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外干部任用的条件及培养选拔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朝晖  刘继华 《理论界》2014,(12):48-51
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的必然要求。抓好党外干部培养,必须把握党外干部任用的条件,认真分析培养选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研究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为党外干部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2.
党外干部在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从党外干部成长发展的历程来看,政治环境、政策措施、历史背景、组织培养、个人素质、成长机遇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深入把握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及相互关系,对促进党外干部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院举办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是自治区党委实施"党外干部培训工程"的重要举措.2000年以来,我院已举办9期中青班,并在培训工作实践中探索并逐步形成理论素质、能力素质和技能方法"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体现出政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主要特点.课题组根据全国、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对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模式进行思考:一是完善教学布局,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的政治培训放在首位;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能力培训和素质提升贯穿培训的始终;三是完善教育培训实施环节,突出灵活性和适应性;四是加强教育培训保障体系,确保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注意选拔和培养党外干部,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不抓紧,后继乏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多党合作就难以巩固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可见,培养、选拔和任用党外干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统一战线和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对搞好多党合作,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石有健 《学术论坛》2007,30(8):48-51
党外干部队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文章提出要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多方互动一体的培养选拔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协作配合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层层推动的督查机制,等;同时,提出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以确保多方互动一体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落到实处.这既有利于加强党对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的领导,又有利于整合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我们党与同盟者的联系从总体上看是好的,但有两个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关门主义。其表现为,有的党内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愿意或不善于结交党外朋友,把党外人士拒之门外。特别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不积极举荐符合干部  相似文献   

8.
科研院所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是统战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摸清科研院所党外知识分子的基本构成、思想特征、政治参与意愿等底数,总结近年来青海省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成效,梳理和分析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将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章针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观念状况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党外代表人士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也是我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础部分。通过对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现存的问题及建立并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重要意义的探讨,提出建立并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瑛 《阴山学刊》2006,19(3):60-64
阴山文化是阴山区域形成的文化,具有远古性、草原性、民族性、融合性的文化特征,是阴山地理生态、生产方式、人文历史、民俗心理的综合。包头境内具有丰富的阴山文化历史资源,因此包头树立阴山文化的品牌最有优势。阴山文化可以准确揭示包头文化的特点,促进包头先进文化的建设,整合包头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市民素质,为建设文化大市奠定深厚的基础,促进包头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雷 《兰州学刊》2008,(7):15-18,147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日本文化中的集团主义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家族主义分别对其所属的企业伦理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并形成了相应的企业伦理模式。从处理群己关系的价值观角度看,三国的企业或者强调个人利益,或者强调集团的利益,或者强调家族的利益,不一而论。克服家族主义企业伦理模式所固有的消极因素,借鉴美国的个人主义企业伦理模式与日本的集团主义企业伦理模式的积极因素,参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要求,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企业伦理模式,是采用家族式管理制度的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黄淮流域和中古学术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道衡 《文史哲》2004,(3):5-12
在中古学术文化史上,大多数重要人物的籍贯在黄淮流域一带。三国到东晋南朝时期重要的学术、政治人物多出于这个地区。东晋一代,南迁的黄淮流域的士家大族把持着政坛和学术文化界。南朝以后,这一区域人士在政坛、文化艺术界的影响逐渐下降。黄淮流域在中古学术文化史上的兴盛,有其传统和经济上的原因。春秋战国以来,这一区域的文化就处于领先地位,即使两汉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长安,但活跃于政界、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仍多出于这一地区。当时黄淮一带经济繁荣,人才辈出,门阀制度也维护着黄淮流域高门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公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公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推进高校依法治校,促进高校和谐管理正日益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从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管理应当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正确认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把握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原则,探究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没有农村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进入小康是整个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的重要标志。本文从云南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云南农村与全国、云南城乡以及云南各地区农村之间在迈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呈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的不平衡性 ,提出建设云南农村小康社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加入世贸组织对江苏农业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加入世贸组织要求中国农业做出什么样的让步。目前世贸组织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规则是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在最后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即乌挂圭回合上做出的,这些规则将在2004年前后被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协议取代。由于这一原因,加上通常应有的过渡期,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提出的条件多半以2004年为界。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这些贸易伙伴提出的条件评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在短期内可能受到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对江苏农业的影响有…  相似文献   

17.
《合同法》设置了无效合同制度与可撤销合同制度,对于我国合同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无效合同制度与可撤销合同制度在法律规制上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均有竞合,但对此竞合如何处理又无明确的规定,这无疑给当事人特别是债权人和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为此,本文对其制度创设的法理基础以及债权人如何进行选择作一探讨,以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手拉手”活动的开展,西部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比例大大提升,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大量呈现。但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仍然落后。综合看来,制约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颈瓶”是设施落后、东西部师资信息化掌握程度差;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教育投入显现不足;成人教育资源开发不足等因素。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必须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方式,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生长于广东沿海地区,即香港米埔、湛江高桥、大亚湾澳头、稔山、三门岛和恩平洪窑等地的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conjugata)、红海榄(Rhizophor stylosa)及苦槛蓝(Hyoporum bontioides)等5种红树植物叶片多酚氧化物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除发现同一地区不同种的红树植物叶片酶活性存在种间差异外,生长于不同地区的同一种红树植物其叶片酶活性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对其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难点在农村。而城镇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对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