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旭玲 《学术月刊》2024,(1):155-163
中华创世神话是探索和建构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切入点。节气神话是中华创世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谱系的建构过程反映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形成过程。以燧人氏观大火星叙事为代表的节气发生神话表明求真务实地解决生存问题是早期中华文明的创新动力;以神农正节气叙事、黄帝迎日推策叙事、少?设节气官叙事、帝尧敬授人时叙事为代表的节气体系确立神话表现了中华先民创新思维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特征;从夸父追日测影到大禹治水测影,再到周公测影定都,节气测定神话展示了早期中华文明创新传统的形成,甚至“中国”一词的产生也与先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的传统密切相关。在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焦点的今天,应大力发掘中华创世神话的创造创新传统,引导民众充分认知和应用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增强中华文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尚子楠 《兰州学刊》2013,(12):220-221
神话中的生死与魂灵问题是中西神话共同的中心问题.死亡意识在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看做是神话产生的一大源泉.在我国上古神话中,死亡成为了开启生命与宇宙永恒循环、永恒回归的核心,文章以“借死而生”的神话逻辑为重点,以来源、空间、内部关系、神话内容为四个主要方面,对上古神话中的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思想加以解读,从而窥探上古时期先民的生命观、灵魂观.  相似文献   

3.
从《说文·鸟部》看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说文》中与神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人本精神等众多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从中发现《说文》鸟部字存有一个"凤"神字族系列。对该字族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管窥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神鸟文化意识,它体现的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到图腾崇拜,在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构筑了"凤"神字族独特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纪晓建 《兰州学刊》2010,(5):166-169,201
根据安德烈·朗格“万物有灵”论和荣格“原型”理论,灵魂不灭自然观在远古社会普遍存在,幽冥世界是上古神话领域一个重要的母题。中华上古冥界神话独具特色。在人神杂糅的上古早期,神鬼相混为一,没有明确的天界、地界和冥界之分。商周时期出现了冥府的雏形,但此时的观念是人死后的灵魂归于极其险恶高峻的大山之上而不是归入地下。昆仑山是此时“天堂和地狱之山”的典型代表。战国中晚期,《楚辞·招魂》的出现显示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冥府神话。它开创幽都冥界在于地下的神话内容,补充和发展了《山海经》《尚书》等置幽都于地上的古老提法,完整地显示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三维结构模式,堪称是中国上古冥界神话的经典篇章。  相似文献   

5.
民族神话是上古文化的口承性语言系统,其中混融着上古先民的意识、观念形态、生存经验及前理论形态的美学建构。作者在云南民族原始文化混融性的整体意义上,对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中规范性的伦理意识及其仪式化的操作方式,作出了初步的审美发生学探讨。  相似文献   

6.
神话不是历史,却是历史的影子:神话不是哲学,却是哲学的萌芽;神话不是文学,却是文学的前身。上古神话是上古先民世界观的综合反映.同时又是上古先民社会生活的折光反映.而且其反映的方式与文学相通相似,因此,神话最具有文学的基质和特征。神话正是原始人充分发挥和运用想象的产物。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写道;“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诈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来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在此认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神话是草昧之世的一种文化方式,它集中地反映了先民们对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形象性的思考和解释,是古代人所进行的精神活动的生动结晶,因此,神话的类型与演变对各民族文化观念的形成均有重要的影响。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是先民的思维形式,“如果这形式对所有精神活动(古代的或现代的,野蛮的或文明的)都相同的话,……那么就有必要掌握人们风俗中的无意识结构,以获得川……一种解释原则。”事实上,除了考古发掘等科学寻踪外,神话大概是古代先民们由口耳流传下来的最丰富的精神遗产了。分析神话中隐含的原始意识结构并进而对文化观念的历史演变轨迹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探索,而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它与包含叙事、想象、性格和主题等文学因素的神话传说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所以说,如果我们认为远古神话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凭《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性和公正游戏》等文本语境,重构出利奥塔后现代概念谱系的思想逻辑,以回应那种将“后现代”斥之为虚无主义的轻率结论和心理样态。利氏以语用分析为方法,指认出现代社会关系和科学叙事的语言游戏本性,披露出以标举人类解放和穷尽真理的“现代性”神话之恐怖主义及其非法性原貌,而追求误构与歧异,走向“后现代”,则是当今社会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9.
《楚辞》是研究先秦神话最重要的书籍之一。随着《楚辞》研究向文化民俗、神话生态领域的不断开拓,对其民俗神话背景的研究亦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但能将上古神话的流变、楚文化的渊源与《楚辞》的神话背景等问题结合起来做一通盘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整理。本文认为楚文化源于黄河以北豫北冀南的中原地区。在中原文化与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楚地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和作用,丰富了楚地神话的民间传承,为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我国重要典籍《山海经》具有原始思维的特征 ,这使它显示出直觉思维、互渗律及对矛盾采取不关心态度等方面的鲜明特点。尤其是《山海经》所带有的“双重直观”的重要特点 ,更揭示出了这部典籍积淀着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神话思维特征与图腾崇拜观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交织着三条叙述线索:一,横的比较。通过“愚公移公”和《圣经》、“吴刚伐桂”和“西西弗斯”及其现代诠释的比较,力图阐明中国生命文化作为人类生命文化的共同价值蕴含和作为民族生命文化的特有价值蕴含。二,纵的比较。在中国传统生命文化演变历程中,“愚公移山”和“吴刚伐桂”作为两则自我批判的神话和仙话先后两次宣告了人的觉醒:人从对于神和仙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而中国现代生命文化又在一个更新或更高的层面上重复着同样的历程。三,以小见大、知微见著。从“愚公移山”到“吴刚伐桂”及其现代诠释,体现了中国生命文化精神源流的底蕴  相似文献   

