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结构的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种结构形式分析军阀产生的根源。作者围绕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出迅猛变迁的特点 ,详尽阐述在社会结构中各种社会阶层的历史性特点 ,得出军阀政治这一过渡性历史现象必然出现的内在动因 ,从而归纳出近代军阀的诸多特征 :买办性与封建性 ;阶段性与过渡性 ;扭曲性与矛盾性以及其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起作用的是经济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情况的分析,从近代社会经济和阶级状况方面来说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学结构中居于边缘,近代文化转型的历史趋势推动小说向文学中心移动,但传统文化与文学观念的桎梏却使小说付出了代价,而这一影响长久地制约着20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李宁人际交往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中基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关系。首先,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要求人们彼此结合,相互交换其活动。马克思说: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最基本的需要,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关系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而发生了变化。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关系的内容、特点及发展动力,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思考中国近代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角色关系人情化"概括了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之类特殊主义的交往方式对现代社会的介入.作者认为,建立在血缘、地缘等自然共同性基础上的"人情"介入公共领域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本文称为"角色关系"),这是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一个普遍倾向、趋势,反映到观念形态中就有"合情合理"的价值追求.文章分析了"角色关系人情化"的根源以及后果,指出人情的突出必然淡化、消解正常的角色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救彻”的救济理念和“以教代养”的救济原则 ,并试图结合中西社会救济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勃兴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语]近代政治秩序重构关涉社会性质及社会形态的定位等,这一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媒介呈现,显然涉及传播内容及其议程设置。当时参与媒介事件的记者、编辑者的知识背景或文化背景源自日本还是欧美,往往影响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10.
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些学者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和表述有失偏颇。本文认为在近代中国社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最主要矛盾。一般而言,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构建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传统中国许多志士仁人的美好理想.社会公平思想到近代发展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追求,理智地分析近代思想家,特别是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社会公平思想,能使我们从这一视角,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对于当今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平、公正,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主持人语]现实常与历史交织在一起。就传媒史而言,报刊在民意、舆论、政治想象力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传媒、政治与中国经验有何关联?这些问题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语境,值得深入探索。中国近代传媒史的研究,多受当下社会现实的感召。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语]报刊史研究既要关注整体意义上的媒介生态的书写,又要进行经典个案的解读。媒介生态包括媒介、媒介环境,其核心关涉舆论。由改良转向革命的近代舆论建构及其报刊呈现,有不同形式的表述,《新民丛报》、《民报》、《东方杂志》、《甲寅》杂志、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中国近代报刊继承了传统京报的某些形式,并有所发展,从时间维度可谓中国传统京报的近代化,就空间维度而言又能窥见西方报刊样式的印记;既有中国古代书籍文献学术探索及教化的价值取向,又有西方所谓的新闻资讯告知功能,是传统与现代的杂糅。近代报刊在传播形式上"通中外",在传播内容上"达民智"。从中可见救亡图存压力下近代报刊政治功能变迁的历史印痕及其兴衰成败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16.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已有定论的历史问题。今天我来“重评”,并不是说我要推翻已有的结论,而是因为有人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作出了新的解释,因此我认为在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论述这一问题。 左文华同志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发表的一篇题为《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点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作了新的解释。他说:辛亥革命以前,“整个社会还是封建的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所以辛亥革命以  相似文献   

17.
18.
公平思想是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社会进程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冷静而理性地研究和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轨迹,特别是梳理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到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脉络,使我们能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未来与发展达到管窥一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学术研究》1988年第6期载文介绍史学界的一场争论。毛泽东“两半”论的权威面临挑战。中国近代社会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过程,因此,确定这个社会的性质,并据以理清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毛泽东在1939年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史学家把这一概括作为近代史建构的指导思想,而“两半”论也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特定历史现象,即表现起落干“维新”与“革命”之间,也表现兴起和话动地域的特定社会环境。而特定的社会和地域环境,孕育了义和团“扶清灭洋”这一特定历史内容。因起落于“维新”与“革命”之间,规定了义和团运动的特定历史作用,就是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从此中国人民由自发反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结合,发展成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民主、富强新中国的自觉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