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2 0世纪的科学哲学主要有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三大流派。这三大流派不仅在历史上依次出现 ,而且经历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理性实证化 ,到批判理性主义所导致的理性历史化问题的产生 ,再到历史主义对理性历史化问题的初步解答三个阶段的发展。这一发展是西方科学哲学在 2 0世纪的重大历史转向 ,使得理性历史化成为 2 1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核心  相似文献   

2.
以理性梳理为视角,卢卡奇思想经历了从对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批判到对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批判,表征了其理性历程的转变与飞跃.卢卡奇深刻意识到人类的进步必须以理性原则来指导,应捍卫与坚守人类的理性精神,这对于中国现代化极具启示意义.即实现经济秩序的理性化、公民政治的理性化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理性化,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四分五裂状况是19世纪造成的。那时,分化和裂变的过程产生了两个世仇的智力“家族”。同时,这些家族的成员开始被按照理性加以界定。此前的对立面,比如,维科与笛卡儿之间,帕拉切尔苏斯科学与牛顿科学之间、或赫尔德与康德之间的对立,是由竞争的理性概念而不是由理性派与反理性派之间的对立激发的。正如富科所强调的,在目前的纷纭众说之前,必然存在二元论和理性统一体观念。对上两个世纪西方智力史的鸟瞰表明,反理性主义家族在19世纪期间得到迅猛发展。家族关系通常在德国或与德国有关。早期反理性主义者中,浪漫主义者、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和尼采如今名声大躁。而其他反理性主义立场还曾繁盛于黑格尔右翼和左翼、历史学派、解释学或政治和社会无政府主  相似文献   

4.
王齐 《浙江学刊》2006,14(6):20-26
在《哲学片断》中,克尔凯郭尔围绕苏格拉底的"回忆说",就苏格拉底意义上的教师与耶稣之为教师进行了比较,以此揭示了基督教信仰的根本出发点和立场,批判了其生活时代基督教信仰知识体系化及世俗权威泛滥等倾向.在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是西方理念论和求"真"的科学的哲学传统的创始人,但是在克尔凯郭尔眼中,苏格拉底始终是非思辨性的、非学院化的"生活哲学"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克尔凯郭尔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复活"着苏格拉底,因为他所书写的只是非学术性的"哲学片断".  相似文献   

5.
哈耶克进化论理性主义对罗尔斯理性建构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特点,是一种道德或政治的理性主义的建构主义。罗尔斯把正义原则看做理性在反思的平衡中合理慎思的结果,把正义制度看做是人的理性设计的结果。哈耶克一贯反对唯理主义,批判建构论理性主义,反对那种认为制度不是人的自发行为,而是人的理性设计的结果的理论。哈耶克坚持进化论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理性具有一种不及性,它不能超越经验发挥作用,历史是累积性进化的结果,通过理性建构来设计社会蓝图捍卫特定分配制度实现正义和平等分配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贺晴川 《浙江学刊》2024,(1):173-181
斯宾诺莎《伦理学》通过考察人性的理性与激情,试图指出人的真实本性与共同生活的途径。但无论理性还是激情,斯宾诺莎的推理过程都蕴含着许多疑难、含混和矛盾:就理性而言,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方法陷入了“综合”与“分析”的割裂,从而破坏了伦理学系统的整体性;就激情而言,斯宾诺莎的情感分析暴露了人的激情内部也是有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两种来源,因而人性始终处于激情的冲突和奴役当中。  相似文献   

7.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批判海德格尔哲学为无意义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则认为形式逻辑脱离日常生活太远了,需要回溯它的原初基础来建立逻辑与生活的关联.海德格尔从现代数理逻辑开创者莱布尼茨那里寻找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如果在莱布尼茨那里还可以找到这个基础的话,那么当代数理逻辑学以及语言分析哲学则遗忘了这个基础.一种没有形而上学作基础的数理逻辑学将会导致无节制的理性主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将受到逻辑理性的控制,从公共的政治、经济、文化直到私人的生活都将陷入理性的牢笼.  相似文献   

8.
先验思辨逻辑并非是构造本体知识的学问,而是为构造本体知识的思辨逻辑建立一种先验基础,从而摆脱思辨逻辑的独断论性质。在这个意义上,先验思辨逻辑是坚持在知性的分析中,呈现一切思辨活动所遵循的先验原理。这一先验原理即是批判地考察理智直观和思辨思维的先验机能,因而它应当归属于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9.
信仰缺失:世纪之交无法挥去的一种迷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新世纪的来临,会给人类带来一段新的历史和一种新的生存境遇,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又只不过是传统的延伸与扩展,且无法随意挥去以往许多人们并不欢迎的东西──例如,诸多的困惑与迷茫。我们在这里试图阐释的便是,现代人的信仰缺失感将伴随我们进入新的世纪,人们无法将这种迷茫连同旧世纪一起潇洒地挥去。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同感 西方人的信仰缺失感是从“上帝的死亡”开始的。在他们那里,“上帝的死亡”不仅招致了传统道德的崩溃,而且还带来了生活根基和人生支柱的摧毁。尼采之前,克尔凯戈尔就看到了他所处时代的宗教信仰正受到科学理性的威…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王齐 《浙江学刊》2003,(2):16-26
克尔凯郭尔借助假名作者克利马克斯对19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呈现出的世俗化倾向以及它在宗教信仰领域中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他把造成信仰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哲学理性在信仰领域中的泛滥。为了纠正这种精神领域中的“贫血症”,他首先展开了对自然神学思路的批判,其中重新提及并讨论了贯穿在整个基督教哲学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奥古斯丁主义的一致性。但是在他从宗教虔敬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人当以“单一者”的形象、以内在的激情去追求“上帝”的时候,他把信仰变成一个永无终结的纯粹的个体性行为,这里他的思想表现出了相当的现代性,而且在其内里即有解构神学意义上的信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安徒生与克尔凯郭尔--安徒生童话的成人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一禾 《浙江学刊》2001,(6):100-105
安徒生与他同时期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分享着相似的哲学思绪,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安徒生童话的成人意蕴.安徒生将童话作为一种现代主义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借用童话的"儿童"视角观察情感的细微差别、言说难以言说的信仰和追求,深刻关注现代人的复杂生活.他的童话超越了民间文学范畴的传奇想象,是一种鲜明的个体写作和现代技巧探索.  相似文献   

