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共同体在理论估价中诉诸审美标准是理性的行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共同体对以前审美规范的舍弃。科学家用于理论估价和选择的审美规范是通过审美归纳机制形成的。理论估价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经验标准,二是审美标准。只要科学目标不变,经验标准就始终有效,审美规范随着过去的科学理论的经验绩效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2.
作为审美客体的学术论文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作、编审、阅读学术论文都是一个审美过程。作为审美对象的学术论文,是作者理性思维 的一种美的结晶,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科学美、形式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或科学研究活动都应该具有审美特性,这是由人类活动的审美本质所决定的。科学既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也是审美反映,科学理论本身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一种理论真的直观标准。美是推动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科学精神实质上是审美精神的具体表现。教育理论作为科学理论之一,也是对教育活动的审美反映。审美精神推动教育理论反映教育实践活动的美和建构系统、完美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4.
科学美感的心理机制,也就是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心理机制,它是科学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功能,或者说是科学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由于科学创造是”审美的创造”,科学鉴赏是”审美的再造”,科学鉴赏中所特有的理解活动同时也是对鉴赏对象的再创造,科学鉴赏中的美感体验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科学创造中的美感的再体验.因此,无论是科学创造中的美感还是科学鉴赏中的美感.其审美心理机制都是相同的.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过程,始于不和谐感的出现,终于和谐感的满足.从心理机制上看,这一过程大体上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就是移情、同构和直觉.  相似文献   

5.
谈我国当代绘画与当代科学的发展张道森不论那个民族的绘画,也不论那个历史时期的绘画,科学(本文专指自然科学)对它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今天,对绘画的影响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显得更为明显,更有新的意义。尽管人们习惯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民族审美心理诸因素来阐述绘...  相似文献   

6.
试论审美思维和科学、哲学、宗教思维的区别及联系任遂虎,于俊德科学体现着本体真实,哲学体现着一般规律,宗教体现着虚幻意识,文学体现着情感骚动。文学作为审美的艺术,本质特征不同于以认知和实用为目的的科学,不同于概括整体规律的哲学和信仰上帝神灵的宗教。正因...  相似文献   

7.
美学领域的所有方面都是极为特殊的,美学陈述中不仅命题的真值、语义、推理规则与一般的科学陈述、历史陈述等等大异其趣,审美概念本身也有一系列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地反映了美学这一学科固有的特殊性,因而有必要对审美概念作专门的考察。下面就分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一、不可定义性审美概念的不可定义性是由其心理──物理性、情感反应性、模糊性所造成的。“定义”一词也有多种含义,它可能是指解释、说明或澄清.可能指对其内涵和质的规定性的揭示,可能是对词语的定义,也可能是关于对象的实质的定义。我们所说的审美概念的定义主要…  相似文献   

8.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23,(3):146-153+178
艾伦·卡尔松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困境是未能解决科学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科学知识在自然欣赏中如何转化为审美感性,即认知型审美经验产生的内在机制问题。借鉴佛教唯识宗的“转识成智”命题,可以成功处理这一认识论困境。认知理性在自然审美经验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细节性科学知识细化既有的自然审美经验;二是范导性知识引导规范自然审美经验产生的基本方向;三是认知理性的理解功能深化欣赏者对所欣赏对象内外在特性、功能以及对象间互依共存功能合作关系的认识与体验,提升自然审美经验的内涵;四是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知识积极参与自然审美活动,长期薰习审美感性,积淀于审美感性,最终二者融合,转化为一种新型审美直觉。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理性在审美经验产生中发挥作用的“转识成智”过程。由此科学认知主义理论不仅是有效阐释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独特路径,也是一种有力解决自然审美经验古今之别和雅俗文化分层的普遍性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科技的发展,审美教育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美育与精神文明关系,全面阐述了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最主要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同时提出对广大青少年实施美育,不仅学校有责、家庭有责,社会各界特别是理论界、文化艺术界都应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0.
艺术审美批评是艺术审美经验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探讨了艺术审美批评的本质和特征,指出其具备作为审美活动和科学活动的双重特征。艺术审美批评应能使艺术鉴赏科学化,使科学评论审美化。本文还对艺术审美批评的指向、范围、层次和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审美情感原本就寓于生命活动的丰富性中,原始审美与劳动活动难解难分。审美活动绝非仅限于纯艺术领域,当今企业劳动环境的风貌、生产工具及对象产品的造型,以及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中的美的形象,都是基础审美活动的对象。企业文化建设既需要强化科学精神,也应当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企业文化审美塑造的目的就在于劳动者生命动力的开发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宋宏福 《学术论坛》2002,42(6):93-97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主要方式。在人类的审美创造实践中 ,科学与艺术作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在美学基础上得到了融合和统一 ,具有更深层面的审美共性。文章主要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创造本质、形式美法则以及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科学到审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与审美是人性中两种不同的活动 ,但不同的东西可以相通。欣赏自然美是由科学通向审美的起点 ,而美则使科学的普遍性更具生命力。由科学到审美的主要通道是想像 ,缺乏想像力 ,必然会使科研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科学和审美的共通的特点是自由精神 ,我国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要想来一个巨大的飞跃和发展 ,需要更多强调的是发扬科学固有的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4.
审美:文学评论追求的境界─—吴海《审美感悟录》评介夏雨这是一本无论学术质量、还是装帧设计都堪称上乘的著作,这是一本凝聚了作者近几年心血的文学评论集─—《审美感悟录》。它显示了吴海的文学评论已升华到更高的审美层次,展现了吴海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感悟的心理历...  相似文献   

