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龟兹石窟壁画"天相图"中常绘飞腾虚空的穿袈裟者,一般被认为是"立佛",但部分飞行人物却展现了与比丘、佛陀不同的造像特点。通过造像的统计分类、图像比较,我们推测这些身份不确定的人物为辟支佛。在库木吐喇石窟的一类天相图中,出现了反映"三兽渡河"譬喻以及"涅槃城"的画面,这是推断辟支佛身份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
譬喻是佛典中富含文学意趣的部分,或以生动的形象,或以曲折的故事表现深邃幽奥之佛理,故对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士影响甚深。佛典譬喻以其天然质素,成为佛理与诗情融合的桥梁。苏轼一生喜好佛禅,对大乘经典接触尤多,此种佛典譬喻遂成为其文学创作时左抽右取、融裁点化的资源。苏轼名作《日喻》正是在改造佛经譬喻基础上的重要创获。  相似文献   

3.
《华严经论》的一乘思想包括"简别"和"融会"两个方面,"简别"即对"大乘"与"小乘"以及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三乘之间的差异和优劣的判析;"融会"则是以"一乘"或"佛乘"来统摄大小诸乘,使一切众生皆入佛道,获得究竟涅槃。《华严经论》的一乘思想受到了《十住毗婆沙论》和《涅槃经》等经论的影响,与后来的华严宗的"别教一乘"思想有很大差异。这种独特的一乘思想对理解中国佛教中的一乘思想的嬗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晋、宋之际,中土传译的《大般涅槃经》有“北本”与“南本”之分。“北本”为昙无谶所译,“南本”为谢灵运、慧严、慧观等所译。“北本”与“南本”在结构、内容、文风等方面皆有差异,而谢灵运在《大般涅槃经》的改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综合各方面的文献看,谢灵运不仅参与甚至主持改译新编了《大般涅槃经》,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做过相关的注释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论谢灵运与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开创山水诗而著名的南朝诗人谢灵运,因一生好佛,而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谢灵运礼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积极从事并参与各种佛教活动,诸如欲拜慧远为师、改编北本《大般涅槃经》、为《金刚经》作注等;(二)旗帜鲜明地赞许并支持竺道生提出的“顿悟成佛论”。谢灵运频繁的崇佛活动及其佛教信仰,不仅影响了他的思想变化与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佛学思想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长于佛理,其对"神识"、"空"、"禅"、"涅槃"等佛教思想有着独特的阐释,这对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有重要影响。然而,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其佛教思想实际上是玄学化了的佛学思想。刘勰以儒为主、儒佛并重的人生观和亦儒亦释的价值取向,是当时文士心态的一种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7.
克孜尔石窟中有许多佛陀神变的图像,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与某个佛传或因缘故事画相关联的佛神变图像;一类为完全脱离了佛传情节的神变图像。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是此地信奉说一切有部学说,强调佛陀十八不共法的结果,也是龟兹地区自身佛教艺术特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佛教,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因此,笔者想通过本文对佛教概念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一番考察,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求教于学界及佛教界的方家和同仁。一、“佛陀”的意思和内涵据唐·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说,“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汉语词,意思是“觉者”。又据《佛地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等佛典的解释,“佛陀”的内涵有自己觉悟及利益他人两者圆满具足之意。可见,“佛陀”的内涵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先生”或“老师”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佛祖统纪》成书于中国佛教宗派业已形成之后,其中对佛陀形象的刻画主体上仍沿袭了汉译佛传的思路,但是其塑造方式更具中国特色,并且使得大乘佛教刻画佛陀的思路最终形成体系。对此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佛陀形象研究的系列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借此考察佛教在中国宗派时期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佛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灵运是杰出的山水诗人,也是著名的释家人物。在他现存的诗篇中,尚有《维摩经十譬赞》、《焰》、《芭蕉》、《梦》、《聚幻》等颂赞佛籍、喻释佛理之什。佛教既影响着他的哲学观,自然也要影响他的美学观,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来。以下试就此做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鸠摩罗什是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的佛典翻译活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久远的影响。其影响之大,即使如后来居上的玄类也有所不及。“什公译业固迈前哲,与彼差可比拟者,则唐之类师耳;然类师无其广面,盖什公于《法华部》则今行之正本《妙法莲华经》为其所译,于《方等部》则《阿弥陀经》、《维摩法所说经》、《恩益梵天所问经》、《持世经》、《首楞严经》皆出其手,于《宝积部》则《自在王菩萨经》、猕扬诸佛功德经》等出焉,于《华严部》则《十住经》之重译,于《般苦部》则《大品》、《小品》皆所再理也;至若深造处…  相似文献   

