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结合《麦克白》剧中的几个典型“对话”情景,指出该剧中尤其是主人公麦克白覆灭过程中的自我意识一直是剧本关注的焦点,探讨这种诱惑支配下的自我意识如何在麦克白与女巫、女巫与班柯“狂欢”中的对话,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的独白性对话等不同声音中得以凸显,让读者和观众感受到人性在野心驱使下的堕落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将朱光潜的对话体文本和思想置入巴赫金对话诗学的视野 ,阐发两种对话思想在内在精神与呈现方式上的相通与区隔 ,并简要分析原因。希望阐释角度的改变能让朱光潜的对话思想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西方哲学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总体趋势下,巴赫金的"对话"哲学代表了其中极具个性和生命力的一个探索方向。"对话"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各个领域和方面。在哲学领域,"对话"精神表现为"自我"与"他人"的亦此亦彼、共存共生的关系,以主体间性取代了纯粹的主体性;在其他领域里,"对话"精神以不同范畴和术语表现出来,尤其在小说领域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中得到了最形象、最充分的表达和阐发。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及其学说是多面而开放的,在世界范围内,巴赫金研究已经呈现出“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个巴赫金”的复杂现象。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巴赫金,20多年来,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研究方面,鲜有人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巴赫金及其学说。文章试图发现对话与传播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巴赫金对交际模式的解构与重构,从中发现巴赫金与传播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发现对话理论令人惊异的前瞻性。在对话中传播,在传播中对话,正是我们对传播的期许。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在哲学思想来源上,马克思主义对于苏联著名的思想家、文艺批评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巴赫金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他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这本书用马克思主义充当标题,仅是因为当时苏联的政治环境使然。其实不然,巴赫金在论述语言问题时,尤其是在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哲学上的梳理与批判时,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实践论以及辩证法,深刻揭示了话语主体之间的对话性辩证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6.
7.
被誉为“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巴赫金曾提出对话理论、复调理论、狂欢化理论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理论,其中对话理论贯穿于巴赫金一生的学术研究中,是其语言哲学的核心,对其对话主义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对巴赫金哲学思想更深刻的领悟和升华,指导我们在语言学、文学以及哲学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白话语中 ,存在一种独白中的双声话语形式 ,这种形式既体现了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 ,也反映了主人公自身矛盾的两面性。另外 ,在叙述话语中 ,作家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作家与社会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 ,也构成了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参照 ,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对话性特征 ,正是本文的用意和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现代俄罗斯报刊文本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话理论最早由巴赫金提出,现已超越最初文学评论范畴,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报刊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其特性在于新闻报道者总是尽力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并与自己保持相同立场。对话性是其存在的根本条件。现代俄罗斯报刊文本常用以下几种模式体现其对话性特点:"我/我们—你们";"我—他/他们—你们";"我1—我2—你们"。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对话视为语言存在的本质,认为一切话语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即使是在书面写作这样极具个人化的独白性言语行为中,书写者也总会处在一种和假定的接受者对话的情景中。对话理论将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尤其强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互动关系对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对一贯缺乏语用视角的汉语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鲁迅文学翻译之“硬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过程牵涉到译者、文本和读者,本质上就是一个多重的对话体。本文试从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主人公、文本主人公意识与社会意识以及译本与读者的对话角度来审视鲁迅文学翻译之"硬译"现象。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理论受到各个学科的关注,近年来也有一些从传播学角度切入的,但多停留在简单的类比和运用上,研究很不充分。实际上,巴赫金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资源之一,值得深究,当务之急是从其思想价值入手。19世纪以来,在一种怀疑和断裂的思想氛围中,在人与人的相互隔绝中诞生了传播的问题 :在传播中思考世界的可能性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这是现代思想突变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结果之一。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交流和媒介问题,而巴赫金理论就是这宏大的知识背景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面对技术的主宰,对话思想能够丰富我们对传播的全面理解,对于我们思考传播和传播中的世界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野下的林纾翻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为人们理解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翻译的多重对话性。本文从对话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与合译者、作者/原文、读者及时代语境的对话关系。这也证明,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主题、以文化语境为背景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都受到了希腊哲学中对话思想的影响,在许多方面有共通之处,具有同源性和家族相似特征。由此,两者还产生了互动,接受美学与对话理论共同推动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互文性的观点经过巴尔特的阐释,影响了尧斯。尧斯看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对审美快感的肯定作用,并以此超越了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通过两者的互动,美学理论获得了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用巴赫金学派的对话理论分析玛丽.雪莱的科学幻想小说《弗兰肯斯坦》所反映的现实主义意义,我们发现这部小说体现了人物之间在责任、人际关系方面对话的失衡,也表现了多种声音的对话,包括小说中提及的人物、社会成员和不同时代的读者。《弗兰肯斯坦》表现了玛丽.雪莱的反叛精神,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8.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大学精神的形成存在密切关系。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具有组织性的自我意识,两者在道德认知的价值维度、反思批判的思维维度方面实现了同一。发挥大学自我意识的作用,有助于在当下重塑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歌德自传》为例 ,详细论证了真实和个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笔者以为创作自传的最基本的准则是以真实为统帅 ,做到诗与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