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建构是中国持续开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的结果,也是其更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现实倡议。全球海洋治理背景下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建构拥有一些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问题。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建构将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彰显南南合作的强大力量,对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政治关系,发展全球可持续性蓝色经济,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和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发展,应从加快中国自身的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入手,合理规划中非海洋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国家;在涉非三方合作问题上积极作为,减轻域外大国势力带来的不利影响;要特别重视与联合国和非洲发展计划相关议程相对接,为化解全球海洋治理难题和完善全球海洋治理机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全球海洋治理供给现状入手,结合治理困境和挑战,基于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蓝色伙伴关系及相关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对全球海洋治理的贡献。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面临来自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用海强度增加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严峻挑战,受到不利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治理能力和水平无法匹配不断增长的治理需求。面对复杂的治理问题和碎片化的治理行动,伙伴关系,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成为构建国际、区域、国家、地方多层级联动的,政府、非政府主体积极互动的一体化海洋治理的关键途径,是补充、联合和加强政府主体责任和政府间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提出的蓝色伙伴关系倡议,具有开放包容、具体务实和互利共赢的特点,符合国际可持续发展潮流,与全球发展纲领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理念和精神高度契合。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是在海洋这一全球治理的具体领域践行构建全方位伙伴关系总体思路的有力举措,也是促进在海洋领域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全球海洋治理联合行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正>2019年2月22日,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英文学术期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举办的新阶段推进‘一带一路’研讨会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永亮、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所副所长韩爱勇、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主任孙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倪建军、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毛克疾、 相似文献
9.
2001年5月17-18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环境、城市与社会研究中心将在里昂第三大学举办主题为“灾害的防范与治理”研讨会,会议主席由里昂第三大学教授J.博内担任。灾害问题始终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也是科技界和政治-国家管理机构长期探讨的问题。但我们对如何治理和防范地方或国家灾害却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次研讨会的组织者欢迎世界各国各界的学者:从地理学家、环境保护专家、城市规划专家,到社会学家、人种学家、政治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地球研究专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相聚法国,共同商议和研讨灾害的防治问…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学报》2019,(11)
非政府组织及其全球气候治理伙伴关系网络的兴起,在全球气候治理领推动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并充分发挥其影响力、有效遏止了主权国家气候治理的赤字。本文采取多元研究方法,通过论证包括全球科学和知识专业性伙伴关系、全球气候安全政治伙伴关系、全球气候议题公众传播伙伴关系和全球气候经济商业伙伴关系在内的伙伴关系网络,探讨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势与贡献,并发现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由政府主导正转向多重伙伴关系共同参与的趋势。非政府组织参与建设的全球气候治理伙伴关系网络正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理念构建和方案制定,通过对个人、社会和企业直接施加影响,把全球层面的气候治理理念与方案落实到地方治理中心的实践行动,并不断加强与全社会各种行为体之间的通力合作,为探索和发现最优的气候治理解决途径提供支持。通过全球气候治理伙伴关系网络,非政府组织不仅形成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联动效应,也推动各行为体致力于气候变化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太平洋学报》2021,(6)
全球海洋公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管辖范围之外而为全人类所有的海域及其所包含的资源,既具有主权的无归属性、使用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以及利用的规范性特征,也在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全球海洋公域治理正面临治理态势的权力政治化、治理供给的赤字化和治理价值导向的私有化挑战。完善全球海洋公域治理,需要秉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治理主体的包容与协商原则、治理方式的多元与规范原则、治理收益的共享原则。中国可以从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深化治理机制改革、主动宣扬和践行中国话语三方面出发,积极参与全球海洋公域治理进程,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7月8~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和湖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国外治理理论与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旨在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探索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治理经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学术参考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15.
由中国南亚学会主办的“中国与南亚”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5月 2 9日至 31日在贵阳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北京大学东语系、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浙江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深圳大学、云南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等 2 0余个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以及外交部、中联部、新华社、《求是》杂志社…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东盟关系稳定发展、不断升级,为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步入“深水区”,一些挑战难题近年愈发突显。美国等域外势力炒作南海争端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拉拢东盟国家,严重干扰地区合作深入推展。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应坚持因国施策、双多边共同推进,可优先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推动开展务实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引领地区治理规则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还当灵活运用二轨平台夯实“民心”基础,促进涉海文教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9.
2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加拿大公民项目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人权与外交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5月 2 3~ 2 4日在北京和平宾馆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挪威、丹麦等国的专家参与了讨论。研讨会的主旨在于探讨人权与各国外交政策的关系 ,主要议题如下 :1 国际人权理论 :西方与非西方人权理论的差异 ;2 西方国家人权政策的国内因素 ;3 西方国家人权政策的比较 :加拿大、美国、法国以及北欧国家 ;4 西方“人道主义干涉”的实践与理论争论 ;5 中国与西方国家人权政策的比较。首先发言的是来自美国的戴维·福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