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文献搜集法、实地调研法等调研方法对童子戏进行调查,获取连云港市童子戏传承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论述了连云港市的童子戏传承状况,分析了目前传承工作的成效,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社会民众角度出发,探讨了对童子戏的传承,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州童子戏是苏北一带广为流传的古老地方剧种,也是我国傩文化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童子戏音乐质朴、粗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文章在探讨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对其曲式和句式结构、音阶及板式、旋律形态、语言和音韵、打击乐及曲牌等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的首领,他率领这支游牧人完成了向定居农耕的过渡,开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并对华夏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的历史,从而被崇奉为华夏先民至高无上的始祖.由于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都被追随到黄帝或黄帝时代,所以,黄帝又被尊奉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后又成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推进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动态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巴蜀社会、非遗以及农耕文化等诸方面的关系。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创见、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内容涉及巴蜀社会、非遗、历史地理等方面,并呈现出注重对巴蜀文化内涵的解读、突出区域内历史文化名人研究、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研究等特点,但对于巴蜀文化自身的演变规律以及为古蜀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的农耕文化等诸问题所表现出的历史认识和哲学反思仍尚显薄弱。  相似文献   

5.
“童子”形象在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愁容童子》中有三层含义:首先,“童子象征着人类童年期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其次,“童子”形象代表着大江文学从民间神话传说中所汲取的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精神。此外,“童子”象征着肩负着重要使命——将未来日本建设成更加自由民主的国度的日本少年儿童。小说主人公长江古义人对于自身“童子”梦想的心路历程的探索体现了大江文学重新审视自我的精神。“童子”形象的解读对于把握大江文学的原点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史上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可以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对立和融合,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7.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及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是羌族古老而悠久的戏曲曲种,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释比戏产生于羌族早期的庆祭活动中的"庆演神戏",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得到充实发展,进而派生出羌族花灯戏.本文在大量的历史考证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元夕民俗是农耕文化现象 ,它在欢快谐乐之中始终隐含着农民们对健康、丰收、顺达的执著追求。中韩元夕民俗有不少相同或相近的事象 ,论文以走桥 (踏桥 )、照田财 (炬火戏 )、月下立表 (木影占年 )三题 ,探讨两国农耕文化的同源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京剧艺人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现当代历史,并试图探讨历史的变更对京剧艺术地位的影响.电影再现了历史变更时代京剧艺人的生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表现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这种对历史的挖掘,是大胆独到的.  相似文献   

10.
汉字中的"井"既是一个常见字,也是一个多义字.它本身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蕴.其词义演变的历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由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发展,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等几次重大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客观写照.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文化生活的生境适应性理论重新诠释摩梭人的家庭婚姻制度的由来,可以知道它是由摩梭人历史上的社会经济特点决定的,而不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现象.研究认为:在自然生境条件下具有游动型经济文化特征的族群,其女子的社会作用呈显性倾向,而具有农耕型定居特征的族群,其男子在社会中的作用则具有显性特征.摩梭人的半游动半农耕之"马帮文化"成就了摩梭人的社会特点和价值取向,使其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具有游动型经济文化特征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首领 ,黄帝开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 ,并对华夏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黄帝又被尊奉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 ,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 ,都可以追溯到黄帝或黄帝时代。因此 ,黄帝和炎帝、蚩尤 ,是传说时代中原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的三大代表。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 ,黄帝又成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推进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存在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是与农耕文化相对存在的文化系统。形成两大文化类型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生态环境 ,还有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中原为“中心”思想。从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的角度而言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4.
陕北农耕文明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文化土壤的地区,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虽然由于气候转冷及少数民族内迁使陕北经济由农业向农业与畜牧业双生共生的局面转变,但历史上多次有组织的农业移民的到来则使陕北文化始终保持着农耕文化特色,几百年的交通封闭与文化封闭又延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从而使陕北至今保存着几乎是原生形态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农业经济为主农牧并重、聚族而居、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这些是陕北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农耕文明是陕北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重视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的形势下,研究武陵山区阳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武陵山区阳戏具有形态多样、佛教氛围浓厚的特点,前者指它的表演形式有仪式戏、仪戏结合戏和民间小戏三种基本形态,后者指在武陵山区,佛教的传播要早于阳戏,并且阳戏在传入伊始即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该地区阳戏与佛教文化的汇融经历了文化碰撞、渗透,最后混融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教育之乡是本土化的教育文化历史产物.江苏南通地方教育历史表明,教育之乡是中国先进教育之地;教育之乡为先贤与乡人共创;教育之乡建构可视为实践"和而不同"教育哲学思想的一种地方教育文化活动;教育之乡的特色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构成.教育之乡及其研究体现了乡土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哲学与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等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农耕文化,优劣并存,地处黄河流域的西部山区,尤其是陇东的静宁县更为典型。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束缚,实现创新,解决包括土地政策、农耕工具、农耕技术、农耕文化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峡文化的提出与研究,对当代重庆经济文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三峡文化是一种以农耕为主的地区文化,明代以来,才逐渐形成农耕与城市工商文化并存的格局。三峡在历代文化创造活动中,形成了"劲勇变通、勤劳质朴、爱国尚义"的独特精神。这种精神延续至今,成为当代重庆人性格、品德的核心。三峡文学自然美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三峡文化的本质与特征,它的生成受到三峡文化的直接影响,是自然映照与文化观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南通地理位置特殊,早期受淮文化影响深远,城镇以"街坊制"为主。建筑以淮派风韵和拘谨风格为主。后来吴地文化逐渐加深,城镇凸显以水路交通为主,"沿水而生"条状的市。建筑也开始显现吴地的清新绮丽的风格。近代张謇带领南通进入了全国的模范县,形成了南通的近代海洋文化。解放后乡村民居继承了南通建筑的优良传统,并发展了乡土建筑,出现了圩田、草房、砖瓦房和楼房民居,丰富了南通历史建筑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科尔沁萨满教受地域环境、生产方式和历史演变的影响,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科尔沁草原是蒙、汉杂居的地区,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交融地带。17世纪藏传佛教开始深入草原,佛教文化广泛地影响着科尔沁人民的生活和信仰。游牧、农耕和藏传佛教文化都渗透到科尔沁萨满教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使科尔沁萨满神歌带有鲜明多元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