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文化寻“根”的实践活动。文化认同承载的“集体认知”“集体记忆”“集体想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源码,文化创造唤醒的“身份识别”“他者承认”“互动共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诠释编码,文化自信强化的“主体叙事”“情感共通”“价值确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意义拾取、价值诠释、生成建构等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从文化哲学视界研究和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研究该论题的一个重要思想立足点,也是需要继续深化拓展的一个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内含了诸多伦理价值和伦理精神。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伦理价值的社会源头发掘其坚实基础,更需要把这些伦理价值落实到相应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依据,是新时代丰富民族理论的新尝试,旨在从伦理价值、伦理精神与伦理路径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共生、友爱与团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价值,具有导向作用;包容、互助与尊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精神,具有价值支撑作用;责任与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路径,具有具体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重要根基和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反映,其本质是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社会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是其重要的核心要义。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挑战:国际局势风云多变、多元价值交锋博弈,国内各民族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治理水平参差不齐等。为此,我们需要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共建,夯实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增进政治认同;强化文化情感归属,系牢精神纽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强化命运意识,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诉求,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国家制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保障。由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内涵、制度化现实需要、实现制度化的机制与对策等问题,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化是什么、为什么制度化、怎样实现制度化”三个基本问题,以期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水平,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5.
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程与关键举措。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体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路径,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这三个核心问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和协同性。中华传统美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体现在夯实思想基础、维护整体利益和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要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点任务。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理论研究转化为学校的工作范式是提高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的首要问题。基于循证教育理论观点,本研究将学校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循证教育相结合,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建起贯通桥梁,有利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机制的调整改进,进而推动该项工作有效开展。研究认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改进周期模型包括发现并细化问题、现状评估、制定年度或阶段性目标、获取证据、制定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案、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等7个步骤,并且在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建设学校循证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组建循证教育管理团队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实践提供生动的实例。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出新一代人才,笔者依托新疆工程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课题,以新疆工程学院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方式,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状况、影响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我国高校如何更好地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和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都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学术界来说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目前学术界从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国民族思想史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还不多,也没有从历时性纬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长时段的研究,因此基于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变的历史维度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基于历史维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纲”的定位引领当前和未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其他任何意识一样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征,寻求适宜的载体使其具象化,让共同体成员更易于理解、体认、感知,有利于规范共同体成员日常社会生活的行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实践。如何将具有丰富内涵且具有宏大目标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高度抽象化意识形态有效转变为具象化形态,会深刻影响共同体成员的认同度和行为取向,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一和基础性问题。解决这一基础性问题,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将其转化为日常社会生活的自主意识,防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口号化、悬置化或空洞化,切实取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普通的物质性公共服务有助于促进各族群众感知国家,而特殊的精神性公共文化服务则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众认同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当前,我国以公共文化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符合全球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建设的普遍规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与迫切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政部门需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增强认同感为核心、以推进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推进以公共文化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系、内容与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乡村教育的积极作为。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的乡村教育陷入了“少乡土”“缺自我”“弱自信”的三重窘境,严重掣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摆脱窘境的必然要求和应然路径,须具备特色化与现代化的样态、开放的姿态、自信的神态。在“意识三态观”分析框架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须重视国家意识形态知识体系的培塑,并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二是有益于赓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促进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三是有助于塑造群体内身份认同,有利于实现群体间和谐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态。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和谐的民族关系。基于关系建构主义视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建构各民族的共生关系、利益关系、合作关系和情感关系。同时,需要遵循关系原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治理关系选择的过程、民主关系文化的展现、身份关系语境的建构和分歧关系视角的理解。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考虑他人想法来提升民族认知、以沟通交流达成民族共识、以民主素质扩展民族包容、以担当意识促进民族协同和以共情能力建构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路径将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念与举措。  相似文献   

14.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题的文章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涉及城市(社会)融入、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城市民族工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研究主题创新性不足、优秀民族志成果偏少等问题。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该主题的研究体系与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视域,加强田野调查,丰富个案研究,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民族凝聚力究竟何以可能,是学术研究亟待深化的问题。总结我国建党一百年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经验,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民族凝聚力问题绝非单纯的政治问题,而是多因素相互交集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共识的思想支柱,政治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和谐意识的政治保障,社会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小康到大同社会意识的社会环境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意识的自然根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引领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构建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具有实践中的可行性。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建构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深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关键途径。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需要从学理维度,增强信服力;从价值维度,提升亲和力;从现实维度,聚焦凝聚力,最终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现代国家的统一之基、中华多元民族的团结之本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的意义,使其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议题。近年以来,学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古与今”“名与实”“宏与微”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与术”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在学界研究视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情感体验,而且是一种群体性的集体记忆;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归依,而且是一种理性的省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国家宏大叙事的建构,而且需要特定方略的跟进。不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虽然取得诸多重要的成果,但研究范式的协同性、研究议题的聚焦性和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理应在学界停止思考的地方展开再思考,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长期、复杂的工程,对于此意识的培育与铸牢不能仅停留于意识形态层面,更需要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以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基本框架,分析其社会实践理论中三个核心概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适切性,在此基础上勾勒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图景,并进一步提出在...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政治定位可以为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诸多启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话语体系之间的延续性;"中国化"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基本国情及现实挑战的回应性;"最新成果"则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创新性。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政治定位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政策延续性、现实回应性、理论创新性三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99个陆地边境口岸为例,在边境界定、边境县人口统计基础上,分析发现,影响边境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陆地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边境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有限,跨国民族(含跨境、跨界民族)的民心相通作用发挥不足,周边国家关系深受大国渗透及干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路径有"五全":一是全覆盖,即中国边境区域全覆盖;二是全小康,即持续推进边境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是全方位,即全方位设计符合边境实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四是全辐射,即将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连接起来;五是全过程,即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建设,达到文化润疆的目标。根据边境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包括山河恋、家国情、中国心、邻国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