13.
季雨 《学术交流》2005,(4):173-177
康德所言的抽象的纯粹道德意义上的"自我",经费希特理性与思辨的加工后,上升为本体论意义的意志.这种将自我、宗教信仰、一种绝对化的精神存在状态作为哲学旨趣的倾向,很快就影响了文学浪漫派的主要旗手.诺瓦利斯对于黑夜和死亡的关注,对于信仰和无限的执著,对于意象"蓝花"的阐释,荷尔德林冷静激情中沉淀的忧郁的"还乡情结"和其对神性的敬畏与渴求,在其思维的逻辑线条背后都有费希特等哲学家对于生、自我、信仰等核心范畴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宗教哲学家舍斯托夫素以对西方理性的深刻批判和彻底否定精神著称.他不仅继承了索洛维约夫对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文化传统的批判思想,通过"在人类灵魂中漫游"发出警醒世人的"旷野呼告".还把这一思想发展到极致:认为要彻底摆脱抽象理性对思维的桎梏,克服思辨哲学对生命的冷漠就必须以"敢想敢为"的创造精神真正的回到<圣经>,满怀信仰,走向上帝即以信仰取代理性、启示取代思辨、耶路撒冷取代雅典.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6,(11):86-90
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是理性主义蜕变的过程,理性蜕变的实证化、抽象化、体系化促使自己走向了反面,即工具理性。后现代哲学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理性主义的中心化以及宏大叙事采取了拒斥。梳理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蜕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理性主义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中心思想,更有助于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康德和维特根斯坦思想相似性或亲和性逐渐成为西方学界关注的话题.最近出版的一些传记文献表明,维特根斯坦熟悉康德哲学,并深受影响.而就<纯粹理性批判>和<逻辑哲学论>而言,我们也能够聚焦于各自为知识分别划定的经验的界限和语言的界限、分别展开的理性批判和语言批判及其后果,来探讨两人思想的深层结构和伦理学旨归.他们都建立起存在论意义上的"逻辑",并借助这一工作确定了哲学批判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7.
审美现代性与理性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的矛盾与张力,而审美现代性与理性现代性的各自内部本身也是一种悖论性存在。康德、黑格尔、凯尔纳、贝斯特、贝尔、马克思、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弗罗伊德、海德格尔、萨特、韦伯、卢卡奇、阿多诺、霍克海默、哈贝马斯、吉登斯、利奥塔、福柯、波德莱尔、本雅明等许多西方学者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传统理性观把理性局限于认识论和科学技术活动当中.20世纪以来,人们对这种理性观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开始了理性文化重建的历程.理性是一个总体,是使人成为可能的存在方式,它包括属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它应当是一种合理性、合情合理性和合人性,而不是像近代理性观那样仅仅理解为知性理性和技术理性.马克思实践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近代主体形而上学以及技术异化的批判为我们重新理解理性的价值和建设和谐理性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文喜 《学术交流》2007,44(1):5-11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建构中,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形态的变革,尤其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革命是两个重要的研究向度。这两个研究向度的紧密相联,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是经济学层面的历史理论研究的逻辑前提,而经济学层面的历史理论研究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的应用。马克思以阶级斗争革命观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枢纽,其旨趣是批判和根除资本主义制度。但马克思主义由于逻辑的要求而随同自己的对手资产阶级进入经济领域,这决不是在它所批评的意识形态的意义上依旧是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虽然资本主义时代所创造的生产机制合乎理性主义的规律性,但马克思对于生产的批判性和历史性理解,摧毁了抽象的生产存在,凸现无产阶级革命对于改变生产力的作用和意义。从否定后现代理论意义上说,马克思看重经济却不会因为生产机制的优势而接受理性主义和机械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0.
理念论哲学:自然法是法律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清德 《社科纵横》2002,17(3):46-47
对理性的功能性解释兆始于苏格拉底 ,认为理性有对真理的终极诉求 ,法的追求就在于实现法的自然或观念正义。它是古希腊哲学人文主义兴起的契机 ,是西方理性主义长盛不衰的源流。柏拉图则将理性超功能化理解 ,认为理性是一种先验的定在 ,一方面肯定了理性对人的绝对意义和法律有对本身价值的追求 ,有了自然法与实在法的明显划分 ;另一方面 ,对人类行为作出了逻辑目的推论 ,走向了法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