12.
尽管神话研究不等同于文学研究,但对于上古神话的文学研究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是建构四川文学通史先秦部分的基本前提。与荆楚文学等中国地域文学相比,上古巴蜀神话早期文学化程度的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先秦巴蜀文学的总体水平和早期巴蜀文学历史演进的地域统贯性。包括四川文学史在内的中国地域文学史书写在处理上古神话部分时应着眼于对神话固有之文学属性的分析,具体可从还原和整理神话谱系,揭示神话的“意态结构”以及讨论和列举神话对后世地域文学的影响三个步骤着手。  相似文献   

13.
弗莱认为神话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上古时期"禖""礿"祭祀,既是生育神话的仪式化表现,也是众多情爱主题文学作品的文化原型。《牡丹亭》在呼唤爱情、反抗礼教、礼赞人欲的主题之内,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学中长期隐匿的高禖崇拜。杜丽娘即是高禖的化身,"游园""惊梦"等情节是《礼记·月令》《诗经·溱洧》等描写的古代仲春风俗和先民信仰的再现。从先秦文学到汤显祖的时代,这个文化原型的接续具有鲜明的脉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图谱。这正是《牡丹亭》"惊心动魄"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12):69-75
在莫言的鲁迅阅读史和文学阅读史中,对于《铸剑》的评价最高。鲁迅的“铸剑”描写对莫言的“打铁”情结影响深远,“铸剑”是叙事的缘起也是显示人物命运的有效载体,“打铁”是叙事的语境也是延伸人物命运的有效场景。尤其在《姑妈的宝刀》和《月光斩》中,不仅有外在形式的移植,更有内在思想的启示。鲁迅的“复仇精神”转换为莫言的“生命伦理”,生命主体从“生”的“对立”到“死”的“一体”,从“复仇”起始至仇恨消弥,实现了对“复仇精神”的阐释、解构和发展,而其中又深刻蕴含着对“自我”的“憎恶”。从鲁迅到莫言,不仅延伸出鲜明的主体意识,而且可以寻绎出现代文学精神在当代的传统性延续和创造性转换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大团圆”这一文化情节,千百年来,绵延不绝,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原型。对这一原型作一种回溯性的纵深考察,可能会得到一些更新的认识。一“大团圆”是原始先民们的生存认知“大团圆”是一类故事结局的总称。其实,就其整体情节而言,“大团圆”模式应该包含以下程序:受难分离——与恶斗争——战胜恶并团圆。《金枝》所载阿多尼斯神话,就是这一模式的原型。代表植物生命的神阿多尼斯与象征动植物性动能的神伊希塔是一对年轻而相爱的配偶。阿多尼斯注定每年都要死去,于是伊希塔寻他到阴间。这时  相似文献   

16.
孙悟空与夏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描写神猴孙悟空的出世,从石头里进出了生命,似属奇闻。究其实,不过是上古的灵石崇拜的“蛮性的遗留”。在远古,我们的祖先是相信人的生命自石中进出并与石始终密切关联的。“禹生于石”(《淮南子·脩务训》)或“禹产于(石昆)石”(《艺文类聚》引《随巢子》),均是其证。直到春秋时代,还有“石言于晋”(《左传》昭公八年)的异事。在上古发生漫天盖地的洪水于猖狂吞噬人们和禽兽草木的生命时,“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这就使整个人类的生命得到拯救。息石是一种“生长不息的石头”(袁珂《古神话选释》第293页),这种灵石本身就具备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神话是了解维京文化的钥匙,神话是关于维京人起源与演进的神的谱系叙事,也是维京神人英雄的象征性叙事,同时与前基督教化的维京文化有着内在联系.北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是维京妇女社会角色的变体.神话是维京文明的原初意象,凝结了维京人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人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所讨论的三大问题之一、本文着重从神话的故事内容来分 析原始人对天和人以及天人关系的解释,说明神话故事中所追求的天人关系是一种和谐同一的关 系,它建立在“天人同构”的观念和“亲族关系的预设”基础上,而神话在“天人关系”上的理想与情 感的矛盾今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同其他上古神话一样,西王母神话一直被封存在古代典籍之中。复活西王母神话,一方面需借助现代传媒,使西王母神话转化为其他体裁样式的神话叙事;另一方面,可以以西王母神话为标签,制造出符合现代人心理需求的文化产品,使西王母神话进入市场。西王母神话的思想内核与当代人们基本的生活追求相契合,仍具有流传的肥沃土壤,这对发掘和弘扬西王母神话这一文化遗留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世界各地关于开辟或创生的神话传说中,大都有一个性质相似的“混沌母题”,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也是如此。但中国上古的“混沌母题”却又在相似的共性中表现出独特的内蕴,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庄子》中又被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定型,从此这一“混沌母题”就以其特有的意象和内蕴刻划出一段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向后人展示和传达着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心灵所经历的风雨沧桑。 一、初始的混沌 中国这一“混沌母题”中的“混沌”最初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其中又涵容着何等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