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方俊 《江淮论坛》2013,(2):165-170
寻求对话是当代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和主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诗学在西方诗学冲击下凸现出的"现代转型"使然,另一方面是西方比较诗学界对于包括中国传统诗学在内的东方文化视野的吸纳所致。当代中西比较诗学对话的危机,不仅体现对于片面地将"对话"解释为"理解与沟通"的理论解读层面,而且存在于机械地套用西方诗学话语"阐发"中国诗学话语的具体实践层面。而破除中西诗学对话危机的出路在于突出对中西诗学话语的语言性分析,通过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的揭示、归纳和总结,为中西诗学深层次的理论对话的展开创造必要的条件。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告别惯常的文化或哲学比较模式,围绕着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这一主轴,坚定地走向中西诗学的语言阐释之途。  相似文献   

2.
陈涵平 《学术研究》2002,(7):135-137
饶子教授的《比较诗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是一部论文选集 ,它辑录的24篇文章 ,记载了饶先生自新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研究中的主要思考 ,虽为单文独论 ,却自成系统。全书在诗学理论的涵盖下展现出一条既多姿多彩又脉络清晰的研究路径。80年代 ,饶先生以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为重点 ,力图在中西基础文类的生成和发展、中西诗学范畴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中寻求中西诗学的一些共同规律。90年代则侧重于海外华文文学诗学层面的研究 ,尝试通过对华文文学这一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文学现象的剖析来拓…  相似文献   

3.
中西比较价值诗学,是一种不同于中西比较诗学和文学的价值学研究的诗学研究方法。它试图从目前的中西比较诗学和文学的价值学研究的方法论危机中,寻求一种新的诗学的价值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中西诗学的价值比较研究,以期从中西诗学价值特质的异同得失的辨析中,寻求一条整合中西诗学以走向世界性的共同诗学的可能的发展道路。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这里的“诗学”这一术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李圣传 《天府新论》2012,(5):142-149
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文化诗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俄苏文化诗学和中国文化诗学。"文化诗学"这一术语率先发难于美国,随后被"移植"到中国文论体系中。中国文化诗学借用的仅仅是西方的名词术语,在进入中国语境之后便被不断的内化、同构于传统诗学内,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性"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体系。巴赫金的文化诗学不但在时间上早于美国新历史主义学派,更被后者借鉴与吸收,而且对中国文化诗学也形成了重大影响。文化诗学是作为一种"反抗"与"回归"的世界性思想理论思潮而席卷全球的。  相似文献   

5.
在海外华裔学者中,尤其是比较学界,刘若愚和张隆溪都是很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在大陆也很受欢迎。但是他们的研究路向有所不同,对二者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比较诗学的研究方向,也有助于了解作为华裔学者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态和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6.
李圣传 《学术探索》2015,(4):97-103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始终是在与西方文论前沿的互动对话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话题,进而完成自我理论更新。对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引入,便同样是本土语境中“语言论转向”与“文化转向”这一文论模式“内—外”更迭后对西方前沿思潮的吸纳、改造与升华。“文化诗学”作为世纪之交中西文论的一次“典型性”异质文论间的跨文化对话,不仅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于现实文化困境中的理论突围,还是刘庆璋等文论家试图于中西文论互动对话中变革更新当下文艺理论范式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王国维较早自觉地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中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美学的传统,鲁迅曾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许地山曾将中西绘画和叙事文学的差异作过比较,吴宓曾对中西诗歌的不同韵律节奏作了辨析。在中西美学比较的历史中有卓越贡献的是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朱光潜在《诗论》等著作中,在对中西美学思想详尽比较中探讨中国诗歌的独特个性,奠定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基石;宗白华在《艺境》等著作里,从较广阔的中西艺术现象的比较中探析中西诗歌、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样式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不同的特征,为中西美学比较的科际整合研究作出了范例;钱钟书在《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西文学理论中共同的某些创作规律问题加以比较研究,拓展了中西美学比较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
高旭东教授的专著《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把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整合中西文学和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高度,对跨文化的中西比较文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透视和分析。该著既精辟地阐述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的共通点,又深刻揭示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多层面的差异性;既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发展脉络的全景式透视,又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典型代表作品的多维解析;既有对二十世纪中西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刻反思,又有面向中国文化未来的文学与文化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八十年代以来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状况,从目前诗学研究现状出发,提出在不同文化土壤、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诗学比较,重要的是要构搭彼此“相遇”的桥梁和寻求对话的“中介”,用一种开放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诗学,以西方文论作为参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寻找本民族诗学在世界诗学中的地位,一方面发现本民族诗学和世界上其他民族诗学之间的汇通点,以促进中国诗学的走向世界和世界性诗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中西诗学内部均各自存在着众多不同的理论派别,笼统将中西诗学分开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实非易事。然目下以此为题的论著实在不少。它们的论述框架大体相同,即:中国“表现”,西方“再现”,随之是中国“意境”,西方“典型”等范畴的比较,比较可谓简洁明了。但笔者以为这种比较从观点到方法均存在问题。就观点而言,众口一词的西方诗学再现论极不准确,再现论者显然忽视了西方从柏拉图到中  相似文献   

