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奇逸先生的大作《商周研究之批判》一文(以下简称《批判》)刊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作者在文章结语中写道:“我们虽然好象建立了一个甲骨学的新体系,其实,我们破坏得多,建设相对地来说要少一些。”,然而,遗憾的是,拜读《批判》之后,我们感受:它对于以往商周研究的丰硕成果既未能“破坏得多”,对黄先生所谓的“甲骨学新体系”也谈不上有什么“建立”和“建设”。《批判》一文中需驳议的问题不少。现仅选择其明显而比较重要的几点,分别辨正于下。  相似文献   

2.
《选择的批判》之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李泽厚对话”的视角 刘晓波《选择的批判》这本书,副题是“与李泽厚对话”。刘氏是靠此“对话”而驰名学界的。李氏是文坛公认的权威,刘氏斗胆向权威挑战,这本身就具新闻性。“对话”的新闻性给刘氏造成的影响是双重的:即在激动青年学子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深究“对话”将为中国文化建设带来什么。共时态“轰动效应”冲淡了历时态学术评判。有人甚至将“对话”的一时轰动简单地归咎  相似文献   

3.
周泉根 《东岳论丛》2019,40(1):72-85
郭沫若一生的庄子情结弥散于其创作作品和学术成果之中。《十批判书》郭颇自重,然唯于其中最短之《庄子批判》一节终觉勉强无甚新意。再版时亲自揭陈其核心观点暨通篇基础之论——庄出颜氏之儒似见于章太炎。对勘可见,通篇荦荦大端处甚至遣词与章几无二致。郭后自注亦再次明确为曾见于。庄出颜氏说得益于杨慎否定庄子为子夏等入世派,而系之颜回之门则肇自黄宗羲。更大传统则是始于韩愈一反太史公剽剥儒墨之说而所主张的庄出儒门。宋明至今,主此说者于每见当世大家。其于思想史则在于儒道之间存在着互补通变之基础和逻辑。通变的可能和互补的基础在于极致处同源又同归。章郭以颜回和庄子为接应深入辨析儒道通变,既是庄出颜氏之深化,亦该假说之价值所在。余英时就《十批》挑起的钱郭之争,引起了包括白寿彝、翟清福、傅杰等,甚至民间持续数十年之聚讼。钱穆后出之庄学著论新说皆一如章郭。钱未出注并非其不诚实。面对现代学术转型期的民国学风,尤其是面对以新我国学、更造文化为己任之求新派在热切地想重整乾坤、再造中华时,后学过多苛察了当时本是求新派彼此呼应的风气,而过少置问题本身于宋元以降之学术史背景。后学当同情地进入彼时之当下,如以当下入彼时,质证前贤,岂非以孟庄时代之儒道质诸春秋之孔老!殊不知庄孟尔汝之别,不能掩盖孔老相得之雅。  相似文献   

4.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与当时文化背景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与读解都存在时代、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的逻辑关联,故读解<周易>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周易>发生在商末周初,我们要把<周易>拉回到它发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才可能接近作者的本意.文章从四个方面考察<周易>发生的文化背景及其与<周易>的关联,认为当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衍生出<周易>推天道明人事的思维方式、论证方法、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天人和谐的理想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衍生出法先王的观念;以天为师的道德观衍生出借助上帝的权威引导君王向善;主文谲谏是当时文化以及<周易>的政治目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已于1990年8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朱凤瀚同志积数年之功力撰写而成的一部47万余言的宏著。纵览全书,实感份量很重,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最主要的可举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1):47-47
《商周古文字读本》于1996年7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编著者为刘翔、陈抗、陈初生、董琨。该书的主要观点是:古文字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本身尚处于不断地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之中。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待做。关于古文字学科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  相似文献   

7.
李国俊的《现代性批判的技术理性之维》一书,以技术理性批判的角度探讨现代性问题,从而厘清了现代性与技术理性的内在关联,进而提出关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这种探索很具有理性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深圳大学刘翔、中华书局陈抗、暨南大学陈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董琨等四位青年学者编著的《商周古文字读本》即将由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古文字文选”、“古文字概述”与“古文字常用字”三部分,附有精美的摹本和拓片。书中倾注了编著者的许多研究成果,既便于初学,也有助于已有根底的学者。语文出版社编辑部在发稿时作了这样的评价:“《商周古文字读本》选片较精,注释详审,把古汉语学习资料往前大大推进一步。作为  相似文献   

9.
论毛泽东对《武训传》的批判翟传增新中国文坛的第一个重大事件便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发起和领导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所以有人干脆把它称之为新中国“文坛第一案”。对这个“文坛第一案”的总体评价可以198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评论者大多以毛泽东《应...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与孔子等奴隶主贵族文人对《诗经》的褒扬播布相对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其中主要是商鞅、韩非和李斯等人,对《诗经》均持严厉批判态度。他们在不同的斗争境遇中,异口同声地批判《诗经》,指出它对新兴制度的危害,主张坚决禁绝。这一主张,后来变成了秦始皇“焚书”的理论根据之一。秦始皇所焚之书,头一部就是《诗经》①。这一历史事实表明,无论如何,《诗经》在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11.
对批判的批判──读《历史·理性与自由》吴根友现代西方哲学、从尼采之后,其批判性特征更加突出了。但是,它深受主观情感和特殊价值观的影响,因而,批判就很难是冷静的、公正的。不过无论何种形式的批判,都将是有益的,它是人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12.
技术批判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技术批判理论在分析技术的负面价值时,无论是社会学的技术批判还是生态学的技术批判,几乎都认为是技术异化的结果。社会学的技术批判更看重技术的社会异化,而生态学的技术批判则更看重技术的自然异化。换言之,就是技术的反自然性和反人性。他们认为,正是技术的这种反自然  相似文献   

