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无政府状态下,联盟是国际关系中经久不衰的现象,对于联盟的关注亦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处于权力转移进程中的主导国,总是试图维持其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联盟是其可能采取的战略之一。然而,在权力转移进程中,衰落的主导国面临的结构压力不断增大,对于盟友的战略依赖越来越深,对于盟友行动自主性日益缺乏约束力。同时,主导国的联盟战略加速了国际社会既有联盟网络的复杂化,极大提升了主导国卷入国际冲突的可能性。处于衰落中的主导国,在大战中无论胜负,都要付出巨大代价,从而加速衰落进程。二十世纪初,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转向联盟战略。七月危机是奥匈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地区冲突。但是,英国的联盟战略既无法制约盟友,也不能威慑对手。在俄国、法国、德国先后卷入冲突的情况下,原本并不关注七月危机的英国也被迫卷入冲突,并在战争中严重削弱了自身实力。在战后重建中,英国不得不接受与法国、美国共享主导地位的现实。因此,英国以联盟维持主导地位的战略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提升软权力对实现我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权力理论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与强调经济、军事等有形力量 的硬权力不同,软权力主要强调文化、政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导国际制度与 议题、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等等。提升软权力,有利于为我国创造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有 利于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并成为我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关 键。  相似文献   

3.
关于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兴起的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主流学派——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结构建构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缺失,这就是忽视对国际体系过程和国际社会中复杂关系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一重要缺失,借鉴主流建构主义,将“过程”和“关系”这两个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论文将过程定义为运动中的关系,论证了过程的自在性、过程动力和过程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过程的核心是关系。如果说西方个体本位的社会性质的核心理念是“理性”,那么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根本理念则是“关系”。将这个理念挖掘出来并进行概念化处理,依此确立过程建构主义“关系本位”的基本假定。同时,过程建构主义还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关系网络确定国家身份并孕化国际权力。过程建构主义是体系层次的进化理论,将分析重点置于国家之间的互动实践,强调过程的自在性以及对国际规范、国家身份和认同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将中国视为一个"搭便车者",免费地享受美国霸权带来的效益。但事实上,在东亚地区,由于美国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的方式、产品的性质、美国对中国的矛盾心态以及中国对周边安全环境稳定的渴求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搭便车。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以及由此而来的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中国在东亚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逐渐成为一个"被搭便车者",并向其他国家提供三类安全公共产品:安全效应、观念类、制度类安全公共产品。中国在东亚提供安全公共产品并非要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其更多是起到弥补供应不足的作用。中国在提供安全公共产品时,不能将目光仅局限在安全领域内,不能将供应方式仅拘泥于凭借中国自身去倡导,"以权力生产权力"和"用制度生产制度"是两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章前明 《浙江学刊》2008,(1):110-115
本文探讨了布尔国际社会概念的本质、内涵和他研究国际社会方法的特点,指出这种强调共同规则和制度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研究方法,与侧重于国家权力或国际体系结构的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不同,它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布尔对国际社会概念的主要因素、本质和方法的系统阐述,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但这种研究方法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1):25-33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借鉴的是作为发达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其主要的基本假定包括经济人假定、稀缺性假定、国际无政府状态和不确定性,其主要的理论工具有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以及理性选择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利益和制度等。但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前也已经出现了建构主义的转向。本文认为,对于国际关系的某些问题,特别是国际经济政治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正是基于这点考虑,本文试图在物质因素和观念因素之间寻求一种折中,从而寻求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第三条道路。笔者承认,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存在,主要是基于各个国家对于本国物质利益和观念两个方面的共同考虑。作为单一理性人的国家,在考虑建立和发展国际制度的时候,自然考虑了物质层面的因素;但当集体行动的逻辑不断加强的时候,国际制度就可能瓦解;但与此同时,观念也在国际制度的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将其分为共有/私有观念、积极/消极观念转型等四种。它们的排列组合也有四种形式,每种组合对于国际制度的影响各不相同。当(I)共有观念和积极的观念转型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时,国际制度将迅速建立、发展和巩固;当(II)私有观念和积极的观念转型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时,国际制度将迅速瓦解和去功能化;当(III)共有观念和消极的观念转型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时,国际制度能够建立和发展,但发展缓慢;当(IV)私有观念和消极的观念转型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时,国际制度将无法正常运作,甚至可能瓦解。本文试图从两个国际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发展过程以及新中国对于国际制度的态度演变)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入手,对本文论点进行相应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3):89-91
本论文剖析了国家政治权力概念、权力来源、权力目的性与工具性。除了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界定的权力来源外,"软实力"和"政治行为体的叛逆行为"也是权力的重要来源。国际政治权力的本质即是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的维护工具即是国际政治权力。国际政治权力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现实主义理论与方法在美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流行的时期,也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行为主义和进化论理论与方法在美国兴起和广泛传播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是对“经典现实主义”表示“不满”并进行“批判”的产物,都是把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学科、特别是史学和社会学,以及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和系统分析技术引进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结果,同时也都是美国学术界在进入70年代以后为建立一种所谓“全面系统”的国际关系理论而奋力探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实力转变理论认为,当新兴大国的力量接近霸权国时,它对现存国际制度体系的不满以及对挑战现存国际制度体系成本收益的考量将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新兴大国和霸权国之间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分析了界定争霸国的两个基本标准:实力接近程度和对现存国际制度体系不满意的程度。争霸国需要在综合国力上达到霸权国国力的80%,并且是不满意现状的国家。论文进而分析了中国为什么不是争霸国。中国在实力上与美国的差距仍然比较大,同时又是现存国际制度体系的受益者。论文最后指出中国应该努力维持与霸权国美国的合作关系,将制度目标限定在获取更多的决策权而不是改变制度规则上。  相似文献   

