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时空尺度上观察,科学文明的发展在客观上存在跨地域传播的历史轨迹,而且这种跨地域传播引发了在学习和吸收已有科学文明及在社会形态改造之后产生了全新的科学文明,由此获得了科学文明跨地域传播的历史轨迹;从技术尺度考察这种跨地域传播历史轨迹,发现了存在基于科学信息本体结构的科学传播结构,这种结构能为科学信息本体结构的存在性考察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
本提出古希腊哲学文明发展轨迹的二维结构,并据此回顾了古希腊哲学先贤对于自然存在的论述,探索科学信息引导结构构形模板最初的结构与形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科学著作翻译出版史,考察科学研究能力体系(SRAS)的构造机理和运行机制。提出SRAS构架,以科学话语权(SDP)为机制构建基于SRAS的SDP层次结构,创制科学信息本体结构(OSSI)。通过解析OSSI,由科学信息生成模块(SICM)获得科学信息表述模型(MSIRS),由科学信息发布模块(SIIM)获得科学信息传播载体模型(MSIDV)。在知识内核和记录载体获得先行确定的情况下,SICM的活动主体将是MSIRS,在受众结构和标志结构已获得先行确定的情况下,则其活动主体将是MSIDV。由此,可以得到0SSI的一种活动机制——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MOSSIODSI)。考察推动人类发展的3次大规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的历史和成果,明确了以其语言为主轴的科学传播方向,及其传播路径结构、传播形式结构和传播工具结构,证明在3次大规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中,OSSI确实存在,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的视野,考察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构建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通过考察有关三网融合的学术研究,凝析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物理功能参量。提出当前有关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研究存在尚未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认知本体结构和缺乏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物质根基等两大问题,从科学原理、工程范式、行为体制和语言载体上讨论了底层信息资源对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基础性价值,得出底层信息资源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根基的结论。认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应以底层信息资源体系创建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面向科学信息标志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6世纪以来科学期刊的创立过程为样本,建构了面向科学信息标志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模型.该模型的功能单元为科学信息生成模块(SICM)、科学信息驱动模块(SIDM)和科学信息发布模块(SIIM).其能够自洽的机理在于科学优先权起点效应,而联系机制是科学信息本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面向科学发现优先权竞争的科学期刊发蒙之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16世纪以后科学信息传播体制的发展脉络。通过牛顿等科学家科学发现优先权争执的公案分析,归纳出科学研究个体和科学研究能力体系(SRAS)对于获取科学发现优先权的关注方向。对造纸术、印刷术、物流业等的考证发现,15世纪以后,在英国和法国已经具备以文字传播为形式、邮局发送为路径、印刷复制为工具的基于纸张印刷物的信息传播载体结构(IDSBPP)。以科学发现优先权授予规则为线索,通过考证发现,在15世纪下半叶以后,形成了以科学学会为体制的科学共识评判体系,创立了以科学评论、科学通报和正式论文为主体的科学信息报告形式,加上学会创办的科学期刊,组建起一个原型化的基于科学期刊的面向科学发现优先权申报体制。在自然哲学分化为更多的专业学科领域之后,形成了专业科学期刊。科学期刊是为适应科学发现优先权竞赛而创造出来的革命性科学信息传播体制和工程平台。  相似文献   

7.
晚清,在西方科学小说的东渐史上,大量经由日本输入的科学小说如何被移植是中日近代翻译史研究中不应回避的问题。从影响研究的视角,通过对凡尔纳作品的日汉译本对比,考察科学小说在日本明治及中国晚清时期的接受背景及接受态度,分析日本在晚清中国接受西方文学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并通过考察中文译本的取舍特点,找出中日不同文本内含的多元特征以及各个“文本”的文学性差异,探索凡尔纳在明治和晚清的传播、影响轨迹。  相似文献   

8.
晚清,在西方科学小说的东渐史上,大量经由日本输入的科学小说如何被移植是中日近代翻译史研究中不应回避的问题.从影响研究的视角,通过对凡尔纳作品的日汉译本对比,考察科学小说在日本明治及中国晚清时期的接受背景及接受态度,分析日本在晚清中国接受西方文学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并通过考察中文译文的取舍特点,找出中日不同文本内含的多元特征以及各个"文本"的文学性差异,探索凡尔纳在明治的晚清的传播、影响轨迹.  相似文献   

9.
信息思维;信息时代的全新科学思维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思维从现存事物的结构和关系模式、演化程序和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 ,并将其作为信息的载体和符码 ,从中破译出关于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 ,信息思维还将现实对象物和信息再行人为符号化 ,并赋予其特定代示关系。在一系列与熵、负熵、信息、全息等理论相关的学科中孕育了最初的科学信息思维方式 ,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现代生物科学、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中 ,都普遍贯穿着信息观念和信息思维。信息思维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实体思维和能量思维的崭新科学思维方式。在“科学的信息科学化”、信息经济、信息社会持续发展的伟大历史背景下 ,信息思维必将会更为鲜明的得以凸现 ,从而成为 2l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全新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以建立在自我传播和亲身传播基础上的,短程而分散的,通过团体和组织传播信息的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在这种体制和信息活动方式之下,难以形成大众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工业文明时代的高度统一的大规模经济体制、高度国家集权的政治体制,以自上而下权威制控的大众传播信息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在这种体制和信息活动方式之下,很容易形成以多数民众为基础的大众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社会文明时代的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则以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在其形式上具有交互性、平行性、开放性、全球性、多元性、自由性、共享性、平等性和非权威主义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网络化信息活动方式的发展和普及,有可能使人类价值观念模式的变革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不同的文明时代,人类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的时间方向也从指向历史、关注现在,转变到了创新未来。  相似文献   

11.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幸福作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伦理学视角来看,科学发展观突显了以人为本、力求公平和关注和谐发展的人文关怀和伦理精神。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人们伦理道德水平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批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要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对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的发展均具有重大作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和实现与科学发展观相互适应的科学消费,其关键环节是建立健全科学消费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和选择实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生存论的视角,着眼于人的存在方式即生存活动,探讨科学创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基础和条件。科学创新是从科学研究者具体的、历史的生活和存在方式中产生出来的,其存在根据首先在于从植根于人类日常生活世界的前科学创新方式演变而来这一事实。“前结构”是科学创新的存在条件。科学创新始于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的“前结构”或“前见”,科学创新的前提性和条件性本质上根源于人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本文以多重视角阐释了科学发展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贡献:科学发展观以其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以其完备的体系性思想、以其对人本理念的深刻把握、以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传统发展观引发了消费并化,生态消费理念应运而生。作为破解消费异化的生态消费理念的生长机制在于科学发展观,它将引领生态文明观念下的消费文化走向生态化,并推进生态消费行为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具有显著的传播学特征。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传播者包括科技论文的作者、期刊编辑群体、期刊编辑部或杂志社等;科技信息是科技期刊的主要传播内容,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之一;科技论文作者在科技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日益扩展。在科技信息的采编、审读、刊发等各个环节上,科技期刊编辑主体具有“守门人”功能,编辑取舍稿件的决断就是最值得关注的“守门”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期刊的出版形态由纸质印刷向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不断演进,这个过程是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向科技信息传播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是科技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在学术评价中,“期刊级别”和“核心期刊热”等现象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媒介威望,作为学术传媒的科技期刊必须摒弃偏见,打造特色,发挥优势,树立良好的媒介威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