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艺术史上,艺术家们很早就自觉地把“丑”纳进了艺术领域,通过对“丑”的艺术描写,来彰显美的价值。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近现代艺术作品上,就会发现,近现代艺术家塑造的不少“丑”的艺术形象是很难用“以丑彰美”这类传统方法进行审美解读的,用“标新”、“颓废”、“扭曲”、“危机”这样的词语也是难以阐释的。我们认为,“丑”在近现代艺术语境中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揭示审美经验的复杂性、深化人们对艺术美的认识、拓展人们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2.
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开始就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思想体系。如果不深入艺术领域,一般的美学理论家很难发现这种症状。可是,一旦美学理论家真实地走进艺术,就会发现康德对“美”和“崇高”的区分并没有得到精神上的统一。在康德那里,形式美是艺术的绝对标准,而精神崇高又是一种艺术标准,这就为艺术批评留下了精神分裂的隐患。这在康德生活的年代还并不明显,因为古典艺术常常是把精神崇高与形式美结合在一起的,正如大卫的《贺拉斯兄弟之誓》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然而,在20世纪,艺术变得完全不同了,艺术家为了追求精神的崇高已经牺牲了形式…  相似文献   

3.
格奥尔格·卢卡奇,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以美学研究和艺术评论活动而登上文坛,后转向马克思主义学习,指责了修正主义对马克思的教条式学习,开创了研究马克思的新模式。卢卡奇因《历史与阶级意识》震惊西方,引起了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而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审美特性》,该书是卢卡奇晚年的一部力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视角。众所周知卢卡奇的物化思想,那么物化如何突破,卢卡奇一直认真研究着并找寻着扬弃物化的途径,到晚年卢卡奇将扬弃物化的希望转向审美领域,期冀以艺术来反拜物化  相似文献   

4.
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视觉”是一个并不显见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首先,技术作为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起点,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生成及其内在价值主要是以视觉的文化再生产方式得以呈现的.在一个关乎技术与文化再生产复杂关系的问题域中,无所不在的“视觉”因素成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次,借助光晕与震惊、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政治审美化与艺术政治化等一系列关键概念,本雅明艺术生产论的现实功能指向问题,可以在视觉维度得到充分的揭示.最后,对于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理论效应问题,不仅要立足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全球语境,更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文化生态,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视域中予以审慎考察.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化工业”与现代主义的思考──阿多尔诺艺术理论二题陶水平阿多尔诺(1903-1969),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他美学思考几乎涉及西方现代艺术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对“文化工业”与现代主义的思考,本文对此作简要述评。1、艺术已进入它的没落...  相似文献   

6.
李云刚 《齐鲁学刊》2007,(2):115-117
阿多诺眼中的现代艺术不仅仅是非同一性的表达和体现,而且还和非同一性共同抵抗工业文明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实施对管理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否定。现代艺术所具有的断片性、谜语性、动态性、幻象性等诸多特征暗合了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想,因此,现代艺术作为理想化的艺术形态而倍受阿多诺的推崇。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的写作中,“图形”(figural)一词是其文化哲学、政治哲学和崇高美学的核心概念。“图形”是其后现代哲学的起点之一,是撬动西方传统理性哲学、解构绝对同一性逻辑的支点,更是其以“事件”“时间”“差异”“异识”等概念构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矩阵的结点。利奥塔的“图形”理论还拥有一种能够在当代艺术的创作、策展、评论与历史书写中屡被激发的潜能,是其艺术批评写作的支撑,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语境下接合(articulate)哲学与艺术的代表性概念,对这个概念与理论的研究,将会释放艺术批评的潜藏潜能,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探索了西方哲学的本质含义,对西方现代艺术广泛存在的审丑意象进行了梳理,得出了现代派艺术是过渡形态艺术的结论,号召中国的艺术家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点融会贯通,提升艺术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9.
自十九世纪开始的现代主义艺术可被看作是一场反幻象运动.它把此前的现实主义艺术视为幻象主义,认为它们在给人提供虚假满足的同时蜕变成了政治统治的帮凶.现代艺术要打破的正是这种审美幻象,其反幻象主义策略包括以丑代美的反审美艺术,以凸现艺术表现的媒介和形式来消解内容的反再现艺术,以及用现成品来取代艺术创造的达达和波普艺术等.反幻象主义的许多艺术主张并非无可挑剔,它仍旧不过是逻格斯传统改头换面后的延续而已.  相似文献   

