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葛洪,字雅川,丹阳句容人,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卒于东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祖父葛系为吴大鸿胪,父葛悌初亦仕于吴,后为晋邵陵太守。葛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广览众书,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导养之术。从祖父葛玄,吴时学道,号为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葛洪先就隐学。后又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鲍玄亦为神仙家,据说能“逆占将来”。葛洪传玄业,并兼综医术。晋太安中、石冰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葛洪又随吴兴太守顾秘参与军事,为将兵都尉,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迁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后又入罗浮山,炼丹终生。葛洪既是一位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又是一位宣扬神仙道教的宗教家,在他身上牧师与刽子手的两项职能是兼而有之的。葛洪更是道教的理论家,著有《抱朴子》、《神仙传》、《隐逸传》等书,为宣传长生不死的神仙学提供了一套理论根据,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
葛洪字稚川,江苏句容人,约生于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三四三年左右。他一生为人性钝口讷,言语率直,人们都称他为抱扑之士,所以他也就自号抱扑子。世称小葛仙翁。 他的祖父葛系,是三国时吴国的大鸿胪(官职名),父亲葛悌在晋朝任过邵陵太守。他的从祖葛玄,世称葛仙翁,精于炼丹,曾将炼丹秘术传授弟子郑隐。后来葛洪从郑隐那里学得很多的炼丹技术。以后又向精于医学和炼丹的南海太守鲍靓学习。鲍靓对葛洪  相似文献   

3.
葛洪是晋朝道教的代表人物,又是著名的化学家、医学家,在文化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是对其生平事迹,详细记述者不多,尤其是对他的生卒年没有记载,甚至对其年岁亦史载非一.《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云:洪在罗浮山卒,"时年八十一"①.《太平寰宇记》卷一六○袁彦伯《罗浮记》载:葛洪字稚川,句容人.在罗浮山"炼丹积年,忽直岱书云:当远行寻药师,刻期当去,岱疑其异,便狼狈往别,既至而洪已亡,时年六十  相似文献   

4.
葛洪与岭南罗浮山有着深厚的情结,他一生两次南适罗浮山。初适罗浮,他从师学道,广结道教中人,切磋教理道术;再适罗浮,他炼丹修道,著书立说,创立仙论。葛洪神仙道教的形成与他栖隐学道罗浮山关系至切。  相似文献   

5.
葛洪是晋朝道教的代表人物,又是著名的化学家、医学家,在文化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是对其生平事迹,详细记述者不多,尤其是对他的生卒年没有记载,甚至对其年岁亦史载非一。《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云:洪在罗浮山卒,“时年八十一”①。《太平寰宇记》卷一六○袁彦伯(《罗浮记》载:葛洪字稚川,句容人。在罗浮山“炼丹积年,忽直岱书云;当远行寻药师,刻期当去,岱疑其异,便狼狈往别,既至而洪已亡,时年六十一。”而《晋书斠注》卷七十二《葛洪传》对其年岁考订云:洪卒,“时年八十一。案。《寰宇记》一百六十,引袁彦伯《罗浮记》作时年六十一,《御览》六百六十四,引《晋中兴书》亦作年八十一,则作六十一者误也。”斠注的作者吴大铿、刘承干取八十一说,认为六十一说为非。也有的人认为六十一说为是,可是对葛洪的生卒年却未进行考究。  相似文献   

6.
葛洪 ,江苏句容人 ,晋代杰出的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最早记载了青蒿的抗疟作用 ,记载了用狂犬脑外敷治疗狂犬病 ,在中医发展史和世界医学发展史上贡献卓著。葛洪关于气功导引与养生保健的理论也远远早于孙思邈。此外 ,葛洪在晚年长期从事炼丹 ,其实际成就对近代化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是世界化学界所公认的先驱。笔者以为 ,葛洪的聪明才智与医药成就是与他先进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葛洪认为世界上事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自天地至于万物 ,无不须气以生者也”。而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气变导致物变。葛洪对于事物变化的认识根源 ,一…  相似文献   

7.
《千唐志斋藏志》有1300多件墓志,其中唐代墓志即达1200件。这些唐志绝大部分是民国年间至解放前夕在洛阳城北盗掘出土的。墓主大多数是在洛阳城有宅第的中、下层官僚地主、文人学士和商人,也有少数卒于京城长安或者边远地区而归葬洛阳的。因此,墓志叙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尤其  相似文献   

8.
文章综合前人的成果阐述了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认为葛洪从23岁到31岁、50岁至辞世,两度在当时相对较为落后,巫术、迷信盛行的岭南生活,尤其是在罗浮山居住了20年左右的时间,并在此完成了《抱朴子》等的写作。岭南对葛洪影响很大,使得其思想呈现出道术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既使他在哲理思想上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也使他在哲理阐发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单于 《中华魂》2012,(16):33-34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据《晋书·葛洪传》所言,葛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  相似文献   

