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琛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110-114
本文研究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准士"的三个个案--姚廷遴、沈复、顾震涛,通过他们撰写的<历年记>、<浮生六记>和<吴门表隐>获取其社会生活的信息,归纳出社会生活的三种类型,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窥视清代前中期江南"准士"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2.
陶明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4):76-83
清代管庭芬日记记载了其几十年的文学阅读、写作和交往状况,展示了一个江南底层文人文学生活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失败的科举生涯,让管庭芬的求功名的心态转向求归隐,深刻地塑造了管庭芬的文学生活,让其回归到生活的本真,文学表现出志趣下移和超越日常的趋向,走向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的融合。管庭芬文学生活并非仅为个体性的活动,也是江南文人文学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代表了清代中后期文人的一种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3.
贾小壮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81-84
清代东北流人诗中有很多反映东北流人社会生活的句子,通过对这些诗句的阐释、分析,勾画出清代东北流人社会生活的全景,认为清代东北流人的社会生活是苦中带甜的,他们有极其困乏的物质生活和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两部分构成了清代东北流人社会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风貌通讯,其文体特征源自历代山水游记。本文就欧阳修散文如何反映社会变化、风土人情,从可供现在风貌通讯写作借鉴的角度谈了一些认识。欧公散文强调文章与社会习尚的关系,写文章须"言简而意深",笔锋常带情感等作文之法,于更多的风貌通讯迈向精品力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沈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4-50
梳理翁同龢1872—1874年在籍丁忧的日记,立足于日常生活史的考察,无不留下他借助书楼居所、园林寺院、古玩书摊等故乡常熟多元化的文化场域进行交往、交流的身影与心影。赖以传统血缘、地缘和学缘基础之上,乡居期间的翁同龢为自身构建了一个集聚乡邦文人绅士的文化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6.
翦伯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5,(2)
我寫这篇論文是企圖说明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出現在中国十八世紀上半期的一部最傑出的現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大家也知道这部傑出的作品,一直到最近以前,从來沒有得到正確的科学的分析,而是長期地遭受地主、资產階級的所謂新舊“紅学家”的歪曲,特別是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的歪曲。胡適在他的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对红楼梦作出荒謬絕倫的結論。他说紅樓夢一書是与作者当時的現实生活毫無關係的“空中樓閣”,又说是“隨手 相似文献
7.
张艳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2)
著名清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院博士生导师郭松义教授著的《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一书 ,已由商务印书馆印行。该书由绪论、正文十一章、附录、引用文献及书目、重要人名和专有名词索引及后记组成。正如书的封底“内容提要”所说 :“作者采用历史学、社会学的考订分析、个案研究、抽样统计等方法 ,借助伦理学、心理学的研究理论 ,使用了统计学量化处理的手段 ,汇集了方志、族谱、年谱、档案等前人未经采用的历史资料 ,对清代婚姻关系作了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全面的研究与考察。内容涉及婚姻地域圈、婚姻社会… 相似文献
8.
张承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一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历史老师讲课总是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进行。自己当了老师,也是这样讲给学生听,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其实,历史科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人们为了现实的需要,才去寻本溯源,由近及远,探索历史真谛,以为人生与社会的借鉴,这才是历史研究的正常思维模式。《江南文化与经济生活研究》一书,就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结合江南地方特点,对近代与六朝这两大历史时段不断反思与探索的结果。这里应该说明的是,本书所收38篇文章中,有5篇是与他人合作的。合作者中有年长于我的师长,有一起共事的青年教师,也有我的学… 相似文献
9.
田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6)
本文希望通过挖掘清代成都城市著名景观的重新建设恢复的过程及意义,从一个侧面反映在明末清初城市遭受大劫难后城市如何恢复重建,来考察在明清易代后城市的重建中,国家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各阶层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迅速整合,以及在城市建设中城市传统如何得以延续与生长. 相似文献
10.
王志刚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7,(4)
歌德说过:作品的风格就是作家人格的真实写照。强调了一位作家的人格、思想境界的高尚、低劣在其创作中的重要性。读了新时期以来,被我国文坛誉为“大墙文学之父”的作家从维熙的几部反映知识分子在劳改生活的小说,体察到了作家在蒙冤受难之时,虽身陷囹圄,而“不坠青云之志”的伟大人格。此种伟大的人格,集中表现在作家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身上,着意把自我灵魂的审视与对不屈不挠的民族心理的扬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品的格调显得深沉悲壮,哀而不伤,使人强烈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精神在逆境重压下的熠熠闪光。 相似文献
11.
