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理论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关键构成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要素供给;新型工业化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相互融合的、具有“时代特质”和“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二者具有统一性和共通性。从总体上看,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存在科技创新、制度变革、产业转型、要素集聚、“多元融合”、瓶颈突破、设施承载等多种相互作用路径。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谢宝剑  李庆雯 《东南学术》2024,(3):107-118+247
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新质生产力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驱动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推动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构,深度参与了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经济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关键产业链环节控制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不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程度有待提高、海洋数字信息共享不足、海洋数据采集和数据治理能力较低等。为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快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发展;聚焦产业建设,推动海洋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数字海洋高水平建设。  相似文献   

3.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增强社会信任与韧性,基于社会治理共同体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效能治理,是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社会治理共同体高质量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把“金钥匙”,要遵循社会治理思想流变、格局演变和环境变迁三重逻辑。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通过响应式布局、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项目化推进和标准化建设,有效实施依法治理、科学治理、合作治理、专业治理和共同治理。新征程社会治理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在于发挥党建引领功能,牢固树立全周期服务理念,提高现代治理服务能级,完善共同缔造模式,创新制度型开放,不断完善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体行动,实现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的互动嵌入与融合创新,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4.
蒋永穆  乔张媛 《东南学术》2024,(2):52-63+24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完整定义,明确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全面、准确、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在新发展理念维度上的意涵,构建“一轴二力三高四维”的分析框架,系统剖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基本内涵,有助于多角度深挖其背后所蕴藏的逻辑。其中,“一轴”指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统领轴心;“二力”指新质生产力以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为目标;“三高”指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四维”指新质生产力以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延展。对照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新质态,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全社会崇尚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注重协调,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倡导绿色,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底色;厚植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推进共享,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效。  相似文献   

5.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关键任务、价值遵循、发展要求、实践原则上体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通过人才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培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所需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共享科研设施资源,形成产教联合体、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任保平  李培伟 《学术界》2023,(10):85-100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从经济维度系统研究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政策逻辑。在历史逻辑方面,逻辑起点是推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逻辑脉络是经济现代化下生产力由数量向质量的更高维度演进来推动经济、社会和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协同,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以整体发展观和人本逻辑遵循重构现代化的新格局。在理论逻辑方面,逻辑框架涵盖“客观必然性—目标导向—发展型式”三个基础维度,即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生产力的形成、以工业化为主线的四化协同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与政府治理的制度均衡。在实践逻辑方面,要以整体发展观开拓发展思想的新境界、以社会主义现代性替代现代化传统型,同时构建数字经济赋能生产力质量提升机制、经济结构升级赋能新发展格局机制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有效提升机制。在价值逻辑方面,要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足点,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判断,同时推动以共同体价值为基本遵循的共同现代化。在制度逻辑方面,推...  相似文献   

8.
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发展开始进入加速推进阶段,高质量发展应有新的发展逻辑:(1)在思想逻辑上,要开拓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断解放思想中推进高质量的转型发展。(2)在生产力逻辑方面,要发挥质量型生产力的作用,提高生产力的整体效能和协作质量。(3)在动力逻辑方面,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提升机制,通过创新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4)在增长逻辑方面,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增长体系,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的条件体系、过程体系、结果体系和支持体系。(5)在制度逻辑方面,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需求,加大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6)在市场逻辑方面,推动高质量大市场的创造和开发,推进国内大市场的创造和开发以及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
罗光强 《中州学刊》2022,(10):34-41
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当前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从概念演进的视角对粮食经济的内涵进行再认识,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新探析,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对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为逻辑进行新考究。基于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认识,新时代实现中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动粮食生产力发展,以“四维链”建设为主要内容打造粮食全产业链,以农村综合性改革为抓手促进生产关系调整。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建设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应聚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任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坚持深化制度创新,切实抓好政策措施创新落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加强问题导向,重视解决企业诉求,强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完善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持续提升服务制度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努力探索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制度系统集成创新、辐射带动周边联动和促进与东中部合作共建,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坚持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敢于在制度创新上大胆先行探索,持续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坚持加强改革的系统谋划和系统集成,深入创新和实施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自贸试验区与周边区域联动创新发展,深度激发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各片区和兵团以及全疆“联动发展”的活力与动力。聚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制度创新,提升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深化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重视研究型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用...  相似文献   

