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恢复和重建30年以来,中国内地社会学学科是在"知识的逻辑"与"知识的社会逻辑"之间的基本张力下展开自身的学科想象的.其中,"社会合法性"自始至终都成为评价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面向".这使社会学学者自觉地将"推进中国社会的转型及合理化进程"作为开展社会学研究的知识论预设加以接受.而随着国内社会学学科日趋成熟,社会学学科的"自主性"诉求以及由此带来的"为社会学而社会学"的"知识合法性"原则应当被进一步强调,并被整合进国内社会学共同体的学科意识中,构成学科想象的多元维度之一.  相似文献   

2.
1952年院系调整后,社会学专业被取消,社会学研究者大部分被迫改行.1956年,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问题引起国家的重视,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面对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转型期大量亟待研究的社会经济问题,费孝通、吴景超等老一代社会学家启动了社会学重建运动.但是,反右运动中断了社会学重建的进程,由于被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复辟运动,参与重建运动的社会学家遭到政治上的整肃,有的甚至被划成右派分子,如费孝通,遭遇了疾风暴雨式的大批判.社会学重建的中断造成学术传承的断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资产阶级社会科学"被认为是伪科学、反动的学科,在中国大陆被迫中断近30年.  相似文献   

3.
作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三农"问题专家,陆学艺在长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创立了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学理论.陆学艺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接地气、敢担当、讲真话、有创见4个方面,这也是陆学艺学术品格和高尚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学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得到了一定发展,尤其是在社会学学会下设中国社会思想史分会,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的进步,每年都有数十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的边缘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该领域的著作、教材仍未脱离中国思想史之窠臼,甚至就是中国思想史的翻版,对此种现象,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摆脱“虽为历史学出身却未能融入社会学家族”的窘境,分析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秀于学术之林,在于其具有独自的概念、范畴、命题、体系、话语,以及思维模式、研究对象.这是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至今不能独立发展仍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获得健康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使用了"共同体"与"社会"的概念对欧洲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变迁进行诠释,认为共同体是一种自然形成、整体本位的有机体,受本质意志支配,通过默认一致和信仰将人们联系起来;而社会则是非自然形成的、个人本位的机械聚合和人为产物,受选择意志支配,通过法和公众舆论将人们联系起来。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与社会"的类型方法已经形成了社会学当中的一种流派,对后来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见证中国社会学重建30年 ———苏国勋研究员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1980年之交,费孝通先生受命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停滞近30年后破土重生。苏国勋于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成为社科院的第一期硕士生,攻读期间选取社会学理论为学术方向,因此见证、参与了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全过程。苏先生在这30年间,从硕博期间开始梳理苏俄社会学发展、开创大陆韦伯研究,完成哲学到社会学理论的学术转型;继而参加社会学第一、二期讲习班,正式调入社会学所工作;长期担任社会学所理论室主任,主持《国外社会学》20余载;承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社会学理论方向博士生;任《文化:中国与世界》副主编,《社会理论》主编,《社会理论译丛》(上海人民出版社)主编,《社会学名著译丛》(商务印书馆)主编,《三联.燕京学术丛书》学术委员会成员,等等;近年来主张从文化进路(尤其是儒释道合流的角度)重新检视韦伯研究在中国语境的相关问题,以此推进中国社会理论的发展。苏国勋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社会学者,他受过西学教育,但始终密切关注中国问题,心仪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经验,学问出入于中西学之间。  相似文献   

7.
学术的生产传播受到宏观层面的机会结构、中观层面的社区资源,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人获取资源机会的影响。美国媒介社会学发展深受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学术中心变化的影响,社会学抛弃了传播与媒介研究的“遗弃说”忽略了众多社会学理论对媒介社会学研究的作用。媒介社会学的机构性发展状况与其日益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不成比例,该学科应成为一个由问题驱动的网络跨学科领域,允许学者利用学科间的结构洞进行综合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基于几代社会学人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学不应归结为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社会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学科,以先秦荀子创立的群学为根基,在中国发展延绵了两千多年。我们可以将西方社会学传入之前的群学视为中国古典社会学,将传入之后的社会学视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学,这一全新的中国社会学观念由景天魁及其主持撰写的《中国社会学史》所确立。与以往社会学史的写作不同,景天魁版的《中国社会学史》从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源和学术传统出发,探索出命题式写作范式,使群学成为中国社会学一以贯之的宗旨。这一社会学史观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性,开辟了社会学研究、社会学本土化的新境界,树立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为走出中国当下的社会学困境探索了出路,为中西社会学对等交流和相互会通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临近之际,从事中国社会学研究和关心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仁人志士与后学晚辈又情不自禁地怀念以费老为代表的开创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先辈学人。前人栽下树苗,后人才能有机会乘凉,中国社会学发展到今天,在曲折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开拓进步,离不开费先生等老一代社会学家无私且厚重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上,同时也体现在学术品格上。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明及其发展问题是当今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基础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前沿性课题,也是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社会文明学导论>一书独辟蹊径,以哲学研究的新视觉,学科体系的新开拓,理论体系的新构建,突破性的新观点,前沿课题的新探索,对广义社会文明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两次重大的社会变迁,从改革开放前的"金字塔型"向"洋葱头型"转变,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形成.但要培育合理的现代化"橄榄型"社会结构还需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体制的急剧变革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意味着社会秩序控制机制的转型,"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必然成为人们最明智的选择。为克服"有法律无秩序"现象,应当通过以利益均衡为基础回应型法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社会民众法律信仰的培育和法律适用行为"合法性"的建构,使法律治理获得社会心理的普遍支持。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化对原有的整合方式所构成的挑战。指出由于社会结构的快速分化,使得在社会分化和整合之间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必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的急速分化,维护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整合方式,即培育中介组织,增强政府权威;建立健全法制,理顺利益关系;加强文化整合,重构价值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公平与效率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目标,任何一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它,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它们又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时,社会保障能起着一种媒介作用,使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由于现代化和体制转型的双重过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风险是叠加的。现代社会的"时—空延伸"特征,以及中国体制转型所带来的多元化、市场化、非集中化、流动性特征,使得重建共享价值观体系、弹性社会结构、国家与社会的组织化体系、法治及社会信息沟通体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控制体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热点新闻来看,群体影响在起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化媒体发展越来越迅猛,这种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实际上,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扭转了现实生活群体影响的淡化,使得现实生活中群体影响作用的“点”转移到了虚拟网络中的“圈”上。因 此,社会管理的思路也应该由单个的“点”转变到小群体的“圈”。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经济日趋市场化、政治日益民主化、文化日渐多元化的社会转型为我国行政文化的革新提供了诱因。在这样诱因的诱致下,转型时期我国的行政文化呈现出了分权化、服务化、专业化、契约化和法治化的发展趋势。虽然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但民主、法制、效率、人本等现代要素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发展,我国行政文化的现代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8.
民间组织体现着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的“生产车间”,创造和再生社会资本是民间组织的固有功能。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强化公民信任、促进公民合作、“编织”良好的社会网络是民间组织社会资本创建功能的外在显现,体现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列宁到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 ,直至形成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苏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对于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是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历史大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社会建设问题是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通过对社会转型的内涵及其复杂性、社会转型期的认识和梳理以及社会建设范围与内涵的研究分析,解读并归纳出了转型期社会建设的概念,希望借此引发人们对转型期社会建设问题的关注,并推动有志于此的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