10.
技术语境下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一次根本性技术的发明都会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艺术变革也具有这种性质,现代艺术以强烈的革命态度表示出与传统价值观的决裂。艺术阐释的重心也从艺术创作和美学转向生产和消费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技术异化的批判,仍然具有警示作用;而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人文关怀的一种方式,在新时代的生态语境中,应该重新获取这些崇高意义。艺术变化与技术发展有直接的联系,除此之外,还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精神、观念、艺术家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综合考察这些因素,才能够探明艺术变革的真正原因。但未来发展情形仍然不明了,需要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共同努力。科技“由谁来控制”和“如何控制”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对先锋派的理论批评中,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和感官知觉联系起来,发展出一种具有独特先锋意义的“艺术的政治化”批评模型.本雅明肯定了先锋派的形式革新及其颠覆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力量,但是他认为先锋派未能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因此如何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如何积聚集体的革命能量成为本雅明先锋派理论批评的主题.本雅明提出艺术家在现代文化生产中必须努力革新媒介形式和技巧,以消除艺术家和无产者大众之间的界限.他试图说明艺术家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如何定位自身实际成为艺术政治化的关键问题.本雅明强调现代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形式,而且改变了无产者大众的感知,因此艺术的政治化意味着艺术必须满足大众感知的需要,改变大众的感知和接受态度,从而生产出革命的大众.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现代主义与现代化是现代艺术社会理论中彼此相关的一组范畴.波德莱尔、齐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阿多诺等社会理论家,不仅阐述了在现代艺术家、作家身上显现的时间、都市主义和审美救赎等论题,而且对理性化、世俗化的社会启蒙前景和技术化的文化工业充满了忧虑.他们试图在自律的现代主义艺术中寻求自然与社会之间可能的和解.  相似文献   

13.
“平衡”:“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邹水旺“九叶诗派”是在我国四十年代形成并臻于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是现代派诗歌艺术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结合,又被称为新现代派。“九叶诗派”的诗人兼理论家袁可嘉在《(九叶集)序》中谈到“九叶诗派”的形成和艺术特征,他...  相似文献   

