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汉彝小说翻译中,要想使译文和原文一样优美、生动、传神、切景,译者必须掌握大量的彝语句式,并善于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句式表达手段,从而增强译文的语言色彩和修辞效果.本文就小说翻译中,彝语句式的选择进行论述,以期帮助译者选出最合适最富有表现力的那一种句式来表达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2.
翻译所涉及的内容有时相当广泛,有些事物译者并不熟悉,这是常有的事。作者与译者的经历、所处的国情或社会文化背景不可能完全相同,反映在原作中的内容也就不易为译者所了解。往往有这种情况:从语言角度看,似乎原文不难理解,但原文所谈及的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情况或环境译者却不了解,翻译起来感到心里没有底。  相似文献   

3.
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彝汉双语词汇中各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运用语言和分析语言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词性难以分辨的情形。它们的有些语法特点是相同的,稍不注意就会产生混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区别的方法,便于更好地掌握和区别彝汉双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确保人们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美国悲剧》汉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时存在的一些欠缺: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美方面,文章分析了翻译中由于一词多义的陷阱和由于译者对文化背景理解的偏差而导致译文中的误译现象;在忠实于原文的形式美方面,文章列举了译文中四字词误用及其欧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忠实于原文和作者,法律语言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法律翻译要求译者在法律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不强调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但因为语言的差异以及法律文化的不同,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译者必须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藏族格言诗是藏、汉、印三种文化高度结合后的三位一体,整合了三种文化中最高级的智慧,因此是极为高端的文体和极有价值的精神文本。李正栓等的译本是由汉语转译的,他们忠实的对象是汉语译文,间接地忠实于藏语原文。间接忠实的保障是所有的本子(包括原文、原译和转译)都是善本。间接忠实不亚于甚至可能比有些直接翻译更加忠实。反过来,这种间接忠实保障了译文风格的统一、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以《我的宝物》这篇日语文章的译文为研究对象,结合译者自身的翻译实践,以举例的方式对译文的初稿和终稿进行比较,以此来探析日译汉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误区。提出日译汉的转换绝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互换,好的翻译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多次理解、推敲才能完成。进而对日译汉这一翻译过程中应该引以为戒的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由于汉、英两种文化传统的差异,原语文本中颜色词语的可译性受到较大限制。因此,译者需要审慎地对待原文的文化信息,采取适当的策略对文化缺省信息进行补偿,从而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异质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个人的立场与观点。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十分重视原作者的立场观点。而原作者往往通过间接的方法将其立场观点隐含在作品深层,这就给翻译带来困难。汉译英时,汉语中有些文化背景的内容涉及到原作者的立场,译者要认真考虑原文的深层意义,也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状况。译者务必透过词语表层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达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语码转换过程中,译文与原文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现实。这是由翻译所基于的翻译参考资料中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两种语言范式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导致的,我们把由上述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信息不完全重合、对等的客观规律称之为语码转换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此理论来终结关于语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者死了"解构了原文的中心意思,意味着译者作为读者在对原文的解读与译文的建构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译理论中由"译者施变",译者是翻译主体,译者活了。不同的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异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进一步接近纯语言,因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限制条件是纯语言。而变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归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能高效地传达信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要受读者制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许地山散文《落花生》汉英语篇连贯性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连贯对等实现的条件。本文认为,汉英翻译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动态分析过程。译者从宏观的角度建立对原文文本的理解,从文本到形式整体考察原文文本的连贯因素,这是实现译文连贯的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微观分析,再根据译文文本的特点重新生成语篇的连贯,这也是一个有限度的再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即王椒升译本与朱纯深译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指出王译本做到了忠实原文但过于机械,朱译本做到了灵活变通,但在有些地方有些脱离原文意思。最后指出,在翻译时,译者应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机械照搬;既灵活变通,又不能脱离原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原文和译者的统一关系,即:一、原文对译者的依赖性;二、译者对原文的依赖性;三、原文与译者的统一;四、原文与译者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本文经过讨论认为,原文与译者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只是相对的统一,而非绝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俄汉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不等值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民族文化差异,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差异、风俗习惯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宗教观念差异、社会制度及历史背景差异等。这些差异使译文与原文在联想意义、修辞色彩、指称意义等方面,构成了文化不等值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主述位角度分析汉英翻译,指出汉、英在主位结构上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在符合英语行文习惯的前提下,保留汉语原文的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传达原文所包含的语义信息。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主位结构的不对等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在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译者应当改变汉语的主位结构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7.
从三个方面论证译者对原文的翻译通过主体意识的作用,使其译文文字形神兼备、内容传神达意。同时,论述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叛逆性、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指出叛逆不等于对原文不忠实,并力求克服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不由译者本人所任选的这一偏见。  相似文献   

18.
1 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译者的一般工作顺序在前一个阶段是从原文的个别词句到原文的整体信息,在后一个阶段是从原文的整体信息到译文的个别词句。两个阶段的工作顺序既不一致,必然会在译者的思维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第一阶段,译者的思维活动受原文语言材料的引导,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材料所载负的信息上,通过原文的具体词句,理解把握原文的意义;第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彝汉词组的比较,求同存异,有针对性掌握两种语言的词组,提高彝汉语言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彝汉双语数学班的教学实践,对定积分、二重积分和三重积分以及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之间的相关性作了系统地梳理与归纳,使之有利于彝汉双语数学班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应用多元函数积分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