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境法律关系客体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法律关系及其客体对于构建坚实的法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法学界的学者普遍认为,环境是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通过对法律关系概念的溯源,以及法律关系客体的变迁,我们发现将环境作为环境法律关系客体不足以反映环境法的真正使命。生态利益才应该是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生态利益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共有特征,反映了环境的本质特性,避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因此,环境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态利益才应该是其客体。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犯罪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犯罪客体是环境犯罪区别于传统犯罪的重要特征.作者从对有关环境犯罪客体的观点的述评入手,认为传统的根植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刑法犯罪客体理论在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上有着严重缺陷;对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应当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狭隘性,立足于对环境利益的保护,即环境犯罪的客体应当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受到破坏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环境权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人们提出事实真理、价值真理等新概念,对于加深真理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有益的。这些新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论究竟是什么关系,拟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浅见。什么是真理?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以及绝大多数同志的看法,把真理定义为“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它体现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因此,真理同人们的认识有关,真理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所以,只有主体或客体一方都不能构成真理,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相背离的。只有主体而没有被反映的客体,那么,这种认  相似文献   

4.
从实践的、社会性的观点看,认识不但是能动的反映,而且是全面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着客体的性质、关系、结构和功能,而且还反映着主体的需要、能力、活动以及主客体关系。因此,认识是对主体和客体的全面反映。如果我们承认物质概念的宽泛性、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联性、认识的差异性、认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部分的逻辑一致性,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反映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5.
需要·价值·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价值与利益三个范畴,是人类生活中三种既密切相关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现象在观念上的反映,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三个基础性范畴。需要、价值与利益都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范畴,需要侧重的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着某种要求的矛盾关系,价值侧重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存在的客观上的一致关系,利益侧重的是客体属性对整个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积极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进步作为一种价值评价,反映的是评价主体的主观价值标准与对象客体客观发展状况之间的契合关系。由于社会是复杂的,评价主、客体及评价中介具有复杂性,导致评价尺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进步作为一种价值评价,反映的是评价主体的主观价值标准与对象客体客观发展状况之间的契合关系.由于社会是复杂的,评价主、客体及评价中介具有复杂性,导致评价尺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1、价值是事物(或客体)对人或以人为组成要素的社会群体(或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效应或效果。它并非是事物自身,而是事物由其内在属性所规定并实际产生了的作用。因此,价值概念反映的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就经济领域的价值而言,它反映的是经济领域中各类经济主体同这个领域中的一切经济现象、事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这关系中,经济主体成为价值主体而经济客体构成了价值客体。经济主体作为价值主体,意味着经济领域的价值是为经济主体的利益服务的,是就经济主体需要的满足而言的;经济客体作为价值  相似文献   

9.
心理咨询的德育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反映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是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和积极意义。心理咨询的德育价值,在于心理咨询对高校德育的贡献满足了学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需要,心理咨询的德育价值表现为功能价值、主体价值、过程价值、结果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公平”界定与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平概念作出界定与表达一种公平观,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应该首先弄清楚的。鉴于愈来愈多的定义使得公平概念愈来愈含混模糊,搞清楚这一问题就显得尤其必要。 几乎所有的论者都承认“公平”属于规范范畴,是关于社会现象(关系、状况)的评价性概念,而不是描述性概念。也就是说,公平概念反映的不是客体(当然只是社会客体)本身的某种属性——这是描述性概念的功用,而是主体(人)对于客体属性的一种价值判断(评价)。那么,  相似文献   

11.
思维是指构成人类认识高级阶段的、主体反映和把握客体的一般形式和现实过程。思维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自组织系统,对其性质和功能的研究历来就是哲学认识论本身的重大课题。在一般意义上,思维从来都是指向客体的思维,即使对于哲学这样一门以研究对思维的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来说也是如此。对自身的思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客体的思维。在现代认识论的框架中,如何实现对客体对象全面、科学和系统的思维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所谓认识过程仍然是从关于客体的抽象的、片面的知识向关于客体的愈来愈具体的、多方面的、深刻的和全面的知识发展的过程。正如列宁所曾指出的那样,关于被研究客体的真知的多方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乃是客观现实本身所固有的有系统的相互关系的必然结果和反映。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对其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凸显着其独特的价值认识原则。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价值主体与三个价值客体(即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思维客体)之间的关系上。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提醒人们必须遵从辩证的思考认同与选择的关系,这也是时代特征的价值观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价值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价值的哲学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真正的价值在于使主体及人类社会发展、完善。价值观念是对现实价值关系的评价性反映,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价值观念与价值观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价值观的本质是主体的价值立场、态度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反映系统由客体、主体和中介三要素构成.客体是被反映者,是指进入社会实践领域,并同主体发生联系的一切客观事物和已经客体化了的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它影响、制约和改变着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使主体客体化.主体是反映者,它包含人类、群体和个人.主体因有自然属性而对客体的反映有受动性,但因有社会属性、实践属性与思维属性,又能动地反映客体,并在一定条件下使客体主体化.中介是联结主体与客体、传递它们的相互作用,实现信息交换,使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因素和环节.其中,实践是根本的中介,是反映的基础.它使主体和客体得以辩证统一,并使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15.
借鉴马克思关于主客体的分析,笔者认为虚拟生存主体是主体虚拟化的反映,虚拟客体是由虚拟技术派生和创设出来、以数字化的方式构成的客体对象。虚拟主客体之间主要存在着认识、实践、价值、审美与转换等关系,就虚拟主客体关系的实现机制而言,主体虚拟化是基础、虚拟价值实现的交互开放性是动因,虚拟主体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是形式,技术权威、法律规范以及道德自律三位一体是约束。  相似文献   

16.
人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观念活动,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由多种活动和功能集合起来,并产生一定结果的动态系统。人类认识活动客观上存在着“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的三者统一结构。近年来,在认识论领域,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研究较多,而对认识中介问题却较少论及。认识中介应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  相似文献   

17.
能动的反映起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它是主体对客体动态、曲折的反映,而不是僵化、直线的反映。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主体有选择的反映,是思维的能动创造。人们的认识所具有的选择性和创造性都是对能动反映的具体说明,主体是通过主体认识图式能动地反映客体的。  相似文献   

18.
关系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性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翻译学既是本体学科,也是关系学科。从关系在语言学研究的沿革和嬗变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把握关系在翻译学研究中若隐若现的脉络。翻译学研究中的三种范式清晰勾勒出翻译学研究中的关系衍变。从关系论的角度,翻译学研究要考察的是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关系在量上是一切翻译现象的总和,在质上孕育着一切翻译现象的萌芽、胚胎,发展与变化。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系将凸显出它在翻译学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实践并不等于认识。认识只能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发生。对于认识的源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有不同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客观物质是认识的源泉;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源泉。由此可见,对认识源泉的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认识的“客观物质源泉”、“实践源泉”和“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源泉”上。因此,要合理地解决认识源泉问题,就要分析认识的“客观物质源泉”、“实践源泉”和“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源泉”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在这中间突出地要解决客观物质、实践和主体与客体能动反映同认识发生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安乐死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对传统医学、传统伦理、传统法律的一种挑战。笔者认为,安乐死是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医疗权就是处理人体与生命的权利,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在有利期望的前提下进行;安乐死法律关系区别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主要在于:通常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指物、行为和智力成果;安乐死的法律关系的客体却是特指患者的生命或健康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