15.
广州青年学者黎乔立的专著《审美新假说>(香港世界出版社1992年9月)的明显的创新,是提出了审美的生理基础,指出人类的审美生理,要求心理能量得到控制、节能与缓解;一切审美学中的上层建筑,都离不开这个基础。很多年来,我们重视审美的社会性、心理性,而忽视审美的生物性、生理性。固然,审美主要是社会心理活动,但是,这种社会心理活动是有生物生理基础的。忽视了生理基础,就架空了社会心理,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审美的社会心理性质。此书正是在审美生理学方面为审美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捍出了“审美生理学”,对顾德…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究其根源,研究方法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原因.以往那种或是把审美反映等同于一般的科学反映,或是把审美反映与科学反映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用文艺的审美本性来否定其认识本性的观点和方法,都不符合文艺的实际情况.对文艺的研究,一方面要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审美反映的特殊方法来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文学艺术活动不但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同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而审美建构论,则主要是揭示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精神"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或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的本质内涵,侧重从文艺主体精神创造性的角度把握文学艺术的本质.文艺活动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结构,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它的基础和核心,而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则是在审美反映的基础上,对艺术活动过程的具体展现.因此,对文艺这一整体结构的研究,在方法上也应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即审美反映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和综合.  相似文献   

17.
科学美与逻辑思维孙伟平科学美的研究是目前美学界、科学哲学界关注的热点与难点之一。所谓科学美,就是科学理论、公式、实验等在审美主体内心中所激起的一种欢快、愉说的情感。科学大师彭加勒在其名著《科学与方法》中精辟地指出:关于科学美,“我的意思是说那种深奥的...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入手进行语文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语文美育属于交叉学科,其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任何美质都是通过语言得以传达和表现的,任何审美能力都是借助语言的感知、理解培养起来的,应从语言入手进行语文美育。要从文字的形象美、语音的音乐美、词语的丰富美、句式的变化美和语言的总体风格美五个方面进行。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要求语文教师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19.
科学和艺术作为一棵人类文明之树的两个果实,在近代以来,被分隔在两个相距遥远的领域,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的园地里耕作,互不沟通,科学家致力于发现真,艺术家致力于创造美。青年学者汪信砚教授的新作《科学美学》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科学作出了美的界说。作者认为:科学美根源于自然界的规律与秩序,科学美的本质是科学的反墒性;科学美产生的主体依据在于美学动机是科学研究的目的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美的审美标准包括科学所揭示的简单性、统一性、对称性、和谐性和奇异性;科学活动不仅是求真的活动,也是臻美的活动,科学…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的当代意义及其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向经典美学与院校传统审美教育提出的时代挑战入手,以文化批判眼光重新审视现实的和历史的经验,从而导向施体与受体审美心理的当代重构。个中既有对“大德育论”与艺术技能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更有运作上的具体举措,作者还特别提出从审美教育走向审美化教育的主张,对当前的民间行为和政府行为都不无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