有很大差异。目前,我国虽有多种涉及信息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但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完善信息网络传播立法,应该遵循传播自由、信息安全、公序良俗和保护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整合规章,科学立法,建立完善、系统的信息网络传播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传播技术革新和传播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播从工具属性向功能主体属性转变,影响了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文学存在方式、文学接受方式及文学的评价标准。文学批评的传播学范式更加突显了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在场性",开启了一种探索文学意义及价值生成的大门,其所关注的关系性思维不仅能发现文学研究中许多被遮蔽的问题,拓宽原有文学研究范式所无法深入的领域,也为区域性文学批评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阐释模式和价值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0.
手机作为传播媒介,迅速影响到现代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取代了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成为人们亲情祝福和朋友拜年的主要方式。手机短信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强化了人们传统节日的时空意识和节庆仪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娱乐活动,拓展了节庆祝福和信息传递的表达形式。节庆中的手机祝福和拜年短信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继承,表明了新媒体并不是解构传统文化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从而形成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