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平崛起”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对外战略,它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依据: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给我们重要启示,中国周边环境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韬光养晦,我国实行维持现状政策很容易被他国误解。然而仅仅韬光养晦还是不够的,中国必须要有所作为。为了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在经济上有所作为;全方位有重点地与各国发展关系,在外交上有所作为;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争取在文化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本书所探讨的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迫切问题。对矛盾及其在客观世界和科学认识中作用的看法,一直是区分辫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试金石。在苏联哲学文献中,很注意研究矛盾问题。虽然提出了不少很有见解的和值得注意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外交实践评析王慧女是作为苏联史上的一个阶段,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实践对苏联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其应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价。虽然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其外交理论和实践是不一致的、矛盾的,负面效...  相似文献   

4.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进一步加深认识各类账户及其构成体系所必须的。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会计改革与会计制度的发展变化,各种会计原理教材对此却看法很不一致,急需加以研究探讨,以期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以利于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要求。一、对这一问题研究探讨的必要性对这一问题研究探讨的必要性在于:一方面近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根本点就是独立自主。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这一时期,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论政策》和其它一些谈话、讲话中,阐述了我党的外交原则、方针和政策。他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很明显的,应该是抗日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①我们既反对国民党完全依赖于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也反对党内盲目服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做法,主张独立自主,在不丧失领土和主权的前提下,和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同盟及抗日军事互助协定。《解放》  相似文献   

6.
从1959年12月10日到1960年2月9日,毛泽东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广州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边读边议中,他发表了大量评论性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许多重要观点。对这本书的写法,他有一个基本评价:“写书要有批评对象,就会有生气。这本书,没有展开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所以看起来很沉闷。”这就是他一向主张的理论工作要有的放矢,要有对立面。这不但要求善于从实际中提出问题,有现实的针对性,而且还要求有思想交锋,敢于开展对错误观点的批判。这对于我们写书作文,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是很有启迪意义的。这本教科书所以沉闷,…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提升了中亚作为国际地缘政治中心的地位。在新的国际格局与地区形势下,具有很大相似性的中亚五国选择了四种不同的对外战略:"中立"、"联盟"、"均势"和"平衡"。不同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战略动因,即地缘政治。地缘政治与各自现实条件的结合导致了五国在理性选择下的不同战略形成,以及在不同战略之下的外交优先方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什么含义,直到今天,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很不一致。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对外政策变幻莫测,其外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样,就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认识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一影响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变化的国际因素很多,诸如第三世界的出现、洲际导弹的问世、能源危机、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等等。我们着重探讨一些对战后苏联外交变化有持续性影响的因素:第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战后初期是两极世界,国际格局基本上是由美苏这两极所支配,当然,由于苏联在两极中处于劣势,其国际战略处于守势。总之,战后初期苏联外交  相似文献   

10.
1937—1941年,在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苏联坚持其避免两线作战方针,拒绝出兵远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外交战略,转向反对苏联对日出兵的立场,后又迎合美国远东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同意苏联参战。战争末期,它主要出于战后国内政治的考虑,以牺牲民族重大利益为代价,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反映了盟国关系和国民政府内外政策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37-1941年,在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苏联坚持其避免两线作战方针,拒绝出兵远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外交战略,转向反对苏联对日出兵的立场,后又迎合美国远东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同意苏联参战。战争末期,它主要出于战后国内政治的考虑,以牺牲民族重大利益为代价,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反映了盟国关系和国民政府内外政策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世界出现了两种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此,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如何相处的问题。列宁率先提出了和平共处思想并据此进行外交实践活动。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列宁提出的和平共处对外政策在苏联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内容,总结这方面的进程,对于我们认识苏联对外政策的一个侧面是有帮助的。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讨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破  相似文献   

13.
柏路会议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却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来商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一、关于会议名称问题。在许多文章中,对会议名称的提法极不一致。有的写“柏路会议”,有的写“柏露会议”,有的写“白露会议”,甚至在同一本书中,却采用几个写法。为了澄清事实,经过调查,我们认为,应以写柏路会议为准。其依据如下:  相似文献   

14.
巴里·M·戈德华特是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他在外交政策领域坚持一种“明智自利”战略。戈德华特外交战略基本代表了70年代中期以前保守阵营的共识,既是保守派坚信保守主义理念的自然结果,又是他们面对苏联刺激的一种应急性反应。由于过于理想化的弱点,这一战略路线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没有发挥过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对它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发掘冷战期间民主、共和两党在反苏反共问题上由基本一致到分歧明显的原因,进而对美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动力和方向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中联合英美的思想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但始终围绕着一个目标即国家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其现实主义因素得以加强。联合苏联的思想则是一贯的,但其影响因素较复杂;正是在中共与苏联的复杂统战关系中磨练了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品质。在国家利益日益被毛泽东奉为构想统战外交战略之圭(?)的前提下,意识形态虽一直在起着一定的作用,相互关系却发生了变化,最终实现了中共真正意义上的外交。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中联合英美的思想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但始终围绕着一个目标即国家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其现实主义因素得以加强。联合苏联的思想则是一贯的,但其影响因素较复杂;正是在中共与苏联的复杂统战关系中磨练了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品质。在国家利益日益被毛泽东奉为构想统战外交战略之圭臬的前提下,意识形态虽一直起着一定的作用,相互关系却发生了变化,最终实现了中共真正意义上的外交。  相似文献   

17.
在含有数量概念词语作主语的英语语句中,句子的谓语形式使用问题,即主谓语一致的问题较为复杂。一些语法类工具书对这个问题的论述不很具体和全面,造成了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和英语这门目的语使用的困难。笔者根据自己在平时教学中观察到的语言例证,从五个方面就英语中的数量概念词语作主语的谓语动词形式使用问题做些探究。  相似文献   

1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是对立统一规律学习和教学中经常提出并一直有争议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现在理论界仍然在讨论这一问题,但理解还是很不一致。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我们想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机制是什么?它们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起作用的?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现在大家的观点很不一致。本文拟谈些看法,参与讨论。一、价值规律的调节不能代替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1931—1937年苏联远东政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强调这一政策是苏联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苏联对日缓和外交方针在其远东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决不同于西方大国之绥靖政策;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到“七·七”事变前夕,远东初步形成了中苏合作抗日的新格局;苏联为建立远东集体安全制度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消极态度的决定性影响而终于失败;苏联远东政策与外交属于避战自保和反法西斯性质,但其成就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