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0 宗旨本文从操突厥语族语言的维吾尔、哈萨克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出发,拟对汉维语元音、辅音、音节、声调等方面进行对比,摆出他们在学习中常犯的典型错误,以图说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应采取的方法。§1 元音的对比1·1 单元音单元音在汉语语音系统中称为单韵母。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单韵母为a、o、e、i、u、ü六个。其中i 既代表舌面元音[i],又代表舌尖前元音[(?)]和舌尖后元音[(?)];e 既代表后元音[γ],又代表[ε]、[(?)]、[e]等不同音值的元音。为此,本文采取十二个单元音与维吾尔语进行比较。它们是a[A]、o[o]、e[γ]、[ε]、[(?)]、[e]、i[i]、[(?)]、[(?)]、u[u]、ü[y]、er[(?)]。  相似文献   

2.
在利用“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分析并且绘出东乡语三个“顶点”元音/■//i//u/的第一共振峰(F1)和第二共振峰(F2)声学元音图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元音/■//i//u/各种变体的分布格局。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结论为:/■/元音音位出现[■][■]两种变体,后置元音为鼻音时出现[■]元音变体;/i/元音音位出现[i][■][■][■]四种变体,从[i]元音在词中出现的位置和出现的次数来看,符合典型变体的特征,可以作为典型变体;[1]是条件变体,出现在[ts][s]后词中和词尾;[■]是条件变体,出现在[■][■][■]后词中和词尾;[■]是条件变体,后置辅音为鼻音[n][■]时出现此变体;/u/元音音位有[u][■][ǔ][■]四种变体,[u]为典型变体,[■]元音为自由变体(或称“条件变体”),此元音在有些词中有清化或者弱化的现象,清化时出现[ǔ]变体,弱化时出现[■]变体,但是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一一般认为,上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很大优势。这是汉语语音系统的一大特征。但是,在人类开始说话时,不会甲地的人从多音节词开始而乙地的人却从单音节词开始。因此,汉语与其它语言如印欧系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不可能是天生的,除非我们否认进化论。那么两者谁的变化大,也就是说谁脱离原始语音的结构特征更远一些呢?这里先要推测一下原始语音的大致情况。英国语言学家M·斯瓦德什在比较了世界上各种现代语言的语音系统之后,提出了一个人类起源时代原始母语语音系统的假说:这个母语里只有一个元音和十一个辅音。①一个元音的语音系统里,这个元音在区别意义上显然是较少作用的,更多地是为了发出辅音。闪族  相似文献   

4.
常州话里中古匣母的今读音类型主要有四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常州方言中零星存在的读[犂]的匣母字,应是上古音的保留;匣母读[]为中古音的南方变体;今读[w]、[j]、[]的现象,应是受后面韵母中的韵头(或韵腹)或主要元音的影响,属于同化现象;今读为[h]是浊音清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元音是学习日语的基础,许多人认为日语元音和汉语元音,特别是[a][i][u][e][o]这几个元音几乎一样,从而忽略了对日语元音的准确练习。如果从口腔的开闭程度或舌位的高低、舌头隆起部分的前后、唇形的圆和不圆、松紧元音等方面阐明两种语音元音的差异,就助于初学者准确地发出日语元音,为后面的日语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教学语言对字音的发声要求,仅止于“准”还是不够的。面对几十甚至一二百学生讲课,要使每一个听课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还得在准确的前提下,把每一个字都发得清晰、响亮、有力。按照普通话的音节结构方式,我们把音节分作五个部分:1.声母(音节起头的辅音);2.韵头(韵母起首的介音i、u、ū);3.韵腹(韵母里的主要元音);4.韵尾(韵母未尾的音素i、u(o)、n、ng);5.声调(音节的高低升降)。按照这五个部分去分析,可以看出普通话的音节结构有八种形式:从上表,我们看到普通话音节构成的几个特点:1.组成音节的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蒙古语的古今音变中,元音[i]的变化令人瞩目。对此,本文将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话的语音变化与蒙古书面语相比较,供推广蒙古语标准音和语音规范参考。 蒙古语短元音[i]出现在词的第一音节以后各音节里比出现在第一音节里的情况要多得多。第一音节以后的音节都是轻读音节,轻读音节的短元音[i]在杜尔伯特土语中的实际读音情况是:元音[i]照旧保持原来语音,当然也可以认为是弱化元音ǐ。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声学实验的方法,以语言迁移理论和语音格局理论为依据,以对汉语和英语元音格局的分析为基础,以5个英语一级元音为研究目标,通过对比中国学生汉语元音发音的格局图和英语元音发音的格局图,考察中国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这几个元音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偏误以及母语迁移现象。研究认为,中国学生在发相似元音/i/时,母语的正迁移发挥作用,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中国学生在发相混元音/u、a/时,负迁移发生作用,但是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负迁移作用逐渐减少;中国学生在发元音/蘅、з/时,不受母语迁移影响,起初无法同化到母语语音范畴,但是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学习者会建立新的语音范畴。  相似文献   

