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宏观的视角来考察宋词的体性特征和美感类型 ,它不以阳刚见长 ,而以阴柔擅胜。宋词的阴柔体性和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香艳绮丽的形貌 ;二、幽细感伤的情思 ;三、柔媚婉约的风格 ;四、轻柔朦胧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从来都说男人要“阳刚”,女人要“阴柔”,仿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男人啊,生存压力大,为了生活奔忙,在外阳刚得很,回来若还老是“阳刚”,我怀疑,家庭不出毛病才怪!  相似文献   

3.
程勇真 《殷都学刊》2009,30(1):144-147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美学范畴,阴柔美呈现出和阳刚美典型不同的风格.阴柔美的形成不仅和父权制文化、道家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更和女性的性意识有着更为内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基建于性意识之上的性别意识的觉醒,女性才表现出不同于男性的阴柔美.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风清骨峻"理论无论在<文心雕龙>体系中,还是在中国文论史、美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不仅涵盖了阳刚之美,也包容着阴柔之美,是阳刚和阴柔有机融会共同形成的美学境界.这种美学理想的文学实现不是在素有"建安风骨"之称的建安时期,而是在盛唐时期才得以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著名女画家关紫兰是一位早熟的女画家,她的绘画风格既有女性阴柔美的内蕴,又不乏阳刚美的气概,受野兽派的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6.
桐城派姚鼐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大贡献,是精辟而系统地提出了阳刚阴柔的理论。姚鼐的刚柔论,详见于《海愚诗钞序》和《复鲁挈非书》,后者谈得尤其精彩、集中。它集前人风格论之大成,经过创造性发挥,将阳刚与阴柔之美二大基本类型当作重要艺术规律提出来,并深刻论证了二者的本质联系和转化,对两类风络特征作出了透辟概括和生动描绘。姚氏殁后,阳刚阴柔说成为后桐城派论文的核心理论之一。桐城派嫡传和私淑门弟子竞相奉刚柔论为家传之秘、升堂之阶,或著专文,或开馆授徒,多所发挥。姚门四大弟子之一方东树的《昭昧詹言》、唐文治《勺…  相似文献   

7.
诗分阴柔、阳刚 韩愈崇尚阳刚清姚鼐云:"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①.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齐梁时代的杰出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多所争论,论见歧出。笔者认为,《风骨》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篇章,它集中体现了刘勰所崇尚的一种理想美——阳刚之美。此外,刘勰在《隐秀》篇里论述了另一种形态的美——阴柔美。生活在公元六世纪的刘勰,就已经认识到美和美感有阳刚美和阴柔美之分,并对这两种形态的美分别从理论上作了阐述,这是他超过前人的地方,是他对中国美学乃至世界美学发展的卓越贡献。 本文试图以《风骨》篇为主对刘勰的美学思想、对刚性美的形成及特点等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9.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话虽不多,但内涵丰富,对后世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文气作用论、阳刚阴柔论和风骨风力论三方面,讨论历代论者对曹丕“文气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诗品》中存在着阳刚与阴柔两种审美趣味之间的张力,指出这种审美张力的深层结构是崇儒济世思想与崇禅道遁世思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阐明了产生审美张力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最后对《诗品》中的张力美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桂奎 《云梦学刊》2006,27(6):109-113
从现代身势学和性别诗学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小说的身势描写包含着对照鲜明的性别意蕴。首先,在“阴阳殊性”、“刚柔有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男性的身势基本被定性为“壮”,而女性身姿则常常被定性为“娇”。就小说涉笔的人物身势造型而言,男、女立姿的挺直与斜倚,以及步态的稳健与轻盈,相比较而存在。除了实写之外,中国古代小说还对男女身势进行了性别喻说,而所使用的喻体意象则大致有“松”与“柳”、“奔马”与“飞燕”、“道貌”与“仙姿”之别。这种描写虽取决于一定的生理因素,但更是社会化使然,是男性霸权话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职场性骚扰话题愈演愈热,然而多数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直观的。论文从职场性骚扰的定义、特征、主体、客体、对象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兼对“如何理解性骚扰中的‘性’”,“女性可否成为性骚扰主体”,“同性之间能否成立性骚扰”,“双性恋者可否成为性骚扰主体”等争议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13.
论《周易》的家庭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哲学著作的《周易》对于家庭和谐的培养十分重视。它强调夫妻和谐是家庭和谐人际融洽之基,提出了男为主、女为辅的和谐家庭模式,阐释了家庭和谐修身齐家之道,旨在通过修身和治家来实现家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作为确立女性文学内涵的女性主体性,应是专指隐合作者的女性主体性,而非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或叙述者的主体性;而且,此种主体性别除了霸权,因而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女性文学应该在女性隐含作者与作品中男性人物、女性人物之间建立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在目的论层面上,女性文学应该能够守护男女两性的本真存在、追问可能生活的维度,因而能够超越现代性反思语境中的怨恨情结。  相似文献   

15.
云南穆斯林在中国民族、文化复杂丰富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追寻"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包括穆斯林女性。随着穆斯林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许多创新在中国发生,比如清真女寺的创建及发展。通过对云南清真女寺调研、参与观察以及对男女阿訇的访谈,分析在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伊斯兰教宗教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引导穆斯林女性宗教文化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化树》在发表后引起很大轰动。通过对"才子佳人"模式的再思考,对以往"马缨花不具有主体性"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马缨花是乐观开朗并带有自身主体性的女性。借助西方"菲逻各斯"理论来阐释男性在父权意识形态下的屈从状态,颠覆传统评论认为的男性的权威主体性,在男女形象的裂缝中探寻女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杨秀芝 《云梦学刊》2012,33(1):87-89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身体美学也是由男性的历史之手制造并且是符合其男权中心主义需要的,这种男性的美学表现出对病弱女体的偏爱。新时期女性作家重构了女性身体的美学范式。这一美学重构是通过女性身体的健美与男性身体的丑弱对比.以新的眼光设置女性身体描写的空间来实现的。当代女性作家通过对女性身体形象的重塑,传达出女性建构新的自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卢仙娥 《理论界》2014,(10):130-133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许多女性人物,为她们创作了这部小说,而且以"女娲补天"神话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还具有女性化的色彩。《红楼梦》基本上维持着"女尊男卑"的思想,但是对女性却又有否定的视角。本文根据贾宝玉的"女儿观",对《红楼梦》女性的对立视角以及其原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9.
Recent research has approached contraceptive use, or “fertility work”, as another household task that is primarily managed by women. Building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relative resource theory and gender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tners' power (measured as their relative education, division of housework and decision-making) and the choice of male versus female, or no contraception. Data from the Generations and Gender Survey for four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ustria, Belgium, France and Germany; 2005–2010)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hypotheses with multinomial logistic diagonal reference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n's and woman's educational level are equally important predictors for a couple's contraceptive method choice. Furthermore,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ouseholds in which the man performs more housework or the woman has more say in decisions are more likely to rely on male methods or female sterilization, rather than on the more commonly used female reversible methods.  相似文献   

20.
人间的天使--西方男权文化中的"正面"女性形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强权制的父系时代确实比温婉的母系时代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男性却把占人口二分之一的女性作为自己的对立面竭力压制其发展,结果造成了两性的畸形发展.具体表现为两点就现实生活而言,妇女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他者"地位;与之相对应,在西方文学中女性也只是一个被创造的物体,一个空洞的能指.西方男性主义文本着力塑造的"正面"女性形象大都是"天使"、淑女,而实际上她们只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完全远离了女性现实生存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