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塞尔运用发生现象学方法揭示了本能、欲望、追求和意志之间的动机引发关系。在他看来,意志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积极主动的行为,本能是本源的意志现象,它作为意志行为的低级阶段,属于前自我的意识活动。不仅如此,本能还可以成为意志的直接驱动力,并在自我构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原始的力量和作用。由于本能具有任意性、偶然性和非理性,因此它需要意志引导和确定实践目标。与本能不同的是,欲望在本能之后,它能是积极主动的也能是被动的,而本能则具有完全的被动性。本能是欲望的预备阶段,意志是欲望的最高阶段。追求体现了"为了什么做",而意志体现了"为此的能做"。追求兼有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特征,在等级上仅次于意志。要真正成为意志实现的动力,追求必须体现价值这一本质性目标。由此,胡塞尔批判了享乐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认为他们把追求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基础上,即本能和欲望自我的基础上,追求的是趣味和快乐而非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小平 《江淮论坛》2003,(2):146-151
本文从欲望叙事的角度对<小鲍庄>及其评论进行个案再解读,试图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叙事的进入和隐藏在文本中的欲望叙述策略,在解读中揭示了三个问题1、仁义欲望和本能欲望的冲突表现以及正确把握欲望结构的方法,2、涝渣的欲望结构及其被主流话语改造的过程,3、现代性欲望话语改造仁义欲望话语并建构当代历史文化的策略.本文认为<小鲍庄>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儒家仁义观念的现代寻根,更重要的是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寓言书写,并展现了中国当代的现代性建设的踪迹和缺失.  相似文献   

3.
"血性意识"构成了劳伦斯文艺思想的核心,而这个核心的核心便是对基于肉体与血液的男女两性关系的推崇。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通过四对不同男女的两性关系向世人传播他的性爱宗教。他张扬人的本能,颂扬生命欲望,反对精神、理性和意识对人的天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杨杰 《理论界》2014,(6):81-83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大脑的意识活动获得关于事物的概念,并用已形成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进而形成关于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认知图式及思维框架。本文通过对理性和非理性的对话,来分析、界定理性和非理性本能冲动的活动极限,以及对人类生活实践的影响;通过对理性之后神秘的本能冲动探究,寻求获取意识有效正常活动的方法;拓展对非理性的认识,使理性能走出非理性负面本能冲动的魔障,正常地实践活动,为追求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就在于对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本能有两种,即生本能和死本能.从积极的方面说,文明是对生本能的发扬及对死本能的压抑,但从文明作为一个统一体而言,它既包括对生本能的压抑,也包括对死本能的压抑.两种本能之间具有一种复杂关系,而文明本身更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这就必然会使以上两方面互相纠缠在一起,形成了弗洛伊德文明观的内在矛盾--文明与人性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真正解决,只有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才具有现实可能性,但这已经不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心理学的任务了.  相似文献   

6.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维度李荀华诗、乐、舞是三门古老的艺术,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是求生的欲望、求生的本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艺术的产生。在原始的文化圈里,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融合了诗、乐、舞“三大艺术,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艺术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自然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无意识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根本规律即和谐与发展在人性中的反映,并从现象学和哲学的角度证明了人的和谐本能与发展本能的存在,两种本能既对立又统一,是自然无意识的特性,也是人性进化的根基。自然无意识在整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是最深层的部分,也是最根本的人性。  相似文献   

