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传统音乐类非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传统音乐类非遗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在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上均有自己的特点。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音乐类非遗囿于自身条件限制,其保护传承的诸多困难。文章分析了传统音乐类非遗的特点和当前的困境,并对其传承和保护进行了实践策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选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实施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保护工作就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以此为契机,各种旅游文化节应运而生.本文以中国瑶族盘王节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为例,试图阐明以政府主控的旅游文化节给本民族精神家园可能带来的危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的迷失,主体或缺场或失语,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5.
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之争的本质,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学术界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本身,但是对于两国遗产保护制度较为忽略。再加上第一手韩文文献难以取得,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研究难度。本文结合韩文文献,探寻其文化渊源,比较其文化差异,同时对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相似文献   

6.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一项优秀的文化资源,包含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因此对其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沿革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保护与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实施广西壮锦开发式保护的对策建议.并希望以此为鉴,对当前探索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传统手工艺品在我国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以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及传世佳作发展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解决手工艺品实物的流失及手工技艺的失传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西兰卡普织锦是土家族一种原始而古老的工艺技艺,它即集中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织锦工艺体系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西兰卡普织锦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在介绍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基础上,对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定位以及现在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为保护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属楚之黔中郡,历史悠久,世代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两个主体民族。据统计,总人口为268.34万的湘西州,辖8县(市),少数民族人口达200.8万,占总人口的75%以上,其中土家族110.59万人,苗族88.61  相似文献   

9.
任萍 《民族学刊》2011,2(6):47-51,101
羌年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12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先后参与考察了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羌寨、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活动。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运用辨证的方法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政府行为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事实表明,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艾菊红 《民族学刊》2020,11(3):54-63, 133-134
近些年,西藏林芝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用生产性保护、表演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三种模式,这也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然而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规模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其文化的存续空间不断压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极为严峻。对林芝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这三种非遗保护模式的利弊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跳脱以民族为单位的保护思路,代之以区域性的文化空间为单位来进行思考,使这三种模式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文化空间的大环境当中互相促进,从而使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处在完整的活态“文化场”中。  相似文献   

11.
2012年2月6日至12日,"保护·传承·弘扬——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及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活动,作为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的压轴大戏,在宝岛举行。我作为湖南的唯一代表,独自一人乘机飞往台北桃园机场;在台北与北京的代表汇合后驶往台中,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论坛活动。整整一周的行程安排得密集而又紧凑,我的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旅游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与开发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民间舞蹈的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交通不便、知名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旅游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文章基于对同乐村的田野调查分析了阿尺木刮的保护、传承以及旅游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