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网络已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渠道。网络舆论对揭露事件真相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刘艳红 《江淮论坛》2022,(6):21-30+2
实现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化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逻辑以及治理路径三个方面入手。网络暴力的法治化治理应该遵循当事人保护主义的治理理念,既符合《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的规范要求,也能将对当事人的保护贯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双层空间。治理网络暴力应该遵循事前预防治理、事中监管治理以及事后追责治理的全链闭环治理逻辑,构建预防技术与规范标准相结合的事前预防体系,事中的实时合规监管以及事后及时阻断网暴信息并协调不同责任之间的衔接。实现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必须建立网暴分类处置与长效治理机制,制定《反网络暴力法》等专门法规,以实现对网络暴力重点风险领域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4.
5.
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及治理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满荣 《兰州学刊》2009,(11):148-151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网络暴力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暴力之所以出现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主要是由网络自身的特性、网民的结构及其文化层次、群体极化、网络道德及法律的缺失、转换空间的“正义”诉求等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对此,我们可以从网络、网络运营商、网民、现实社会四个层面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治理和预防网络暴力,从而实现网络和谐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敬力嘉 《江汉论坛》2023,(5):136-144
随着恶性网络暴力事件不断见诸媒体报道,如何依法有效治理网络暴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当前已确立的网络暴力公私合作治理模式,既存在私主体与公共部门的主体混合,也存在行政监管与犯罪风险防控的职能混合,属于“混合治理体制”。在网络暴力治理领域确立此种模式,有利于弥补现行法律规制效果的不足,还能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事前自主合规方向,具有充分的现实需求。但是,若以比例原则审查,此种公私合作治理模式存在目的识别挑战与手段合目的性缺陷的体系风险。可调整对网络暴力的“零容忍”态度,将合理分配网络暴力风险作为公私合作治理模式的目标,以辅助性原则与明确性原则指导网络服务提供者确立网络暴力专项合规计划,以有效衔接平台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并构建事前自主合规与事后强制合规阶段的有效性审查与底线保障机制,实现对网络暴力公私合作治理模式的合理调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网民人数日益增加。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是现代社会中人类迅速获取信息资源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公民享受到互联网所提供的便捷的同时,一个被称为“网络暴力”的副产品也混杂其中,并将其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网络蔓延扩散。网络暴力不管是对于网络世界,还是对于现实生活,均造成许多不良后果,甚至是极严重的后果,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文章基于我国互联网上网络暴力的现实,从法理学角度分析我国网络暴力治理存在的困境,并针对网络暴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小虎 《学术界》2023,(10):26-36
肆意谩骂、恶毒攻击及披露身体隐私是网络言辞侮辱的三种典型事实形态。是否存在流氓动机,是区分在网络上肆意谩骂的侮辱罪与寻衅滋事罪的标志。综合分析所攻击的事件的性质、攻击言辞的真实性、攻击的激烈程度以及社会观念对攻击的容忍度这四项要素,是认定网络恶毒攻击的关键。在网络上传播非强制场合的妇女裸体视频的,只能构成侮辱罪;而传播强制性侮辱的裸体视频的,则系强制侮辱罪与侮辱罪的法条竞合犯。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死亡”是指在公众面前出丑丢脸,受到“公开处刑”。该词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尤其广泛。文章旨在透过“社会性死亡”这一精神现象,揭示当代青年面临的社会关系困境、网络暴力危机、思想精神困局,基于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青年社会心理的形成机制,探索在情绪化、个体化、后真相时代对青年网络暴力开展精准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11.
智媒时代,网络话语与智能技术的糅合促使网络暴力发生嬗变并走向网络暴力主义。网络暴力主义及其风险的生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要对网络暴力主义进行有效治理,就必须摆脱自由主义、技术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局限,在深入分析其话语要素、话语生成、运行逻辑及实施策略的基础上,明晰网络暴力主义聚合的风险因素。同时,应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进行风险审视,坚持立体综合防治方针,全要素、多角度、多渠道地综合施策,推动我国网络暴力主义的风险预防与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网络霸权与符号暴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军 《学术论坛》2003,(1):123-124
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存体验 ,但并没有因此而减缓已有的社会问题 ,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为形形色色文明垃圾的衍生地和各种各样社会毒瘤的温床。本文选取几个较为严重的网络社会问题进行学理上的分析 ,不是为了否定和阻碍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 ,而是为了提醒人们要谨防网络社会问题 ,避免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给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造成过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网络暴力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网络暴力的概念内涵;系统梳理了网络暴力的基本类型,指出主体认知虚化、网上法制意识淡薄、特定心理动机异化、外在监管滞后、技术进步与心智发展不同步、网上生存便利与公共话语平台缺失、现实文化环境的侵润是当前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暴力,又称网络暴力.它是由新时期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所引发的舆论爆炸式传播现象,是自2006年起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交流传播过程中,爆发出的最为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同时这一现象也代表了现今舆论的发展走势.本文对网络暴力的实质、定义做出了解释,并探讨其发展情况,提出了如何加以利用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孔明安  刘婵婵 《学术界》2023,(11):112-119
21世纪以来有关当代资本主义暴力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热点。国外学者认为当前暴力类型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它将自身呈现为某种无害的、必要的、正当化的、合法化的东西”,[1]常常以不可见的甚至看似中立化的形式出现。巴特勒和齐泽克聚焦于宏观的资本主义政治权力、制度体系等层面的暴力,分别从政治伦理、精神分析视角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如果说巴特勒和齐泽克所理解的暴力是以抵御他者为目的的排斥性力量,那么韩炳哲所指认的暴力则是以“他者的消失”为表征的肯定性力量。究其根源,韩炳哲认为,从规训社会到绩效社会的演变中,治理术正在进行微妙的拓扑式置换,即关于肉体惩戒的规训权力渐次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深层次的精神意志的操纵。由此,主体的“去心理化”为肯定性暴力的滋生清理出空间。从宏观系统层面到微观心理层面,无孔不入且日益隐蔽的暴力渗透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全部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网络的三无特性却催生出了严重的网络暴力。因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结构,部分大学生不但没有拒斥网络暴力,反而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网络暴力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以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善治逻辑与善治生态是网络舆论治理的两种选择方式。善治逻辑体现网络舆论治理的现实回应,面临同构性问题、对象性问题、关联性问题和转换性问题的思维局限,容易在实践层面陷入"为我型"网络舆论治理框架的束缚。善治生态彰显网络舆论治理的要素关联,克服并超越了善治逻辑的思维局限与实践难题,"伦理—国家"生态、"法律—社会"生态、"道德—公众"生态是其结构形式。由舆论平权向网络赋权转换、由技术统治向资本批判转换、由网络围观向网络公民转换,是基于善治生态的网络舆论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