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心读者。每期《社会科学研究》我都认真、仔细地看。在省市级学术刊物中,我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名列前茅,质量是很高的。《社会科学研究》创刊至今十周年,已经逐渐形成了这么三个特点: 一是刊物发表的文章有新意。没有新意的文章,《社会科学研究》看来是不登的。所以,每期《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读后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2.
熊映梧同志在《社会科学》1983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的论文。读后使人感到,文章虽在有的地方是“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但文章的第二部分却在许多地方误解了《资本论》。熊文共三大部分,以下按次谈谈我的观感。  相似文献   

3.
我在《社会科学论坛》 (2000年第 2期 )发表了一篇随笔,名为《从“该出手时就出手”说起》, (下面简称:“从”文 )副标题是“警惕暴民意识”。我还把这篇六七千字的文章压缩为一千来字的短文,在《南方周末》“时事纵横”栏目上发表,直接名为《警惕暴民意识》。这两篇文章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一些读者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其中以在 2000年《社会科学论坛》 8月号林章芹先生的文章《治民必先治官·治暴不如治权》观点最为鲜明,说理最为充分,在批评文章中颇有代表性,有些说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学术本属公器,讨论更是促进学术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3期刊载了宋德金、丛佩远二同志合写的《平生四海惯为家》。该文的副标题《谈郭沫若同志一首未发表的七律》,和事实有明显的出入。据我看到的资料,郭老和金静庵诗早已收入1959年11月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溪集·溪集》题《和金静庵》。全诗除第七句和个别文字有改动外,与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十周年了。这是应当庆祝和回顾的。伴随着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科学研究》这个刊物从内容上看,它几乎包括了所有社会科学的门类。因此,这个杂志的历程,可以说是十年来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我是研究历史和理论的,有幸在贵刊上发表过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历史方法论等方面的文章。在贵刊纪念创刊十周年之际,我谨对贵刊表示热切  相似文献   

6.
神交二十年     
我与张远山先生的交往要追溯到二十年前.张远山先生在《社会科学论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2001年2月,从那之后我便知道了张远山先生,从此与张远山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从二十年前开始,张远山先生的许多文章一直在《社会科学论坛》首发.  相似文献   

7.
欣逢《社会科学研究》创刊 2 5周年 ,特表示衷心的祝贺 !《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份颇具特色的学术期刊 ,文风严谨 ,始终注重社会效益 ,为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和繁荣祖国的社会科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因为如此 ,我喜爱它 ,关注着它的发展 ,并且成为它的老读者和作者。《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我认为 ,首先 ,是坚持了学术性。作为一份学术期刊来说 ,学术性是它的灵魂 ,这也是学术期刊之所以成为学术期刊的根本所在 ;如果失去了学术性 ,所谓学术期刊也只是徒具其名而已。在这方面 ,《社会科学研究》就做得比较好。它发表了不少具有创见…  相似文献   

8.
《唐六典》不是行政法典——答宁志新先生《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读者评议”栏刊出了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宁志新先生的文章《〈唐六典〉仅仅是一般的官修典籍吗?》,对我在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的《〈唐六典〉性质论》一文中所阐述的否定《...  相似文献   

9.
我撰写的《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原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同年第6期全文复印)发表之后,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反应,我确实有点着急.十六个月后,朱宝信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不宣提“一分为三”?》的献疑文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我读后由衷地感到高兴,不过还是有些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出来供宝信同志和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希望开展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学术争论1982年7月,我的拙作《“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发表了,顿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新华文摘》作了论文提要介绍,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全文复印,还有其他文摘报刊和各种资料都作了反映.半年后,林青山、李烈炎两同志发表了题为《“一分为三”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吗?》(《争鸣》1983年第1期)的商榷文章,指出:提出所谓“一分为三”的命题,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完全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争论眼看就要开展起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争论并没有进行.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地发表该命题的文章,至今累计已有93篇、其间,有王旭东、王威廉、王征国、  相似文献   

