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最近有关“历史的未来”讨论会所开列的讨论题中,最使人吃惊的就是“当代史”这个最成问题的题目。我们许多人确实以毕生精力从事于讲授和撰写最近发生的事件,所以研讨这项工作的性质及其特殊问题是很值得的。“当代史”是个不精确的概念,因此很难把握。历史学家甚至对这一名称的含义以及对它的时间范畴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法国人长期把1789年以后的历史称作“当代史”,这就把“当代史”的概念扩大到几乎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步。伦敦出版的《当代史杂志》则把二十世纪列为当代史的确切范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Geoffrey  相似文献   

2.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严格来讲,"当代史"在研究上存在着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困境。在一定意义上当代史是不存在的或缺位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近代史,一切历史都是近代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史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朱佳木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关于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学科范畴与特点孙庆忠(以下简称"孙"):中国当代史作为一段历史,至今时间并不长,而且还在持续发展;作为一门学科,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更短,而且其中备受争议的问题颇多。您是党史、国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因此我想请您首先谈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是中国当代史及当代史研究?当代史研究是否需要秉持一定的立场?当代史与当代现实问题是什么关系,当代史研究是否应该关注现实问  相似文献   

4.
青年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学术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之一。制度化的读书,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对于博士生教育而言,要在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写作锻炼、预答辩、修改定稿五个环节上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得到十个方面的提高。要正确认识中国当代史的知识属性,划清它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与现实政治保持距离,与现实社会若即若离,与现实课题亲密接触,不断提高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公信力。要正确理解社会史的学术内涵,科学设计选题,从资料工作开始,扎扎实实地推动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检视近20年有关近现代史的叙述,大致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前者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对我国历史学的影响更大。其实这是两种可以互补的叙事方式。今天对于当代史的叙述,应该建立在更为开放的平台上。1949年后的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范围应该比以政治为主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更为宽泛。作为当代史的起步阶段,50年代历史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研究时序展开的需要,还因为从50年代初开始或从更久远处启动的一切,仍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当下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双簧乐器发源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公元3世纪,波斯人把双管改成单管,而且起了一个新的名称苏尔奈伊。之后,双簧乐器经土耳其传入欧洲地区。欧洲许多国家开始演奏这种乐器,并且起了各式各样的名称。这些情况说明,西亚乐器对欧洲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诗从被开始"尝试"的那一刻起,它就变成了某种无法形容的品质的名称,它的可能性成为它的潜在的能量之矿。然而,新诗的文体意识迄今尚未深入人心。在白话新诗的语体建构中,"翻译"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回到具体的语言实验中,去关注它在写作中的语言开发力。  相似文献   

8.
当代史是历史大家族中一门最年轻的学科 ,它具有理论性强、学术观点和信息技术变化快、难度大等特点 ,因而给世界当代史研究和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而学习世界当代史可以更好地借鉴世界各国的长处 ,可以以史为鉴 ,了解当代世界的发展规律 ,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因而探讨并研究其教学规律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9.
重庆当代史是重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围绕重庆解放与建国初期重庆史研究的相关档案史料汇编陆续出版,有力地推进了重庆当代史的研究。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后重庆当代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庆解放、邓小平主政大西南、建国初期重庆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史三个领域,比较而言,后一领域于近几年发展较快。重庆当代史研究总体情况是,刚刚起步,还存在研究较为分散、空白领域众多、研究深度不足等问题,有待研究者的进一步深入开拓。  相似文献   