9.
德语、波兰语等语言wh成分部分移位问句发生wh特征移位,其带有i[Q]和u[wh]*特征的标句中心词C与带有i[wh]和u[Q]特征的wh成分进行多重一致关系特征核查使后者处于低于句首辖域位置的Spec-CP位置.匈牙利语、阿尔巴尼亚语等语言wh成分部分移位问句进行焦点特征移位,其带有i[Q]和u[Fbc]*特征的焦点中心词F与带有i[Foc]和u[Q]特征的wh成分进行Foc特征一致关系核查并使后者前移置于CP之后的Spec-FP位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RP(Received Pronunciation)为发音参照体系,以语言负迁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普莱特(Platt)等人对英语元音发音的观点,对中式英语元音发音的特征进行了讨论和例证。研究表明,中式英语和RP在元音上的区别主要集中在CV1、CV3、CV4、CV5、CV6、CV8等6个基本元音上。在中式英语中它们分别被处理为[i·],[e·]或[蘧],[e·],[ɑ>?·>蘧],[o·]或[蘧]和[y>?·>拊]。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一、阴声韵尾问题。没有韵尾保护的韵腹元音容易变易,阴阳入相承的韵部元音演变不同步证明了阴声韵没有辅音韵尾;开音节和闭音节的差异不是押韵和谐声的障碍;韵尾与-k配对,在音理上完全是合理的。二、复辅音问题。必须跳出《广韵》模式,用顾炎武"离析唐韵"的思路离析上古声母;同一个谐声符的汉字在异时异地的不同读音应该是在用发音原理可解释的范围之内,构拟复辅音是最简洁明快的解释。三、上古汉语声调的性质。《诗经》同调押韵并非一定要用超音段的声调来解释,用韵尾音缀也一样可以解释。我们愿意采纳上古押韵是韵尾音缀和谐的说法。超音段的韵律特征在那个阶段可能还是伴随特征。  相似文献   

12.
蒙古语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土话缺乏标准音中的基本元音〔o〕,因而标准音中的〔o〕在此分化为〔u、u、、y、i〕等元音,标准音长元音〔o:〕,在此分化为〔u:、u、、■〕等元音。〔o〕的对应是受语音自身发展及喀喇沁蒙古族语言文化、农耕文化、汉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维吾尔族(简称维族)和汉族学生分别进行了汉语7个普通话元音的感知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感知汉族发音人的7个元音时,维族学生在准确率及反应时间上显著低于汉族学生。对较低水平的维族学生而言,高水平维族学生的准确率以及反应速度有很大提高,但在/Z,i,[/这3个元音的感知上高水平维族学生依然存在困难。在对维族发音人7个汉语普通话元音的感知实验中,维族学生的准确率要高于汉族学生。本研究表明,维汉两种语言元音特征的不同使得维族学生的母语元音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对汉语元音的感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赤峰汉语方言单韵母舌面元音辨正问题,对普通话韵母中的7个舌面元音a、o、e、ê、i、u、ü等同国际音标相比较,进而对这些元音在赤蜂方言中的发音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训练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汉语押韵的实际中提炼出正确的理论原则对研究上古汉语的元音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张尚芳以语音层面上同韵尾不同元音可以押韵的现象为出发点,推导出音位层面上同韵尾不同元音可以押韵的错误理论原则,并将此原则运用到上古音研究中,认为收舌收唇诸部"一部多元音".郑张尚芳这一作法不符合音位分析的基本原则,因此其所谓收舌收唇诸部"一部多元音"说在理论上是没有依据的.  相似文献   

16.
上古汉语中“来”母字的构成及其演变一直是汉语史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上古汉语部分“来”母字在苗瑶语中的对应出发,指出上古汉语的部分“来”母字不但对应于当代苗语三大方言中东部方言的舌面音声母[z](有的学者为[r])和西部方言的舌面音声母[z],而且与中部方言的舌根音声母[v]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指明这一对应关系在今后汉语史研究中将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日语语音体系中原本没有长音。长音就是吸收了汉语复合韵母的特点,结合日语语音规律,新增加的语音形式。从长音形成来源看,一种是中古汉语阴声韵末尾的[i]、[u]、[o]的音韵;另外两种来源是中古汉语阳声韵和入声韵。它们与日语汉字音中的长音形成整齐的对应关系。这种在中古汉语音韵影响下形成的语音,丰富了日语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作者运用汉藏、苗瑶、壮侗诸语言的活材料(包括汉语方言的活材料)和汉语古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远古、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写出了一组论文,其中包括: (1)《远古、上古汉语阴、入、阳声的辅音韵尾问题》; (2)《远古汉语的九大韵部》; (3)《上古汉语元音的高音化规律》; (4)《远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5)《清儒古音学研究的再评价》。下面是第一篇《远古、上古汉语阴、入、阳声的辅音韵尾问题》(全文约两万数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报告在话语语料中新发现的侗语单元音韵母//,然后就其语音和音系特征进行讨论,重点揭示在特定组别的叹词里调类和语气之间的关联,其完全自由音位变体[i]和不完全自由变体[o],语音、语义和话语交际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最后提出它们和汉语的叹词或者表示话轮接管标记的"啊"有类型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儿化音变的国际音标标音是高校汉语教学的难点.儿化音变韵腹的趋变规律是音节主元音是央元音、低元音、后元音时不变,直接卷舌;主元音是前元音时向央元音趋变;韵尾一般要脱落,以便融入儿尾.这种趋变规律具有对立性.儿化音变规律可以用舌位图标示出来,图中有七种规整的对立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