10.
祝贺《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十周年! 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在推动解放思想,执行双百方针,开展学术研究,繁荣社会科学方面;在发现、培植、扶持新生力量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刊物发表了不少好文章,传播了新信息、新知识和新的理论观点。没有默默无闻地从事编辑工作的无名英雄们的辛勤劳动,社会科学的成果不能面世,个人劳动无从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当然包括我自己,深深地感谢你们!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经济学·哲学陈先达《南京社会科学》杂志办得不错。你们倡导经济学和哲学的联盟,我是很赞成的。我想对市场经济与经济学、哲学的关系,发表一点意见,就教于我国经济学界和哲学界的朋友们。一、市场经济和哲学我国正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自从新诗出世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并且毫无结果的老问题,最近又喧腾起来了。《诗刊》发表了孙绍振同志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当代文艺思潮》发表了徐敬亚同志“崛起的诗群”。上海《社会科学》发表了丁芒同志“建立新诗体刍议”。《解放日报》发表了陈言同志“中国新诗向何处去”等文章。恕我孤陋寡闻,其它有关的高论还未能拜读。就从以上文章看,仍然是发展中  相似文献   

13.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的论文,就黄金与货币的关系问题,与李崇淮同志进行商榷.以后,李崇淮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又发表了《就当前货币形式答谭寿清同志》,同时在《江汉论坛》1984年第7期上,发表了《联系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一文,提出了一些意见.其中,我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1.纸币能否直接代表商品价值?2.马克思关于信用货币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信用货币能不能摆脱"货币由一种特殊商品来充当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省的社会科学杂志中 ,就我所看过的而言 ,《浙江社会科学》可说是办得最好的。虽然好坏的评价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 ,但是就我所熟悉的经济学领域来讲 ,杂志上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很有分量 ,经济学以外的领域也经常有吸引我去认真拜读的好文章。一份杂志要做到篇篇是好文章是不可能的 ,而《浙江社会科学》能做到这样的程度 ,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现在它从创刊出版已经达到100期 ,我对他们致以衷心的祝贺 ,并且相信它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100期以后越办越好。为什么《浙江社会科学》能做到如此出色的水平 ?应该说浙江省确实和其他省…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读到两篇讨论价值概念和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的文章,一篇是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上张岱年先生所撰《论价值的层次》;另一篇是《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上刊载王玉樑《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两篇文章都对我有启发,也引发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发表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中国现当代实践中的确证》一文引起了一些反响。何祚榕先生在同刊1997年第3期撰文,评述了我的文章中关于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三种不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理...  相似文献   

17.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不断接到作者电话,反映有人以"《中国社会科学》稿件采用通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用稿通知单"为幌子,谎称作者的文章拟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要求作者在收到用稿通知后汇款至某个银行的某个账号。为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郑重声明: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所有报刊从不对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所发文章由我社编辑自主摘编,不接收外来投稿,也不向作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当思想解放的帷幕在中国大地上刚刚拉开的时候,《社会科学研究》就率先登上思想理论的舞台。十年来在理论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日益发展,如今可谓是根深叶茂,硕果满枝了。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在开拓理论,培养人才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她坚持稳中求新,开展争鸣探索,立足于发表新课题、新观点、新论证、新材料的文章。文史哲经等方面都有一批文章在全国引起反响。其中有的理论问题是在这一刊物上首先发表,引起全国争论;有的问题是在这一刊物上坚持讨论,引向深入;有的是在这一刊物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提出新观点,引起国内学术界重视。这些都表明:《社会科学研究》在  相似文献   

1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国际研究学院中国史教授陈学霖六月十二日来函,摘要如下: “我院收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近几期《社会科学》。教授们阅读后,都感到内容丰富,很好地反映了你们社会科学院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显示了今日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我很有兴趣地  相似文献   

20.
黄楠森同志在《哲学研究》1985第12期上发表了《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文。为此,我在《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上发表了《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一文,对黄楠森同志的某些观点谈了我的看法。为此,黄楠森同志在《人文杂志》1990年第5期上发表了《再论本体论——答刘福森同志》的文章,对我的文章提出了全面的批评。看完答文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