12.
王丽洁 《江汉论坛》2007,1(8):127-132
一、研究的必要性 《法华经》是约公元前二世纪至前一世纪,初期大乘佛教经典著述高峰时期出现的佛典,它所宣扬的一佛乘思想,对于确立新的佛陀观和自行化他的菩萨乘信仰,为众生指明成佛的道路,使大乘佛教最终发展成熟和完善,成为联合小乘及各个教派的统一的宗教起到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过密集调查与研究得知,库木吐喇窟群区第50窟主室正壁佛龛侧壁(含中脊部份)现存42幅小型壁画,每幅绘有一位供养者及一位佛陀,并描绘其供养形式。其尚可识读的龟兹语(吐火罗B语)榜题保存38个佛名。与汉、梵、于阗佛典及已知吐火罗语文献综合分析之后,可以认为该龛榜题所见佛名次序与于阗语《贤劫经》以及译者阙名之汉译《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最为相近,为西域各种佛经文本的流传与演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6,(5)
本文以考察《摩诃止观·释名章》之内容为中心,分析天台"止观"之含义及其在整个天台佛学中之地位,认为止观既是天台宗修行之核心内容,又在天台宗教义体系中和涅槃、实相等一样具有"终极真实"或最高层次存在等意蕴,因此,贯穿于因地和果地,可以囊括一宗全部教法与修行。此是《摩诃止观》不同于自《教观纲宗》以降,以"四教"为纲的理解天台学的佛学路径,其优长在于至使天台此一极为重视实修的宗派之行法得以彰显的同时显示一家"教观双美"之特色。  相似文献   

15.
法显在师子国所闻佛钵经,改写了此前流传的佛钵传说,将之视为佛法住世的标志。其所描述的佛法兴衰过程,是移用早期佛教经典中关于"三中劫"的宇宙论描述,放入到释迦佛灭,弥勒下生的佛陀论框架中。佛钵以百年为尺度移动的时间表,同时期佛教经典中类似表现是对教团修行实践的描述,正、像二时的划分,佛灭年代的具体推算,和时间表的制定,起初是三个独立的传统,并在5世纪逐渐融合。  相似文献   

16.
李秩汇 《船山学刊》2013,(2):117-122
印度擅长寓言譬喻,《庄子》是中国寓言早熟的奇葩,二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尊足、轮、珠和客尘烦恼常常出现在印度的寓言譬喻中,《庄子》中也同样出现了这些物象;印度直接促成了动物寓言的发展,《庄子》中也具有丰富的动物寓言;印度文学和《庄子》都以镜和水来比喻心性;"梦"是印度的常用譬喻意象,《庄子》则揭开了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未亲历过海洋的庄子却与印度人一样常将"海"纳入自己的寓言譬喻中。不容置疑《庄子》与印度的寓言譬喻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庄子》是否真受印度的影响,有待历史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那先比丘经》又叫《弥兰王问经》,其中记录了那先与弥兰王的一系列对话,在介绍《那先比丘经》的时代、版本、那先与弥兰王其人的同时,重点考察本经中关于一般事理和业果轮回的譬喻,以及辩证思维、类推引证、直接定义和避实就虚的论辩艺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百喻经》中若干语法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印度大乘法师僧加斯那抄集小乘《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书里的寓言编纂而成的。目的是以故事为喻,向初学的佛教徒说法。《百喻经》原为梵文,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僧加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客居南朝京都建康时将它译成汉语。《百喻经》译文的语言朴素简洁,接近口语;采用偶音节拍,一般四字一句,结构风格极为整齐;是研究中古初期汉语发展的一份有价值的资料。本文拟对《百喻经》中的几个语法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目连变文》的生成    目连(Mahamaudgalyayana),全称“摩诃目犍连”,即大目犍连,目犍连(目乾连)。他是中国古代戏剧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因入地狱救母名闻于世。他的孝行故事,自晋迄今久传不绝。溯其故事来源,西晋竺法护译于太安二年(303)的《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首先称目连为孝子。该经《摩诃图犍连品第三》有云:“是故当悦心,至孝事父母。”而有关他入地狱救母的故事则见于《佛说盂兰盆经》及《佛说报恩奉盆经》。兹引前者如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大目犍…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布洛赫坚持从遗产的观点看待佛陀的基本理论。佛陀的无宇宙论是由有形的具体的现实世界转到这个世界的基础、实体或基本原理。因为按照无宇宙论,地上世界乃是表面现象而不是实在本身,更深度的存在处于世界之下或超然于世界之外。但是,佛陀的静观,即不动心并未中断对每个人和一切存在的体悟,相反,这种静思通过指明寂静涅槃,引发同类存在寻觅旨在脱离苦难、精神解脱的内心拯救之路。因此,这种无宇宙论的至善寓拯救于静观,其反转的实质不是丧失拯救信仰,而是从深度重构这种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