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敦煌壁画色彩不同于西洋绘画,与西画色彩有本质的区别。西画讲究光源、环境色、补色等,这是西方绘画的体系,与中国绘画没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绘画没有完整的色彩体系。敦煌壁画最早的色彩,谢赫"六法论"中只有提到过一句关于色彩的"随类赋彩"。  相似文献   

2.
敦煌壁画色彩不同于西洋绘画,与西画色彩有本质的区别.西画讲究光源、环境色、补色等,这是西方绘画的体系,与中国绘画没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绘画没有完整的色彩体系.敦煌壁画最早的色彩,谢赫"六法论"中只有提到过一句关于色彩的"随类赋彩".  相似文献   

3.
刘巨德是现代艺术家庞熏琹的学生。其艺术涉及领域众多,分别为汉砖、石刻、壁画、漆画、文人画、民间画、西方现代画等。他深受导师影响,在形式美和装饰美中寻找出自己的生命之道。本文主要从艺术家所探讨的混沌艺术、文脉相承及艺术表现来展开论述,分析他的艺术之路如何回归家乡、回归自然、回归生命之源、回归宇宙。  相似文献   

4.
第127号石窟作为麦积山石窟最重要的壁画窟,壁画题材丰富、篇幅宏大、色彩艳丽,展现出当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情感体验。《西方净土变》作为麦积山第127窟大型经变画的代表作,对其进行构图图式特点探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风格以及表达方式的研究。文章以麦积山石窟127号窟中的《西方净土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壁画中所展现出来的构图图式及特点,以期实现对壁画的美学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南北朝艺术体系复原工作的实现,为后续工作的进行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第127号石窟作为麦积山石窟最重要的壁画窟,壁画题材丰富、篇幅宏大、色彩艳丽,展现出当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情感体验.《西方净土变》作为麦积山第127窟大型经变画的代表作,对其进行构图图式特点探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风格以及表达方式的研究.文章以麦积山石窟127号窟中的《西方净土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壁画中所展现出来的构图图式及特点,以期实现对壁画的美学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南北朝艺术体系复原工作的实现,为后续工作的进行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浑源县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水陆壁画绘制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研究价值,其中壁画中祈请神祇均可与《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相对应。水陆法会是中国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活动,也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佛教法会。水陆画是举办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图像,主要绘制有佛菩萨、天王天仙冥界下界等神祇以及往古鬼灵等众。  相似文献   

7.
佛传故事画是指描写释迦牟尼一生教化故事的图画。它采用相互关联的若干幅画面详细介绍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涅木般的一生历史。在汉地石窟壁画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佛传故事画是敦煌莫高窟第 6 1号窟 (宋代初年 )的佛传故事壁画 ,它从燃灯佛为释迦授记 ,直到涅木般、分舍利建塔为止 ,完整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随着佛教艺术在西藏的传播 ,西藏各个时期的寺院壁画中也出现了这一宗教题材画。但是西藏佛教寺院壁画中的佛传故事在选材上与汉地佛教略有不同 ,一般采用所谓“十二相图” ,即选取佛一生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下生兜率、乘白象入胎、…  相似文献   

8.
1986年10月,在首都出口展销会上,一幅长10米,宽5米,题为《滔滔金沙江》的彩色壁画,以磅礴的气势,绚丽的色泽,震惊了参观者,吸引了海内外客商。这就是由凉山州越西县蓝箭联合建材公司根据解放军美术工作者的设计,利用本地天然大理石生产的巨型彩色壁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观看后,欣然挥毫写下:“索玛石画”、“天工造聊,意境无穷”的题词,外商们竞相争购出价20万美元。最后,由国家陈列于北京亚运村,成为国宝。《滔滔金沙江》系选用五千块不同色彩、千姿百态的大理石精心拼制而成。凉山盛产大理石,尤以越西的资源丰厚而且独具特点。其质地细腻,似如玛瑙,光洁闪亮,花纹奇特,画面各异。有黄、红、粉红、紫、绿、黑等十多种色调。有的一色为主,各色  相似文献   

9.
《西藏研究》2008,(1):F0002-F0002,F0003
阿里具有悠久的石窟文化和独特的石窟壁画艺术,新发现的札达县喀泽聂拉康壁画是阿里最早的石窟壁画之一。据初步断定,该壁画绘于11世纪,目前大部分保存完好,其独特的画法、色彩、原料、风格等在阿里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就连整个西藏地区也属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佛学文化等研究价值。喀泽聂拉康石窟壁画是继西藏西部阿里札达境内萨廓三石窟(又称皮央东嘎石窟)遗址发现之后在阿里札达境内又一次石窟壁画艺术的重大发现,反映出西藏西部阿里是辉煌灿烂的壁画艺术的故乡,既有深厚的壁画艺术文化底蕴,又是不可替代的博大精深的壁画艺术宝库,代表了11世纪藏族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壁画艺术智慧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霍巍 《西藏研究》2000,(4):62-70
佛传故事画是指描写释迦牟尼一生教化故事的图画。它采用相互关联的若干幅画面详细介绍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涅槃的一生历史。在汉地石窟壁画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佛传故事画是敦煌莫高窟第61号窟(宋代初年)的佛传故事壁画,它从燃灯佛为释迦授记,直到涅槃、分舍利建塔为止,完整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  相似文献   