从宿命的轮回到意识的觉醒——浅论《红旗谱》中所反映的农民自身精神文化革命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福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Z1)
《红旗谱》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对我国农民的反抗过程进行了真实的描述。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但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农民阶级的封建意识形态总是制约着他们的反抗斗争,令其陷入宿命的轮回,而只有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中国农民才会在炮火声中觉醒,才能由自发反抗走向自觉斗争。 相似文献
12.
魏静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8-104
水利碑刻是研究水利史,特别是水利社会史必不可少的资料.水利碑刻记载的内容众多,如地方水规、水法、水利纠纷的解决过程及处理办法等,这些碑文在基层社会水利管理和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有助于缓和基层社会因水利争夺而引起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团结、教育和警示当地民众,以维护基层水利社会秩序的作用.文章基于上述认识,对清代河西地区的水利石碑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其所呈现内容的特点以及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闫鸣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3,50(2):131-139,160
清代城乡人户悬挂于门首的门牌,不仅是一种户籍凭证,同时也是基层社会推行保甲制度的重要工具。它既与古时标写着某宅或某寺(观)的门匾不同,也与今日标写着某路某号以便拜访者查找的地址牌不同,有着特殊的形制和功能。无论从户籍制度、保甲体系还是日常生活方面来看,作为清代牌甲制度基础的门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结合清代官方史料、政书文献以及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清代门牌原件资料,梳理清代门牌保甲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并进一步探讨门牌保甲制度中所反映出来的基层社会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14.
欧光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
在世界五大洲的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里,生活着两千多个大小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有些民族科学文化高度发达,已进入探索宇宙奥秘的太空时代,而有些民族尚停留在茹毛饮血,以采集狩猎为生的石器时代,使人类社会呈现出从原始公社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发展阶级。这 相似文献
15.
樊琪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3):24-26
涂尔干通过历史比较法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重新划分为,以集体意识为精神内核的机械团结社会和以高度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社会,进而将工业社会以来的社会危机归结为社会失范。针对极端个体主义膨胀的困境,涂尔干相继不加偏颇地提出了法人团体和道德个体主义的社会重构策略,同时保证了社会团结的神圣性和个体道德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6.
<正> “凛冽扑面的天风哟,匕首也似的茫茫大雪哟,沉沉的寒夜,我寻找光,我寻找火,我是飞蛾。”这是《我是飞蛾》一诗首先给我们勾画的一个阴冷而险恶的画面。这是哪个时代的写照,又是什么社会的缩影呢?初看,我们还以为是野蛮的奴隶制时代,或者是腐朽的封建制时代,或者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或者是“四人邦”横行的那个时期。但作者在诗后清楚地注明,他是“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日晨奋笔于北京,一九八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清代江南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是徽州人外出经商、务工的主要集中地。清中后期,江南各地的徽州会馆先后成立义庄和丙舍等慈善设施,设专人管理,单独收支,规章严密。徽州善堂的主要功能是为身故同乡寄放掩埋棺木和扶柩回里。由于杭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新安惟善堂成为连接江南各地徽州善堂与家乡的中转站,为运送回里的棺柩提供暂厝、转运服务。徽州境内的各处登善集负责停放外地运回的棺柩,确保将其送到死者家中安葬。江南各地的徽州善堂、惟善堂、登善集三者在逻辑结构上是分、总、分的关系,构成了一条完善、有序的运棺网络,并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协作机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外徽州人的后顾之忧,有助于发挥徽商的群体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李扬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56-60
旗人社会的研究是近来明清史学界的一大热点。文章藉助民国年间金勋所著《成府村志》,从社会生活、风俗礼仪的满汉差异以及庙宇与香会等角度入手,揭示成府村所体现的北京旗人聚落的变迁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旗人社会尤其是旗人聚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颜文洁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5-102
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观点出发,长篇小说《金色笔记》不仅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生活,更是对那个时代人类各种复杂情感的集中表现。该小说文本的情感表现形式是非常独特的,作者将情感表现于该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同构”之中,将象征意义蕴含于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融合的“同质”之中,将艺术符号文本的无限可阐释性隐含在现实的此岸世界与虚幻的彼岸世界交汇之中,以此达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论清代文士的塾师生活与底层写作——以蒲松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0-120
以文学家名世的蒲松龄,其终身职业是私塾教师。蒲松龄选择这一职业,既解决了生计问题,又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举业。但蒲松龄屡试不中,只能以塾师终老,一直徘徊在士阶层的底层。可以说科举失败,是蒲松龄展开底层写作的一个重要根由,而蒲松龄的创作,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塾师科举蹉跎、择业艰难、经济窘迫的生存状态。探讨蒲松龄文学的底层写作特色,可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文人的职业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