14.
就世界范围来说,自从现代派艺术——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象征派、超现实主义、流行主义、超级写实主义等产生以来,艺术被搞得斑驳陆离,不仅使一些文艺鉴赏家、批评家感到为难,而且使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精神分析家也手足无措,甚至只好求助于人们的认可或时代的自然淘汰和筛选,而对艺术本质的界定却认为是不可能的,有害无益的。近几年来,外国的文艺思潮涌进我国,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手法——如意识流、夸张、变形、怪诞、黑色幽默、魔幻等也被借鉴过来,得到了一些作家、艺术家、批评家的认可,使得我国文艺界对艺术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不清。我国美学界、文艺理论界的许多研究者都在谈论着文学观念和艺术观念的改变,但对艺术的看法又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5.
西方艺术的“真实”观,要求艺术严格摹仿自然,重视客观对象描写的真实,而中国艺术的“真实”观更多地从作家主体方面去考察,重情写意,合情为真,不求与自然之象完全吻合,而求艺术家精神与人格的充分表达;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上,西方认为虚构应尽量切近事实,注重揭示事物间的本质与联系,中国则建立了“似真而又幻”的艺术真实观,真幻同一,虚实相生;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西方以近乎科学的态度冷静地观察自然,强调如实摹仿自然,中国则把艺术家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妙悟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阿多诺对“概念帝国主义”的抨击及其存在论视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置于 2 0世纪哲学基础的背景 ,阿多诺对“概念帝国主义”所进行的批判 ,在消除哲学的理论态度、摆脱其知识论 (或范畴论 )路向方面 ,取得了颇具卓识的进展。这一批判立足于“否定的辩证法” ,力图以“非同一性”揭破“同一哲学”乃至整个哲学形而上学传统的虚妄性。但是 ,阿多诺的这一批判在积极地贡献于当代哲学与文化的同时 ,其存在论视域仍然是有相当局限的 :由于阿多诺把辩证法的本源意义揭示为“始终如一的对非同一性的意识” ,并且宣称它“不是立场” ,从而匆匆越过了它的存在论根基问题。正因为阿多诺缺少惟有存在论根基处方能提示出来的真实路径 ,所以尽管他意识到并多方指认“意识的内在性”之为概念帝国主义的核心 ,但却始终未予真正地洞穿并使之彻底瓦解。这个要害之点至少可以部分地说明 ,阿多诺在哲学—文化批判方面的卓越成就何以最终只能作为一些闪光的片断而落入黑格尔哲学的巨大身影之中。  相似文献   

17.
闻翔 《学术月刊》2023,(6):116-124
出于“反市场”“去市场”“学科分工”等倾向,艺术市场研究在新兴的中国艺术社会学中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但是,艺术市场不仅是现代艺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构成了“艺术界”的运转中轴,深刻影响和塑造了艺术界的组织结构、权力格局与运作机制,对其展开研究本是艺术社会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将艺术市场带回中国艺术社会学研究,一方面需要探索具有社会学学科自觉的独特研究方法、视角与进路,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经验与实践,把握市场的形成机制、变迁机理与发展特点,同时确立面对社会与艺术本身的总体性问题意识。以艺术市场研究为抓手推动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突破当下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所面临的“重思辨轻经验”失衡格局及学科定位较为模糊的双重困境,建构中国艺术社会学的经验品格,推动艺术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且在与相邻学科的比较和对话中明确自身的学科定位,建立属于自己的研究视域和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8.
“实践”作为艺术人类学基本的研究理念和路径,它在延续文化人类学既有“实践”概念的同时,更是以解构与建构辩证的统一生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使得艺术和审美研究突破既往抽象空洞的研究模式,真正切入艺术和审美的具体层面,从而消解了抽象和具象、思辨与经验的两极对立。抹平了主体和客体、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刷新了美学和人类学研究的问题视域,最终赋予了艺术人类学在方法论上的根本依据和学科张力。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依据西方哲学和关学精神,从纯哲学和纯学术的角度,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地审视了艺术的地位、目的、功能、来源及艺术美的种类等相关问题,指出:艺术与哲学一样是表现真理的手段,具有神圣的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艺术具有消遣的功能,可以医治空虚的痛苦;艺术来自艺术家“美的预想”而不是模仿自然;艺术可分为优美和壮美、古雅及眩惑。王国维立于纯粹哲学基础上的这种“纯艺术”思想,实际上指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根本性精神缺陷,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提出根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法国学者维利里奥的速度理论把速度视为现代生活世界和现代感性的根本性维度,不仅以之考察哲学、政治问题,也对速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构,试图为艺术研究确立新的视域和范式。以速度为基本美学范畴重新审视现代艺术实践,以速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来理解当前新兴的艺术形态,是维利里奥艺术美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在前一方面,他认为对运动性、瞬间性、相对性等速度经验的审美表达是现代艺术形式探索的出发点,而速度技术带来的“竞速”价值取向则造就了现代艺术史的加速现象;在后一个方面,他通过对“马达艺术”和“光线艺术”的命名和分析,致力于确立一种能够把技术要素纳入新兴艺术的审美形态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