8.
白新欢 《晋阳学刊》2005,3(5):53-56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是一种心理哲学,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使弗洛伊德的思想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看,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都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无法在理论上逻辑地说明与生存意志及权力意志相反的现象,因为二者都共同缺失一个与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相对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死亡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能欲望泛滥的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万昌 《人文杂志》2000,(1):129-130
本能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自然性能,它更多的以感情欲望的形式,以需要和追求需要的特征表现出来,可以说,它是人类精神现象背后的一种永恒的内在冲击力。而本能欲望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力形态,它本无美丑和善恶之别,诚如罗素所指出的:自然本身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既不应受赞扬,也不应受指责。然而,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有价值观念和态度,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的本能欲望既能成为发展文化与文明的力量,也能反过来侵蚀和破坏文化与文明。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无限扩大人的本能欲望,自由放纵到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李传锋主要耕耘于动物小说,描绘民族土地上的生态资源.李传锋的动物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态内蕴,探讨动物的习性,张扬动物的生命本能.作者推崇人与自然的有机契合,在生态意识的观照下再现新时期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精神,渗透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世界的多样性思想是江泽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而提出来的.最早对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思想源于西周史伯的"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数千年来中国文化正是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才使得华夏文化不仅数千年来文脉未断,而且历久弥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越来越强烈地呼唤着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且把这一课题更加紧迫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理性启蒙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我国文明史上也发生过象春秋时代、魏晋时期那样的文化启蒙运动.理性启蒙的实质是社会主体素质的空前提高和人们思想的高度解放.新时期启蒙的基本特点就是要使我们民族最终去别亚细亚生产方式,而且要面向世界和未来文明,使国民有新的觉醒.这就使我们新时期启蒙与五四时代以科学民主精神反对封建文化的文化启蒙相比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点.(1)唤起公民对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理性共识感,给予心理上行动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韩丽娟 《兰州学刊》2009,(Z1):196-197
文章认为色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色彩的意义根植于文化母体,决定于心理联想机制,受本能、语言和特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领域,两种文化的割裂与制衡,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条醒目的轨迹;近年来对两种文化的探讨多集中在有关两种文化的关系及冲突与融合等问题上。本文将对两种文化的哲学界定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并对这些界定原则作出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从以理节欲到以理杀人人是理性非理性的统一。尽管理性非理性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但从伦理道德意义上讲,人对理性非理性概念又有着共同认识,人们共同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就是理性的象征,而人的情感、本能和欲望等则属于人的非理性因素。没有理性,人就会倒退为动物;没有非理性,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便会陷入严重危机。任何时代的人都要面临如何处理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问题。中国历来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而作为社会文化主流的儒家伦理道德则反映出一种特殊的理性精神,为中国国民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16.
要正确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就必须了解这类国家.而马尔库塞的"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理论,为我们达此目的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在马尔库塞看来,发达国家患有综合病症,正是这一病症,导致了人的紧张和负担.这一社会通过控制和操纵,压抑着人的生命本能,而使攻击本能得到助长.这一社会存在着制度方面的根本局限,因而它基于自己利益地利用了合理发展的可能性,从而使得这一矛盾成为攻击性盛行以及补充压抑产生的根源.它的生产力中存在着挫折和失败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将攻击性积累起来,当这些攻击性进入社会结构时,人们便变得更易于控制和更具攻击性了.发达国家的攻击既残忍,又自我解嘲.这种攻击也进入了生活本能的领域,文化的领域,补充压抑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欲望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中西方文学史都曾有过压抑或限制欲望话语叙述的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欲望话语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五四文学发现并张扬了人的个性和本能欲望,又巧妙地将欲望叙事转化为国家民族叙事;京派和海派作家以不同方式肯定了人的世俗欲望;女性欲望的表达却相对滞后.十七年文学压抑并将人的本能欲望转换为生命主体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的热情,文革期间人的本能欲望在文学中基本处于缺席状态.  相似文献   

18.
技术与人性     
蒋阳  王莉 《兰州学刊》2004,(5):77-78,90
鲍德里亚的《物体系》认为资本主义技术文明“脱序”的根本原因在于 ,技术文明实践着“现实原则” ,而人的死亡本能不断驱使“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相冲突 ,要求回到文明的更原初状态中。鲍德里亚这一批判技术异化的心理分析路径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又有认识的误区。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者 ,始终不断地通过技术性的活动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 ,人类的历史即是人类自我超越、自我异化的历史 ,文明史即是劳动史、异化史。人的本能也是一定历史的积淀 ,人与技术互相规定、说明 ,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性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理性来解释,宁静与癫狂植根于生存感受及相应的生存方式与态度。宁静是理性的,精神深处暴动的本我被自我与超我的良知所抑制,生命与意志驯服于内在的与外在的标准,即按道德与真理的规范而思而行。道德与真理是习得的,具有精神的继承性。因此,宁静的文学精神是传统的、古典的、贵族的,癫狂的文学精神,源自本能意志的非现实性与欲望的无限制性;源于对理性排斥的无意识支配,常常是压抑的精神爆发的结果。现代精神的作家即自由地表现原始意志与幽暗的梦幻,从而有别于传统的宁静与驯服。因而癫狂的文学精神则是反传统的、现代的、反贵族化的。癫狂的心理是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规范,从人的生命深处释放出了出自本能的种种欲望和冲动。  相似文献   

20.
从维柯到康德:前马克思时期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力之 《社会科学》2007,1(11):122-134
文化哲学发轫于18世纪,首推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质疑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时,维柯在《新科学》用"人类的形而上学"或者"人类心智上的形而上学"概念,以对抗科学理性的形而上学,创立了事实上的文化哲学。此后的康德认为,理性胜利的思想要远远高于只关心人的自然生存的本能。自然本身不包含人类事业的理性构造,达不到真正的"人"的目的。使人从自然物过渡为一个理性物的中介就是文化。康德关于文化的思考是从自然与社会之关系着眼的。康德的文化哲学理念是以人的社会性(类特性)为中心的。18世纪是"文化史观"的世纪,马克思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新世界观的基础上批判地接受文化过程对人的形成意义,以及如何使之更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