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这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继续加强这种合作,对于巩固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统一,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对多党派合作的理论主要是:(1)论证了多党派合作的必然性,充分肯定了多党派合作的历史作用和发展前景;(2)论述了多党派合作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作用;(3)论述了多党派合作的根本方针,认为多党派合作是以互相监督、彼此信任、互相协商为核心内容的长期过程;(4)论述了多党派合作的根本前提,强调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主体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我国,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三大提出,要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和协商制度,这是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许多同志对这一制度缺乏深刻理解,贯彻不力,加上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宣传不够,从而,对多党派合作的形成和发展知之甚少,忽视民主党派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我国的政党制度及其特点认识不清。因此,研究我国的政党制度和特点,研究共产党领导下多党派合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和其他党派长期合作、共同奋斗的实践中,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我国新的历史阶段阶级状况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此方针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明确地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政党制度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政党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论证特色和优点的前提。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集中地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与”。正是这一特色产生了它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日本自民党的操控天下、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轮番坐庄和俄罗斯政党的多杂混乱,体现了目前世界主要国家政党制度的各种形态。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其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和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是我国政党关系形式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多党派合作,指的是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这些民主党派主要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除了个别党派外,大多数民主党派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反帝爱国、要求民主的斗争中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是我们的特点和优点”。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我们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共同奋斗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提出及其同根本政治铆度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有着长期的合作历史,但是从未把这种合作明确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曾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这里讲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没有明确说是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此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多党派的情况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从1949年10月起,实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体制,历史表明,它是符合我国国情,深得人心和富有生命力的。所谓多党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民  相似文献   

12.
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同志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990年2月8日,各报都登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结合学习,淡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点和优点的认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选择。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除中国农工党成立于1930年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说:“我们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共同奋斗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尽管我们的政治制度还有待于逐步完善,但是,它经过自  相似文献   

14.
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对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共产党与其它党派的合作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加强统战工作呢?  相似文献   

15.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 ,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实行多党派合作共事 ,有其历史渊源和理论依据。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实职 ,扩大了政权基础 ,加强了与同盟者的合作关系 ,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政府中设置参事室是统战工作的重要部份 ,参事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参政议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民主社会主义鼓吹超阶级的、绝对的民主,“反对一切专政”,实质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2.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标榜世界观多元论,主张对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兼收并蓄,鼓吹“非马克思主义化”,歪曲和阉割马克思主义。3.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是搞多党制,在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内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反对消灭现存制度”,否定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其“经济民主”是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混合经济”,通过“广泛的经济手段”达到“经济民主化”的目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纵观近代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无例外的都是政党政治。目前,政党政治的主要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以及我国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在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理论在我国的创造运用。它既区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更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和多党制有本质的不同,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本文拟对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实质,对在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历史必然性及这一制度的中心和基本点等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国家,绝不是西方所说的那样,只要共产党领导(“独裁”),不要人民民主的“极权政治”国家,也绝不会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抛开共产党领导、废除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民主政治”国家,而是既坚持共产党领导又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的、将改善加强党的领导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融为一体的,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有更高更切实民主的新型国家。实现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统一,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过程。总结我们四十年的经验教训,深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很需要动态地把握其统一的“度”。  相似文献   

19.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其特点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历史时期;内部存在着广泛的政治联盟;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提法上比较科学。这些特点表明,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联系几年来我区坚持多党合作,共同致力于青山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深刻体会到,要搞好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性质、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它们与共产党有着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的备斗目标,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不存在西方政党中的那种“朝野之争”。我国多党合作制是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和保证的,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