11.
中西诗学比较方法论讨论会综述黄耀华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广东省比较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西诗学比较方法论讨论会”于1994年3月27日在暨南大学文学院召开,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大、广州大学等高校和出版社的10多位青年学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比较诗学的早期实践开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实践顺应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潮流,在推动新文学运动发展的同时,也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上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但中国现代早期的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实践在表现形态上还很不纯粹,也很不完善,远远没有达到比较诗学学科阶段所具有的规模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人学者在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比较诗学语境下对中国文论、中国诗学、中国美学的阐释与研究,是一个极富学术价值和文化战略意义的课题.这一研究,不仅开启了一扇研究中国古典文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南风窗”,为目前的文论研究吹进一阵清新的海外之风,而且对我们所热议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参与,提供有了力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找到中国文论的源头活水和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14.
赵奎英教授新作<中西语言诗学基本问题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站在统观中西语言文化的高度上,对中西诗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并且针对语言诗学中的焦点、盲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开拓出中西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于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表现说与再现说是中西诗学本质论的两种主要历史形态。一般说来,中国诗学本质论发展的基本走向是表现→再现,而西方诗学本质论的发展演变则是再现→表现。本文要探究的是中西诗学本质论中表现说的内涵差异,从而进一步去认识中西诗学本质论之逆向发展的内因。中西诗学表现说的内涵差异,就是情志和情欲的不同。中国诗学强调的是情志的表现,而西方诗学注重的则是情欲的表现。情志说,强调的是情感、情绪与志向、怀抱的结合;而情欲论,注重的则是心灵深处进射  相似文献   

16.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  相似文献   

17.
西方美学、诗学对中国诗学范畴现代转型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刺激并促使中国传统诗学范畴的现代转化;其二是西方美学、诗学的某些因素或范畴直接进入中国诗学,成为其有机构成部分。梁启超等人以佛学格义西方哲学、美学、诗学,使得中西两种审美诗学在对接与互释中走向新的对话和融合,从而刺激并促进了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晚清佛学复兴在诗学中的表现,一方面是此期诗家引佛语以入诗;另一方面是在这种以佛学与西方美学的对接中产生了中国现代诗学的许多范畴,或者是在某些原有的中国传统诗学范畴中同时渗入了佛学和西方美学(诗学)的某些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灵感”说的唯物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前期准备阶段、灵感袭来之际的接受阶段以及灵感降临之后的延伸与规整阶段,灵感说所彰显的本土化特色,与中国农业型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必然联系.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视野中,尊重中国古代灵感说的理论价值,是客观而全面地解读中西文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一种建立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基础上的文学研究体系已初具形态。其中,诗歌以其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态,引起了当代中国诗歌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一种横跨中西的诗学理论亦正在兴起。新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子潮和朱水涌同志合著的《诗歌形态美学》,立足于中西诗论、具体诗歌作品的比较分析,运用艺术形态学的具体方法探讨诗歌形态艺术问题,从一个方面呈示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20.
“以少总多”与中西诗学的双向熔铸和综摄傅勇林根据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的解释,中西比较诗学的“影响研究”“是对已经完成的文化变迁的研究”,而所谓“平行研究”则是“对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变迁的研究”,前者可谓中西诗学的历时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