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杜莹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90-93
《再生缘》是明清弹词中较为优秀的作品。陈寅恪和郭沫若作为研究《再生缘》的“先驱者”,具有开创之功,也不乏研究的深度。但对《再生缘》的文学史价值定位,似需进一步斟酌。 相似文献
2.
李秋菊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3):25-28
关于《再生缘》神龙无尾的原因,学界说法很多。其实,陈端生未竟全书的主要原因,她本人在《再生缘》第十七卷第六十五回卷首自述中已经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读者,即:慈母亡故,严父丁忧;于归范菼,俗务所累;心伤肠断,恨不团圆。 相似文献
3.
没有圆满结局的圆满--弹词《再生缘》结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琴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63-66
《再生缘》是部弹词佳作.作者未竟书而亡,续者纷起.但梁德绳、秦纪文、郭沫若等看似圆满的结尾破坏了人物性格的完整,给故事情节造成了诸多遗憾.陈端生《再生缘》这没有圆满结尾的结局实际已蕴含着圆满. 相似文献
4.
戴婵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5):94-98
清代作家陶贞怀在其创作的《天雨花》中塑造了大量婢妾形象。对这些婢妾作者始终持有一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一方面对她们违背封建纲常的行为进行大肆批判,一方面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她们所经历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作者对待这些婢妾的矛盾态度,可以作出两种解读:一种是阶级立场使然,作者对下层女性的悲惨遭遇无法感同身受;另一种解读是通过对婢妾深重灾难的客观直白描写,以期引起社会对下层女性命运的关注。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邹颖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13-118
《再生缘》表达了一种时间关怀,它不仅以诗意的方式记录了作者的生命历程和内在自我的时间之流,也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进入想像空间的契机,对抗时光的侵蚀。《再生缘》呈现给我们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过程,丰富地展现和塑造了女主人公的心理、自我的成长和发展,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时间经验。弹词的体例特征使之兼具戏曲、小说之长,其边缘地位也使女作家可以创造性地发挥弹词文体的能动性,述说独特而复杂的女性经验和困境。同时,《再生缘》对女性自我的思考和呈现也反映了更广泛的明清社会文化的语境,即对时间、自我和欲望等问题的探求。 相似文献
6.
霍彤彤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71-75
陈端生创作的《再生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封建时代独特的女性形象孟丽君。她所具有的叛逆性表现了一定的女性意识,但其背后深藏着摆脱不掉的男性意识。这一点与陈端生的生活、孟丽君的道德观和她的异化本质三方面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邹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176-183
《牡丹亭》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其新颖的情节结构和充满激情的文学语言,更在于它对人物主体性、内在性的揭示。在这一点上,《再生缘》与之一脉相承,但它也从女性的视角改写了《牡丹亭》。围绕着花园意象、自画像描摹和自我追寻的历程等关目,《再生缘》展现了知识女性在父权社会遭遇的深刻困境,并在易装情节的叙写过程中,重塑女主人公的内在自我,从而体现了过程的意义。《再生缘》既深植于当时的文学文化语境中,又表现了对秩序的质疑和超越成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刘存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9-71
陈寅恪、郭沫若均认为陈端生所著弹词《再生缘》是长篇七言排律。笔者对原书考察后认为,《再生缘》乃弹词体,律句虽多,但对偶句极少,与七言排律的形式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9.
李秋菊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49-52
学界对《再生缘》的结局主要持两种看法:悲剧结局说和已无需结局的结局说。两种观点一致认为《再生缘》的结局不可能是团圆结局。而若据原作文本中的一些重要伏笔,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陈端生的创作初衷恐怕确是让丽君复妆后与少华花烛成亲,也即《再生缘》的结局应是大团圆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李范文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2):29-34
本文以西夏文原始文献资料为底本 ,结合现存的相关版本与相关资料 ,在详细阐释和充分考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分别从字数、音韵、内容、版本流传等方面对《同音》《同义》两部西夏文词书作一客观论证与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两书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翟振业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3):25-28
弹词<天雨花>的思想内容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也存在严重的政治问题.作者站在大官僚地主阶级的立场歪曲历史和打击农民起义,作者编织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发泄对农民起义,特别是对农民领袖张献忠、李自成、王好贤的仇恨,以此表达其强烈的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积船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2):92-93
<论语>"司马牛忧曰"一章历来就有不少争议,主要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真实内涵.在中国古代特有的有关"天"、"命"哲学文化基础上,它指的是一种通达知命的行为,指的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自强不息,日有所新. 相似文献
13.
郭德茂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4):47-50
宰予既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又是很让孔于头疼的另类学生。宰予和孔子的关系很微妙,很特殊,从宰予和孔子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宰予身上所体现的某类知识分子的特点,也可以看出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的活生生的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14.
杜学林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2):56-58
摘 要:黄虞稷《千倾堂书目》认为《农田余话》一书为张翼所作,现代学者多承其说;《四库全书总目》、周中孚《郑堂读书志》曾对《农田余话》的作者提出质疑,但并未确定其人;实际上,《农田余话》的作者确非张翼,而是元明之际的邵亨贞。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胡怀琛发表的《海天诗话》以中国传统诗话的形式对中外诗歌比较进行探索,开创了中国诗话与外国特别是西方诗学对话的途径,是中国比较诗学最早的作品之一.这部论著既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独特方法与视域,也通过对欧美诗的点评阐释而形成与西方诗学原理和基本观念的对照,对研究中国比较诗学的起源与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无可讳言,《海天诗话》也存在点评方式失之于简约、较少形而上学层面的理论阐释、对西方诗学观念的理解并不明晰等缺陷.而正确评价其历史贡献与价值有利于理解中国比较诗学初期特性. 相似文献
16.
戴健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6):38-41
《雨花香》和《通天乐》历来被认为是拟话本小说集,此说未见置疑。本文认为,这两部作品专为“劝善”而作,是明清时期道德善书与拟话本小说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二书借鉴了小说的编创手法,思想内容则是明清以来劝善思想的图解。从故事结构到主要思想,二书都更接近道德劝善书。 相似文献
17.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5-138
因余华在创作之初审美风格深受川端康成的影响,在文学评论界,余华和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经常被相提并论。余华早期作品的审美风格有浓厚的模仿川端康成的痕迹,但随着余华的文学创作走向成熟,他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不同于川端康成的阴柔美,余华的审美风格为悲壮美。两个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其审美风格必然存在着差异。同中求异这才是作家比较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陈明杰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4):101-105
文章对盛宣怀筹建华盛纺织总厂的背景、思路、过程、经营及其破产转卖等事宜分析,探析华盛经营腐败、亏损连年并最终沦为盛家的私有财产,从中窥探早期洋务企业不能发展壮大并最终推动中国工业化大规模展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文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1):50-54,103
故宫博物院藏有吴大澂致盛昱信札5通.从时间上看,信札主要作于光绪十一年至二十年(1885—1894);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交流金石鉴藏心得,很少涉及政务;从文献价值上看,对研究晚清金石收藏活动以及吴大澂与盛昱的交游,补充《吴愙斋年谱》等,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