10.
杨艳秋 《南都学坛》2003,23(3):27-30
明代中后期的史学领域内出现了私修当代史繁兴的浪潮 ,究其原因 ,则多种多样。明代实录失实与国史失修刺激了私家撰史的热情 ,通今之学与以史经世思潮是私家当代史撰述的社会要求 ,史料的积累和实录的流布为撰写当代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而个人因素和思想原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本科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着重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历史学科研意识.为此,在世界当代史教学中应抓住世界当代史的基本特点,围绕世界当代史的基本脉络组织教学;以多样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在此基础上,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属于当代史的范畴,学术界分别使用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史、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现代史等概念.笔者认为,称为中国当代史比较恰当.当代历史是不断延伸的,为了避免当代史研究的时政性缺陷,可以考虑以2001年入世以前为相对稳定的学术范围.综合各种意见,当代史分为1949~1956年、1956~1966年、1966~1976年、1976~1989年、1989~2001年5个阶段是合理的.当代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应该注意用现代化的标准看待当代历史进程,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决议的关系,正确处理领袖人物的评价问题,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正确对待外来学术成果.应该坚持以真实为原则,以事实为基础,以材料为根据的根本学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当代史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起,关注当代就是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历史是为了保存对当代事件的记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历史"(history)都不同于"编年史"(annals),前者关注当代事件和人物,后者记述遥远过去的事件。追溯西方关于过去和现在的观念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都将过去与现在、过去与未来混为一谈。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欧史学向现代迈进,古代以来的现在观念缓慢地被侵蚀,人们对时代误置越来越敏感,逐渐认识到古代的现在和现代的现在在观念上远非同一个范畴。然而,到18世纪,充分辨别现在与过去的思想能力,也就是划定现在为不同的时代的可能性才真正产生。在19世纪,一方面人们认识到现当代史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史学家却因为史学客观性的要求而将现当代史推到了学术边缘。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得到彻底改变。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当代史不仅具有政治、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理解现在作为研究过去的方法论意义,研究当代事件和进程成为了重新解释过去的起点。这种思想观念超越了所有传统上对自己时代的兴趣,是20世纪历史认识论的主要收获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史分期的宏观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历史演进到近一百多年,我国确乎起了数次的剧变.于是历史有了更迭迅速的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文学亦在社会形态的迅猛更迭中,一一对应地划出了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以及到今天已经不太新了的“新时期文学”.而历史和文学并不因其以往更迭的迅速及人类分期的迟钝而停滞,它将仍保持自身的发展速度.人类如果再遵循业已习惯了编史法而拟出一个“目前文学史”这无异于表明我们思维速度的滞后.面对历史的督促,重写文学史已成为现今文学界急待重视与解决的一大课题.然而,它又是一个异常  相似文献   

15.
地方当代史编纂工作近年来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地方当代史编纂与一般史志编纂相比,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编纂工作难点颇多,存在争议的方面也很多。马克思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蕴含的唯物史观及其卓越的史学贡献,尤其是“现实的历史叙述”法、“时事入史”法、“唯物主义历史总结”法,对解决地方当代史编纂工作中的诸多困惑颇有启迪意义,为解决地方当代史“述”和“论”的辩证关系、现时资料能否入史、地方史的社会功能等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6.
码头名称的流变,主要是由一词多义的“马头”向一词一义的“码头”转变的过程。这一名称的转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头”一词被赋予了舟船停泊之地的含义,同时也被视为码头得名之始。其次是明清时期,码头在功能完善和形制变化的影响下,“码头”的用法开始出现,并与“马头”一同表示舟船停泊之地,于是出现了两词并用的情况。到清代以后,“码头”开始成为主流的表达用语,而“马头”则逐渐退出使用,码头之名最终得到统一。码头名称的流变也带来了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是消除了“马头”的歧义理解,另一方面则是统一了码头之名的书面表达。通过对码头名称流变的把握,我们在研究具体码头问题时,就不能以名称变化而割裂其历史源流,也不能忽视对码头其他名称史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对历史学家来说,言说即是存在。历史学家不应让人们在平常处认可自己,而应力求让人们在非常处理解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当代史言说是一种纯粹的政治性话语。如果说,历史事件有赖于记忆的话,那么,当代历史则制约着记忆。当代史言说则成为这种记忆的最一般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读书     
老舍之死是中国当代史的一个切片,可以让我们窥得历史的侧面。傅光明以口述史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严谨的考据,试图透过口述将已成碎片的事实还原。但,这本书并未止于此,它进而探究了老舍的作品与其性格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挖掘老舍之死背后的史学意义,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宿命作出了注解。  相似文献   

19.
关于年代名称与起迄年份问题,1979年版《辞海》这样写道:“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通常指1970—1979年,即习惯上以出现“70”为七十年代之始;亦有主张1971—1980年者”。(《辞海》缩印本第37页)北京天文馆的两位同志,更提出了第三种年代划分法(见《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5日)。但是,关于年代起迄年份的划分问题,主要存在着上述两种意见。本文就此发表一些看法。 我们不妨把认为1980年是80年代开始的一派称为务实派。这派的论点是:明明来到了一千九百八(“八”当然可推而广之  相似文献   

20.
初见到张培老师,她的热情、随和一下子便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开始吧!”她的声音依旧是那么亲切温暖。几句寒暄之后,张培开始讲述起她的职场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