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宁”类测度问句的系统研究目前尚未展开.通过对选定文献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宁”表推度询问的用法来源于反问,“邪”在“宁”类测度问句的句末语气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该类测度问句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用来表示积极测度问.“宁”类测度问句中的动词具有类同化倾向,一般是表示客观存在和主观感知类的动词.中古时期新产生的句末语气词“不”与“宁”类测度问句的疑问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家知道,句末语气词连用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它能把说话人的种种复杂神情表现得细致而周密,即使是书面语言,读起来倍感生动而亲切,真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面的感觉。 在先秦文献中,句末语气词连用的现象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的,如《诗经》、《论语》、《孟子》、《荀子》、《左传》、《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为数不少的句末语气词连用。这种语言现象,汉代继续保持着,如《史记》、《汉书》中,也有不少语气词连用之例,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部分把“言”全都解释为“句首语气词”或“动词词头”。查余冠英《诗经选》,新近出版的《辞海》,杨树达的《词诠》,北大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也都是解释为助词的。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诗经》中的“言”,不全是助词,在句中的“言”有不少应解释为代词“我”,而在句首的“言”则全都应理解为代词“我”。理由如下:(一)《小雅·彤弓》:“彤弓召兮,受言藏之。”《诗经注疏》  相似文献   

5.
先秦诗歌句末语气词有多种来源.有的来自表示人吐字发音的词语,有的来自表示人体器官的名称,还有的词语原本是用于表示人的行为方式.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诗句末尾的语气词,或是因其声音响亮、语感鲜明,或是因其与诗句末尾语气词所处的位置、形态有相契之处.诗句末尾语气词,很大程度上受它在生成期的语境、样态及原始本义的制约,带有脱胎母体的痕迹.诗句末尾语气词的来源多种多样,它们在诗句中的声调、韵味也多姿多彩,具有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先秦判断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秦时期的判断句肯定形式有 4种基本类型 ,这 4种基本类型存在着历史先后和兴替的关系。判断句名词谓语前“惟”和“非”的性质是副词而不是系词 ;判断句句末“也”字的功能和性质 ,具有表示判断的功能 ;不具有表示语气的功能 ,因而不是语气词 ,把它视为助词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7.
汨罗悼祭类韵文中的楚辞体语气助词“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12,33(3):39-43
“兮”是《楚辞》用得最普遍最有规则的虚词。从《楚辞》到当下汨罗的悼祭类韵文,“兮”的句法位置由位于上小句末、下小句末、句中三类演变到只能位于下小句末和句中两类,分布越来越不规则,语法意义越来越单一,正处于不断萎缩乃至消亡状态中。汨罗悼祭类韵文的“兮”是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的“镜子”.是珍贵的语言化石,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说话者在描写客体事件、传达客观命题内容的同时,也要表达他个人的主观看法和态度,这部分内容称为情态(modality)。汉语的情态主要借助于语气词来表达,其中“吧”是一个表信疑之间“不确定”的情态语气词,可以用在陈述、疑问和祈使句中。作为话语缓和成分,“吧”的主要功能是削弱句子的肯定性口气。“吧”的所有用法都由“吧”的情态意义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白话文中,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和词性并不固定,与句子的谓语性质、句子的否定式、句中做状语的副词等因素有密切联系。弄清句末“了”字的用法,有利于准确掌握和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0.
广州话句末"先"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香港大学香港粤语口语语料库中出现在句末的“先”字进行考察 ,并从话语结构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发现 ,句末的“先”有两类 ,一类可还原成普通话的“先” ,另一类不能还原。不能还原的“先”主要的功能是充当话语标记 ,标示话语中暂时需要打断的地方 ,是一种会话管理的手段。这种较新的用法应该是由表示时间或次序先后的副词“先”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汉语史上“无”取代“不”,并最终演变为疑问语气词“吗”,与它们的句法语义特点及当时的疑问语气词系统有关。“不”的否定语义强度明显大于“无”,“不VP”远多于“VP不”,而“无”一般不能与“VP”组合成“无VP”。南北朝时期,“乎”、“耶(邪)”等疑问语气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限制了“不”向语气词演变;而入唐以来“乎”“耶(邪)”等明显萎缩,给“无”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到L”在把字句中的位置不同,使这种把字句表现为三种句式。能进入“到L”把字句的动词多为完成持续性动词,并与“到L”相互制约,使“到L”在句中显示着因不同的语义指向性而形成的不同的语义特征。“到L”把字句三种格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在表达效果和话语衔接上都显示出特有的语用价值和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置于句末的“也罢”即为语气助词,义为“罢了,算了”。其实,这种“也罢”还只是不同句法层面的两个成分,因为“罢”还可以与“了”构成动词性的“罢了”。然而,真正的语气助词“也罢”是从元代开始,因其对举“……也罢,……也罢”连用而形成,表示事情的结果不会因为出现的情况而改变,相当于“无论……也……”或者“不管……都……”句式所表达的句法语义,是整个句式省略融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语气词"吗""嘛"是同音同源词,又都可以出现在句中停顿处和某些疑问形式末尾,因此,容易被混淆误用.实际上,"吗"传疑,"嘛"传信,两者有根本的区别,这一根本区别又决定了两者句法分布上的差异,两者在所谓的分布"交集"内也各有各的使用范围,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什么叫长尾韵一般诗歌里所押的韵,都是一个音节,即一个韵字。有一种韵却很特别,它不是一个音节,而是两个音节,即由两个韵字构成。这种双音节的韵,就叫做“长尾韵”。长尾韵是由句子里的“句中韵”和句末的“独木桥韵”两种韵结合起来构成的。因此要  相似文献   

16.
金萍 《江西社会科学》2001,(12):110-111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犤1犦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方略与儒家“德治”观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的“以德治国”方略是对儒家“德治”观的扬弃。它是在继承和弘扬儒家“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社会主义的“以德治国”方略与儒家的“德治”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为何“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17.
“有 专名 者”是古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中“者”的词性,语法学家历来说法不一。大致归纳起来,有“指示代词说”“、具有代词性质的关系词说”和“语气词说”三种观点。本文在调查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各种成说,并结合当代语法学研究新成果,试图阐明“语气词说”的合理性,并对王力先生有关语气词“者”字的解释作了必要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偏偏”的认识主要源于各种词典,这些释义主要是从意义出发对“偏偏”做出解释,也有人从语法、语义方面考察“偏偏”的功能。本文主要考察“偏偏”句中的施动性,进而找出造成“偏偏”句中的强施动性的原因,即这种施动性是由“偏偏”自身的语义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在所谓的泛指人称句中“零形主语”(也包括具有相同功能的用作间接格 ,有时也用作第一格的具有“泛指”意义的代词 )的指称潜能 ,阐释了这类句发挥的功能是如何同说话人的观点相联系的 ,论述了泛指人称句中的“零形主语”和不定人称句中的“零形主语”在指称 -语用特征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顿号和逗号的使用与规范王大新张铁骥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两类,其中点号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停顿。点号又分为句内点号和句末点号两类:句末点号除表示停顿外,还兼表语气;句内点号只表示停顿,但停顿的大小有别,因此又反映了语句结构的层次性。顿号和逗号都属于句内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