13.
1、《野山》的野味或许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看烦了,或许是不象人间生活的电影画面看腻了,当我们看到《野山》时,就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那里面的猪哄鸡咯狗奔,那里面家庭生活、夫妻生活、劳动生活,乃至亲昵、吵架等,无不给人以亲切之感,何况它不是喜剧式的轻佻、闹剧式的花俏、正剧式的拔高,而是生活化的实在,何况它所展示的是今日农村的变革、今日农村的生活、今日农村的农民,而不是以前那种常见的非人间之物。因而这种一如  相似文献   

14.
《古文观止》是文言文选本中流行最广的一部书。过去,几乎“家弦户诵”,过去的知识分子大都读过它。现在,还一版、再版,青年人读过或正在读它的人也不少,可见它在今天影响还很大。文学古籍刊行社在《出版说明》中说:“从前,这部书是供给初学作文的学生读的,曾风行一时。现在也还可以当作一种比较简明扼要的选本,供给初学者对我国散文文学进行初步研究的参考。”也有人说它“每篇有简要评注。编者虽精力有限,选材未能至于完善,但颇有见解,多慷慨悲愤之作,  相似文献   

15.
周德刚 《理论界》2003,(5):35-36
一、启蒙精神的批判1、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二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启蒙精神并非专指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所推崇的那种精神,而是对渗透在人类文化中的根本精神的总称。在《启蒙辩证法》一书的开头,他们指出,“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启蒙的纲领是使世界摆脱魔力,祛除神话,用知识来代替幻想。”(《启蒙辩证法》中译本,重庆出版社,1990年7月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康德的影子:康德说,启蒙运动的重点,亦即人类摆脱他们强加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主要是放在宗教事务方面,使…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手稿。学界对其写作时间依然存在争议,但从学者的讨论情况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写作始于1843年夏是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一阶段,理念与国家现实之间的深刻冲突和背离在马克思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马克思从社会退回到书房,开始在社会—政治层面寻求苦恼疑问的解决之道,并对黑格尔法哲学展开批判。在手稿中,马克思破除了黑格尔国家观的逻辑神秘主义,并对内部国家制度展开批判,揭示了现代国家个人存在同社会存在的分离,并阐释了其人民主权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演变为现代意义的"经典"文本.在审美接受意义上,成为一个非理性吊诡的民间文化事件.然而,它却是官方权力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投影.客观地说,它已经成为民间和官方共同认可的"话语"符号,成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同构和逻辑化的全社会理性共谋.如此而已,它必然性地提升为一个值得我们展开哲学警惕和美学反思的问题.换言之,如果对它缺乏基本的和清醒的美学批判,势必意味着我们民族整体的历史理性的沉沦和审美体验的麻木,意味着我们现代文明的建构依然面临着人本主义的精神断裂和诗性情怀的缺席.<三国演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循环论和战争与正义的悖论,显示整个文本内涵的思维鄙陋,而普世性的人道主义的缺席则构成小说的精神背景的灰暗色调.与此相关的英雄崇拜、权力情结和男性霸权,在另一个场景呈现出对于生命尊严的漠视和对于女性价值的贬损.最后,断裂的时间叙事和破碎的空间结构也影响自身艺术价值的实现.我们可以做出基本的审美判断,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思想粗俗、艺术上缺乏起码美感的民间流行小说而已.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是一个民间流传、多人加工和个人主笔的混合性文本,写作主体的非单一性导致它的思想混合性和繁杂性.<水浒传>是一个消闲性和消费性的文学文本,是晚古社会的文人与市民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世俗意志的汇合.它颠覆传统的"儒、道、墨"伦理原则和基本道德本性,消解传统的实践理性和推崇原始暴力与无理性的本能冲动,对于历史与文明的基本准则进行反讽叙事,是一部体现思维暴力和暴力美学的流俗作品,赞赏着一种非人性和非人道主义的美感.文本弥散着对于整个人类正义和文化准则的反叛与挑战,充斥着古代恐怖主义的主体意识.<水浒传>的单元性叙事和碎片式结构方式,粗线条和模式化的人物描写,也必然决定艺术上粗俗化的格调和审美欠缺.  相似文献   

19.
林子力、有林同志合著的《批判“四人帮”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作了具体的阐述,对“四人帮”的所谓“批判唯生产力论”以及他们借这个“批判”为名所散布的谬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澄清了“四人帮”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等方面搞乱了的基本理论问题,恢复  相似文献   

20.
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甚至称其有“罪”。荀子对孟子和思孟一派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资源;而批判的目的,则可能是为了挽救在战国末年学术思潮中趋于颓势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