10.
国际环境治理机制是国际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西方学界对国际环境治理机制的研究为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分析视角。通过对有效性评估、机制互动理论以及"机制复合体"松散治理架构的探讨,欧美学者为国际环境治理机制理论注入活力,为理解国际环境治理提供了分析框架。梳理和论述国际环境治理机制的诸多理论视角,使我们能够了解欧美学者研究思路的演变,探讨当代环境治理机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同样是针对美国主导的新兴领域国际制度,为什么中国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改革路径?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提出从“网络性权力”这一新理论视角对守成大国的权力进行测量,补充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了一个“守成大国网络性权力+国际制度弹性”的理论框架,并用来解释中国在跨境支付、互联网域名分配、开发性金融等新兴领域参与国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在跨境支付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大,而“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制度弹性较高,促使中国选择了叠加型改革路径;在互联网域名分配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大,而“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制度弹性较低,促使中国选择了规避型改革路径;在开发性金融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小,而世界银行的制度弹性较低,促使中国选择了替代型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2.
国际制度对每一个开放国家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从一个国家对国际制度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可以透视这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从国际制度的视角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并以国际制度理论深入分析每一阶段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处理好国际关系,保障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国际政治中权力的构成要素、属性和两种作用方式入手 ,论述了冷战后美国霸权新战略 ,即追求合法权力的战略。认为冷战后美国从推行国家意识形态、建立国际制度和满足国际社会一定需求三个方面来努力追求合法的权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日本企业制度以及相应的企业所有权安排,起源于战后由美国占领军主导的外生强制型宪政转轨。在战后初期直接的宪政转轨过程中,通过企业控制权再分配建立起来的日本企业制度以及相应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在后宪政转轨时期偏离制度设计者的目标模式而发生了市场化、本土化的适应性演化,最终在高速增长时期开始呈现出日本型企业制度的全部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政治权力是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中权力可以视作手段、目的、关系过程与行为结果。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政治权力的认识、发现并批评了古典政治哲学与现实主义政治权力观的不足,在再认识的基础上,对政治权力的载体、目标和话语等进行了深刻反思,相应地从内涵、认知、目标等方面对政治权力进行重构。本文认为,政治权力的主体价值,是使政治权力的领导者构成得以重塑,而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则推动了区域化与全球治理进程,促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相似文献   

16.
美欧之间的经贸纷争与合作是美欧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一直贯穿于战后美欧关系的发展中。"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一系列的援助政策帮助欧洲恢复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复苏,同时也成功地通过援助附带的经济要求打开了欧洲市场,并且在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成为制度的设计者和主导者。随着欧洲实力的恢复,特别是欧洲开始实施一体化战略以来,美欧在经济和贸易领域的摩擦日渐增多。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为美欧双方在经济合作方面提供了新的契机,合作仍然成为美欧关系在经贸领域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软权力理论与中国和平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概念以来,随着全球信 息社会的发展,软权力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作用日益增强。软权力在美国的对外政策实践中既有 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一概念对中国和平崛起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它正越来越成 为衡量和评估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如何在增强硬力量的同时,加快软权力增长的步伐, 决定着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和和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1.战略概念范围的扩展过去,从事战略问题研究的首先是那些具体接触国家外交实力或抽象地探讨这种实力的表现和作用的人。一是高级军事首脑;二是从国际关系各种基本主体的实力地位出发,根据对峙和政治因素建立自己国际关系观念的理论家。迄至本世纪中期,就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而言,战略一词几乎仅仅专用于军事艺术和战争。因此,战略首先与国际关系有关,虽然国际革命运动从一开始就运用这一概念。社会革命与核武器时代给这一概念带来  相似文献   

19.
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以统治、干涉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的转化过程。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与殖民体系的瓦解、强权政治的式微、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相依而行的。21 世纪将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加速发展的时代。主权平等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等等国际法基本准则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目标内容;扩大联合国安理会和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两个主要的制度路径。国际关系民主化较为乐观的前景来自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关系整体性的演进、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增多以及全球性民间社会力量的强大。  相似文献   

20.
日本"排污入海"的决策取向是在其主导、设计和构建的一个历史过程中孕育的,其决策权力是以关系本位为基础、利用过程中国家间关系"孕化"的。"过程构建"和"关系利用"的互动耦合及其演进,形塑了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生成逻辑。"过程构建"孕育了日本"排污入海"的决策取向,反过来"排污入海"的决策取向又塑造了过程本身,且呈现从"蛰伏的目标"到"公开的决策"的延展图式。从国际层面而言,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权力主要是在"日美同盟关系"以及"日本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关系"等主要网络平台中孕化的。当然,在国际关系网络平台中孕化出的日本决定"排污入海"的权力,并非是刚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力,而是具有柔性的"软权力"。可见,关系就是孕化权力的平台,没有关系便没有权力。日本"排污入海"的决策行为,不仅折射出其在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选择的行为偏好,而且也是其决策本质与政治哲学的外化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