10.
在宁波历史上,一批外来人才为浙东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祖籍江苏丹阳、在宁海白溪-带修道10年的晋代道学思想家、中国科技史上著名的道教科学家葛洪(283-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浙东的天台及四明山脉和广东罗浮山是其主要活动地区。宁波是葛洪裔孙的主要定居地,其后裔在全市有近4万人,仅宁海就有2万多人,天河景区内有多处葛洪隐居、炼丹的遗址。为了纪念与研究这位被列为“中国历史上100个最有影响的人之一”的名人,由浙大人文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宁波市社科院等协办,天河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承办的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于2003年11月8日至10日在宁海举行。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两晋士人交相称誉的郭泰、祢衡两位汉末人物 ,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表述了他的不同看法 :郭泰是既怕仕途凶险又不能忍受潜居苦闷的假隐士 ,祢衡则是言行偏至的狂悖之人。他们在人格上属于同一类型 ,都是以外表眩世而心希荣利的人物 ,魏晋以来任情唯欲的士风皆为郭、祢之辈的流风遗韵。葛洪对汉末名士的评价一方面基于他对东汉历史的独特认识 ,另一方面则是借评骘汉末名士以重铸士人气节 ,表达他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葛洪主张物质可以变化,物质变化是客观的并遵循道,人可以通过术使得变化向人所需要的方向进行。为此,他阐述了道与术的关系,认为道是唯一的,术则具有多样性,道统率术并指导术的修炼。他认为,神仙是存在的,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是可能的,修炼术的最终归宿是得道成仙。从修炼术的需要出发,他研究了人体的形神关系,探讨了医术、金丹术等,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为修炼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葛洪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道教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抱朴子>内篇和外篇,表达了双重人格的精神世界.通过其中<自叙>,可以找出儒家立场的破绽怎样导向道教世界观的心灵轨迹.葛洪三次入仕都以失意告终.虽然弃仕入山,功利成就才是葛洪的基本动机.儒之名义原是文饰;道之隐逸原是补偿.政治变数越大,入仕回报越不稳定.不能"外王",即修"内圣".具有心理依托功能的丹道,为众多被体制排斥的绝望者留下安慰之途.  相似文献   

14.
径直要领袖一种极端唯美主义文学潮流或派别的闻一多在留美以及归国时均欲钻进真正的"诗境"而不愿忘掉这人间世,然而面对美国的民族歧视和国内的社会黑暗,具有热爱祖国和人民天赋的闻一多就不得不从"诗境"掉到"尘境"中去,更兼之文学是人学的缘故,于是,在"诗境"和"尘境"的交织中,他就犹如一张留声机的片子,钢针一碰着他就响,这就让虽然始终没有放弃过极端唯美主义追求的闻一多创作出诸多至情至性的爱国诗篇而使他终究不能成为极端的唯美诗人。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东北文坛世纪始末的两位优秀女作家 ,萧红和迟子建共同关注着黑土地 ,但其乡土小说在相似之中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创作母题而言 ,萧红倾向于以现代启蒙者身份对乡土进行冷峻的审视与批判 ,迟子建则倾向于对乡土的缅怀 ;就审美风格而言 ,萧红的创作体现出张力之美 ,而迟子建的创作则表现为和谐之美。总而论之 ,萧红的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 ,而迟子建则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两人各自代表了东北乡土文学的两种不同创作路向。  相似文献   

16.
依据西晋人的取名礼俗与族属谱系,可以推证出荀岳家族墓志中子嗣生卒年月、仕宦履历及姻亲谱系。墓志记载了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的丧葬礼俗,是家谱在墓志中的再现。墓志文本范式反映出家族兴衰荣辱与当时社会礼俗之间的文化同构。聚族附葬习俗,体现出附葬者与墓主人之间、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一种亲族同门情义的认同。墓志中的拜时妇、三日妇之婚俗,突破了"周公六礼"之约束,在西晋社会动荡的背景之下,有利于家嗣的传衍,是合乎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吕不韦是历史上以富商身份参与政治并影响政治的第一人 ,其桃色污点虽然说对他的形象有影响 ,但对其评价应注重其政治实践和文化倾向的历史效应。他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吕不韦出身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工商业发达地区 ,他为秦灭东周的举措震动天下。吕不韦显赫时曾经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失势后亦于洛阳结束了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关于高句丽有“回葬”习俗的见解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长寿王迁都平壤前高旬丽并不存在回葬之俗,国王应以都城为“家”,死后不可能葬于远离都城的地方,虽然长寿王在生前曾为自己在故都国内城建筑陵墓(将军坟),但其死后却安葬于新都平壤。同样,国内城的“五盔坟”4号坟亦不是高建武之陵墓。至于用移居唐朝的高句丽上层人物的“回葬”来证明这是高句丽固有之俗,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移居唐朝的高句丽上层人物的“回葬”,是“入乡随俗”,泉献诚、泉毖之归葬于洛阳北邙“旧茔”,是唐人的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