11.
新质生产力是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新质生产要素的组合,是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高质量、高效能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性为基本目标。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加快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决定性力量的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新质化的运动当中,它的每一次新质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其中,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牵动着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诞生至今,已经发生过两次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分别推动人类社会步入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当前,第三次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正在发生,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转向数字信息时代,而新质生产力正是这次生产力跃迁的科学写照。新质生产力的“新”展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体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力”表现为数字、协作、绿色、蓝色和开放五大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就是以科技创新为轴心,将要素系统革新的牵引力通过技术系统这一媒介传导至产业系统,最终实现对传统生产力三大系统的全面重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全面塑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积极促进新要素迅速成长、聚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数字技术主导下生产力“跃迁”的新质生产力,既与传统生产力有重要区别,同时又由于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而与传统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至少体现在“新”“质”“力”三个维度,其中“新”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作为生产力载体和表现形式的产业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起点;“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超越传统的“物质变换”范畴;“力”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以往热力、电力、网力到算力的升级。上述三方面的发展变化,能够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要求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从而契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加快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加强数字技术的渗透和应用,注重数字技术的自立自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着力推动生产方式的智能化、数字化变革。  相似文献   

14.
武峥 《新疆社会科学》2024,(2):20-28+148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影响?从动力机制及其未来路径等方面深度解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价值维度。在经济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产业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助推经济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层面,通过优化人民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全面进步;环境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上,分别通过技术创新效应、组织创新效应和制度创新效应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技术创新为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创新优化管理,释放创新活力;制度创新构建高效公正的治理体系,保障现代化进程顺畅进行。未来,需要构建双支柱举国体制促进技术创新,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完善组织创新,构建长效的制度创新机制,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研究生产力发展规律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目标的需要,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锐意进取、拼搏奋斗,历经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大历史性跨越。立足于“站起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立足于“富起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立足于“强起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唯物史观范畴。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与历史任务的变化,对于培育和发展生产力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这些理论探索和实践是与不同时代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等的发展实际相符的,也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程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是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前提,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当前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易招娣  衡孝庆 《浙江社会科学》2023,(5):74-81+73+158-159
在场域理论视域中,产教融合主要包括政治场域、经济场域和文化场域等三种场域,它们由不同的主体所主导,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实践场域,形成三种不同的权力结构,遵循三种不同的制度规则而产生的角色定位与意向表达的差异。本文通过探究产教融合场域内多元主体互动运行逻辑,明晰了场域内多元主体的权力边界,即既要避免各主体权力的“缺位”,也要防止各主体权力的“越位”;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进一步使产教融合场域中的行动者在保有自身特有的场域性前提下,积极构建与对应场域相契合的组织结构体系。作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政府、企业和学校等三方权力主体,尤其需要中间性组织作为媒介以寻求产教融合三方主体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诉求,以此来统一价值取向、统一行动意向、统一目标诉求,达成行动的一致性,最终实现共同利益,进而从政府、企业、学校和中间性组织等四方主体视角完善运行策略以达成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实现提升产教融合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渐实现了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高职院校在不断增多,高职毕业生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以及为了帮助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了创新和改革,特别是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与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主要发展路径,为了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高职院校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加强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在校企合作下更加精准、有效的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就目前"双高"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视域中高职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伟军  蒋锐 《学术探索》2023,(10):118-127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方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战略举措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有机集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领导力量;完善新型大一统国家制度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化建构;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推进各民族人的现代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境界;设计中华文明现代化新标识,传播中华民族现代化新形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综合性长期性工程,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才能达成两者共同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的高效载体和促进高校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以佳木斯大学北药创制现代产业学院为例,学院坚持企业为主,基地为主,高校为辅,本着联合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与企业合作,带动技术转移,实现产学研平台建设和管理规范化,让学院与企业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于地方与区域经济及其理事单位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0.
张杰 《河北学刊》2024,(3):127-134
要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涵,须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所蕴含的本质性任务要求。概括而言,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改革,催生中国理论的新发展。要构建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应明确中国特色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核心内涵和新特点,剖析新质生产力理论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点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制约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核心因素及其内在形成机制,以及中国在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部门顺畅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众多机制体制性障碍,进而才能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和布局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向与重点改革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