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在台刊《财税研究》第 32卷第 4期上发表文章指出,由于有关财政支出、税收、赤字与公债对经济成长的影响,国外已有许多文献在这方面探讨,文章将作系统的回顾,希望对台湾的财政改革与财政健全能有所启示。文章内容如下: (1)探讨政府支出与经济成长的关系,包括哪些因素影响政府支出,以及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经济成长的影响。 (2)从政府收入与经济成长的关系,探讨影响租税收入的主要因素,以及租税收入规模、结构与经济成长、所得分配等的关系。 (3)论述不同学派对财政赤字与公债方向的看法,以及财政赤字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4)…  相似文献   

2.
美国地方公债管理与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预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举债权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地方政府财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我国地方政府举债权,既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必然选择,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美国地方公债信用管理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使我们可以在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设计、举债之法律与政策规范及举债的监管等方面来预研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在银行界的提议与积极参与下,北洋政府于1921 年进行公债整理。整理之后,公债价格上涨,金融市场活跃,政府债信得到挽救,达到了预期目的,但财政收支不抵这一锢疾仍无法解决。1921 年之后,北洋政府对内筹款的主要方式由发行公债转为发行库券,银行界主动疏离政府的倾向则日益明显。整理公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政府财政筹款的方式以及银行界与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债和公债的职能有重大区别,地方政府发行公债还必须具有体制和机制条件,这一条件的核心是规范化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结构基础条件。从中央和地方的财力财权关系、宏观经济结构和公债发行效应等方面分析,可以说明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目前尚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晚清、北洋时期的国内公债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战争、军事有关.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所发行的大量公债,未能充分发挥其稳定财政、调剂金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同时,晚清和北洋时期所发行的内债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进步性.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第一,国内公债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借钱还钱的问题,它与财政经济和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问题紧密相关;第二,必须将公债真正用于社会必需的经济建设上,使债务的偿还有坚实的基础;第三,国内公债还有个适度规模的问题,如果内债规模一旦超过国家财力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财政危机,国计民生皆受其弊.  相似文献   

6.
从西部开发及其三农问题解决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入手,提出西部开发中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职能的一个新途径一发行地方政府公债。分析了发行地方政府公债的必要性、理论上的可行性、社会各界对其认购的可能性及其偿还的可行性。并就由其产生的“挤出效应”;资金的匮乏使得农业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受到严重制约,抑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地方财政入不敷出,支农政策难以落实等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公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政府用来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手段。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清政府也开始效仿西方,通过发行公债以解决财政困难。本文主要论述了旧中国历届政府发行公债的情况、旧中国发行公债所具备的特点、旧中国发行公债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公共支出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在规定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是有其可行性。发行地方公债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发行地方公债已经具备一定可行条件,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相关体制改革的深化、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市场体系改革的跟进,这些问题必将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9.
民国元年军需公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元年军需公债(简称军需公债)是南京临时政府发行的唯一一次、也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发行的第一次内国公债.新生的革命政权欲通过发行军需公债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但公债发行并没有给她带来转机,南京临时政府在财政困窘中宣告结束.毋庸讳言,军需公债不是一次成功发行的国内公债,但军需公债所筹措的款项在临时政府财政收入中又占有不可忽视的份额,对于维持岌岌可危的l临时政府财政仍然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它是我国中央政府有内债发行以来最早正式实施还本付息的内国公债,又具有开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美国财政部提出了一道关于战时财政的经典命题: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发行债券或者增加货币持有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使收入满足开支的需要,美国联邦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税收是美国战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但是,尽管在一战中税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却远远达不到支出的需要。所以财政部不得不通过发行五次公债来提供大部分的战争支出,即著名的自由公债。本文主要从一战中美国的战时税收和公债政策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发行地方公债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公共支出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在规定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对当前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出发行地方公债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提出目前中国发行地方公债已经具备一定可行条件,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随着相关体制改革的深化、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市场体系改革的跟进,这些问题必将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地方财政重整制度是地方政府发生严重债务危机事件时的一种应急处置制度,对该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形成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政策闭环。地方财政重整主要是对地方政府预算的重新安排,而非地方政府的破产,因此需要在维持政府有效运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地方政府对财政责任的独立承担。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明确界定财政重整制度中的经济标准、程序标准和权责归属。同时,为确保地方财政重整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应注重与预算、公债等财政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3.
公债是政府依据信用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它形成了政府的债务.政府借债必须承担偿还的义务,但政府不会是公债负担的最终承担者.那么公债负担的最终承担者是谁,要从公债及公债本息偿还的资金来源来分析,而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国家国债偿债基金.  相似文献   

14.
目前 ,尽管我国有关法规只允许中央政府举债 ,即国债 ,但事实上各级地方政府不管是来自正规渠道 ,还是非正规渠道 ,普遍存在大量债务。地方政府公债是国家公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债权是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 ,我国建立地方公债制度已有可行性。设计地方公债制度 ,包括地方公债监管制度 ,地方公债发行和偿还制度 ,地方债款投资项目和风险防范制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尤其是“十五”期间,中国财政理论在若干基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这些领域具体包括:公共财政框架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公债理论、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财政风险理论等。近年来取得的新研究成果不但突破了传统观点,也拓展了研究视野,这为发展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理论体系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我国尚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已经以"多元化融资"等名义举借了大量债务,可见,是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已成为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地方政府拥有发行公债的理论依据,我国也已初步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的现实基础,在现阶段发行地方公债并不必然引发地方政府债务的过度膨胀,适时地赋予地方政府合法的举债权,应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读了傅志明同志在《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发表的《试论洋务运动对清末财政的影响》一文,颇受教益。但是,该文把致使清末财政危机不可逆转的契机,导致清王朝大举公债的起因,以及促使中国财政走向“近代化”都归之洋务运动,窃以为这些看法,不仅有悖于历史事实,在思维方法上也有失偏颇。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涉及到中国  相似文献   

18.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发行述略张海萍建国初期,国家的财政经济极端困难。主要原因,是1949年解放战争的迅速推进使各项支出大量增加,国家财政在短期内还不能满足这种支出的需要,不得已增发了大量钞票,致使1949年至1950年发生四次大的物价上涨。为了克服困难,...  相似文献   

19.
息借商款不是中国最早的内国公债,它只是最早由政府公开"发行"的内国公债."非发行"内国公债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以后出现了"印果"及金融机构垫借款形式--内国公债,预示着"发行"内国公债雏形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很大和保持低通胀的情况下,我国有条件较大规模地发行公债。只要债务总量不过于庞大,发行公债不至于引起显著的对信贷基金或消费基金的转移效应。在债务总量控制上,关键在于检验和控制公债总利息负担率(当年应付的总利息费用额占国民收入的比率)的增长趋势。文中建立了公债总利息负担率动态模型及其稳定性控制系数,进而导得公债净增债务率的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