11.
概括来说,中国绘画艺术是由文人画、宫廷画以及民间画三者共同组成的独特绘画艺术,每一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由于各种原因,前两者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重,而民间美术往往独立于正统美术之外,今人只能依靠其保存现状来进行研究。本文所研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其重要性就在于,莫高窟自南北朝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开窟以来,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元等朝代,都保存了大量的壁画艺术珍品,详细考察之下不难发现,其作品与相关历史时期的大的审美倾向与格局息息相关,无论是内在理念还是外在表达方法似乎都能在同一时期的整体中国美术大趋势中找到对应,而这恰巧又在另一方面使中国绘画在内外表达方面更加完善。因此本文在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同时,并未忽略其与中国美术史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2.
《广西左江流域岩壁画考察与研究》一书正式出版了,在中国岩壁画研究史上这是一件大喜事,值得特别庆贺! 与此书大体同时出版的还有盖山林的《阴山岩画》和汪宁生的《云南沧源岩画的调查与研究》二书,这两部书略先于此书出版,也是值得庆贺的! 《左江流域崖壁画考查与研究》开始经营的时间较早(1956),从事临摹测绘的时间较长(经过多次调查临摹,最后一次在1987年,历时八个多月)。全书出18章,约36万言,图版用原色临摹(赫红色),少数用彩色版印刷,装帧精美。总起来看,在我国最近出版的三个岩壁画著作中,《左江流域岩  相似文献   

13.
概括来说,中国绘画艺术是由文人画、宫廷画以及民间画三者共同组成的独特绘画艺术,每一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由于各种原因,前两者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重,而民间美术往往独立于正统美术之外,今人只能依靠其保存现状来进行研究.本文所研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其重要性就在于,莫高窟自南北朝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开窟以来,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元等朝代,都保存了大量的壁画艺术珍品,详细考察之下不难发现,其作品与相关历史时期的大的审美倾向与格局息息相关,无论是内在理念还是外在表达方法似乎都能在同一时期的整体中国美术大趋势中找到对应,而这恰巧又在另一方面使中国绘画在内外表达方面更加完善.因此本文在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同时,并未忽略其与中国美术史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4.
胡苏龙  祁娜  王力丹 《中国藏学》2015,(2):171-174,209
哲蚌寺现存内转经道壁画是西藏地区大量壁画中非常珍贵的明代壁画,然而由于藏式建筑结构特点、气候环境、水文地质环境、人为活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建筑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引起了墙体严重变形,导致了依附其上的壁画出现地仗层空鼓、错位、开裂及脱落等病害,危及到壁画的长期稳定存在。以文物保护基本原则为指导,通过对空鼓错位严重的壁画采取揭取、揭取后修复及墙体维修、原位回贴等保护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壁画支撑墙体稳定性问题,并使壁画变形、错位得到校正,地仗层与墙体之间的空鼓病害得以治理,壁画稳定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炫耀着当时佛教的繁华,敦煌壁画存在着历史悠久的神秘感。从古至今,莫高窟已名扬四海,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一。而这些菩萨的塑像和画像,有别于印度、中西亚、东南亚、西域和中原地区的菩萨造像风格。因此,人们把敦煌石窟中的菩萨塑像和画像,称作"敦煌菩萨"。在敦煌民间流传着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和具有艺术特色的洞窟壁画,大大小小的艺术家们用自己毕生的经历临摹与创作着敦煌壁画,这已在敦煌的民间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的细化期和拓展期当属魏晋时期,在这一时期,自然美获得了重大的发现。在这一时期重要的画论当属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宗炳的《画山水序》当中将这一自然美的"媚道"描绘得淋漓尽致,而王微的《叙画》则是从审美特性出发提出了"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及,故所见不周"的说法。这其中也是最为提倡"自然美",同时也从其中发现了自然审美之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画中,由法而理,由理而道,道便成了中国画的最高学问。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六朝王微的《叙画》中说绘画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这个"太虚"就是"道"。同时代的宗炳说得更明白些——"圣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这些早期的经典理论,规定了中国画的大致特点:"追太虚之体",这是亲自然而远世俗,造型取其意象而淡于写实,  相似文献   

18.
线描一词最初源于国画的技法,经历了时间的蜕变,成为随手可得的方法而被我们广泛使用,人类线描画艺术历史悠久,从世界上最早的美术作品——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和崖壁线刻画,中国历史上的白描仕女图,到现代西洋艺术巨匠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等等,都有让人类感受到线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青海乐都瞿昙寺瞿昙殿壁画内容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继胜  廖旸 《中国藏学》2006,(2):191-202
瞿昙殿是青海乐都瞿昙寺中最早建造的佛殿,建成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其建筑为设置礼佛道的早期样式,西北地区很多明代前期寺院的形制及壁画内容都仿照瞿昙殿,如甘肃永登连城的妙因寺万岁殿、卓尼石门寺大雄宝殿等,瞿昙殿壁画内容的辨识对分析14-16世纪藏传佛教图像学具有坐标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磊义 《中国藏学》2016,(1):185-190
本文以元代遗存的一幅唐卡为引入点,阐述藏传佛教绘画融入的蒙古元素。明末格鲁派再次传入漠南蒙古土默特部地区,在内蒙古掀起了建寺高潮,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内蒙古的发展达到鼎盛。从内蒙古地区遗存的明清壁画、唐卡中可以看到逐步融入佛寺绘画的内蒙古地域特色。文章列举了内蒙古佛寺壁画中的蒙古元素,以及在佛寺发现的有蒙文题记的唐卡和博物馆收藏的多幅反映蒙古族民俗风情、偶像崇拜的唐卡,以此证实,这些画作为蒙古族在吸收藏文化中出现的本民族绘画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