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趋同论”研究》评介常祥《“趋同论”研究》一书是辛向阳同志经过5年潜心研究,并在其博士论文《“趋同论”评析》的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的目前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西方“趋同论”的著作。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当代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年来开展的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异化论,这种异化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有异化,而且必然异化。因为社会主义异化的根源不单是旧社会的痕迹和外来的影响,而且是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中产生出来”的。这样,马克思用来揭露资本主义的用语,现在被社会主义异化论拿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了。这种异化论把好多现象用异化来概括,提出了从思想、政治到经济都存在异化的社会主义全面异化论。提出这种理论的同志把他们这种异化理论称之为“马克思异化论”,并从马克思那里找来了根据,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可是谁都知道,社会主义消灭了私有制也就消灭了异化,这是马克思一贯而明确的观点。一种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怎样能  相似文献   

3.
下面的文章,是一九五五年八月写的。写成这篇文章的经过,需要说明一下。一九五三年中共中央公布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现在的高级党校的前称)的教学干部在学习总路线的过程中,在如何理解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以杨献珍同志为代表的一方,主张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的一个综合的基础;反对杨献珍同志的一方,认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包含着资本主义基础和社会主义基础,这两种对立的基础互相间进行着“谁战胜谁”的斗争。杨献珍同志的“综合基础论”,实际上是抹煞了这个“谁战胜谁”的斗争,表现为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是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杨献珍同志把他的意见写成文章,交到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向一些研究理论工作的人征求对于他的文章的意见,我就写了下面这篇文章。这个争论当时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已经公开展开了。但杨献珍同志拒绝把他的文章提出来公开讨论,因此我这篇批评文章也就没有发表。杨献珍同志把反对他的人的意见叫做“单一基础论’,这是一种歪曲;因为反对他的人并没有说过渡时期只有社会主义一种基础。当时讨论中所说的过渡时期,是专指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点也必须向读者声明。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相似文献   

5.
读了高凤歧同志《论(资本论)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见《河北学刊》1983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提出“做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的见解,不能苟同。由于弄清楚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性质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理解。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高凤歧和其他同志讨论,请教。 我认为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即第一卷第一篇所研究的商品),其性质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是具有特殊经济规定性的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的产品。这种商品,《资本论》简称之为商品资本或“商品产品”,用符号 W’表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讲,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个时期以来,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被当作过时的道德观, 受到种种非难. 《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4期刊登的魏高新同志写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伦理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就提出了下述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集体主义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集体;个人主义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个人”.“ 多一点集体主义还是多一点个人主义,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 还提出:“社会主义不能只讲集体而无个人…, 其实像美国、西欧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7.
1985年以来,王振武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论述了他提出的“选择论”,随后又写了《选择哲学导论》一书,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观点。他强调指出:“选择论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不同于经典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王振武:《以选择论为框架建立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下凡引此文均不注出处) “选择哲学”是不是新的现代哲学?它发展了还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有益于还是有害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不能不辨论清楚。  相似文献   

8.
<正> 《人文杂志》1988年4、5期连载刘承思同志《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一文,从商品经济的原因等基本理论到发展商品经济是不是利用资本主义等实践问题,全面批评了以卓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我们认为,刘承思同志的许多观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都是值得商榷的.一 商品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还是社会分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私人劳动论和列宁的社会分工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杨献珍同志的“综合经济基础论”,最近已有不少同志写了文章,作了批判。因此本文不打算全面批驳他这方面的观点,只想就其“综合经济基础论”的阶级实质问題,作些分析。杨献珍同志的“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我国过渡时期(这里所说的过渡时期,是专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以下均同)的经济基础,是由五种经济成分或四种所有制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引言 1、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已经生存了70年。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价这70年的历史,无疑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相当敏感的大课题。现在流行着一种可以概括为“三论”的说法:一是“早产论”。认为本世界上半叶在经济不发达落后国家相继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历史选择的失误,社会主义制度应当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之后而不应在此之前。二是“屈从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资本主义制度共处、竞争的过程中,愈来愈呈现出屈从于资本主义的倾向。三是“补课论”。此论有两种含义:一曰“补资本主义的课”,一曰“补商品经济的课”,这两种补课论的精神实质实际上一致,都无非是以现代资本主义所拥有的制度和财富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衡量当代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于幼军同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下简称《文化论》)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 ,而它的内涵与外延远远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范畴。作者纵论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 ,横述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借鉴及其冲突 ,并对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作了科学的梳理分析 ,具有宏阔的文化视野 ,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比如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 ,摆脱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某些过时的、不符合实际的观点 ,提出了“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有可能在较长时间继续上升、发展的态势 ,并凭借其已有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12.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杨 凤指出,在6O年代,邓小平同志针对农村经济关系的调整,主张多种多样的生产关系,并肯定“包产到户”;还引用刘伯承经常讲的一句四川谚语:“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著名的“猫论”.“猫论”的实质,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体现.“猫论”的突出成果,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以及在此基础上崛起的乡镇企业.当前,在如何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集体经济以及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形式等方面,“猫论”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 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作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是一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趋同论”的彭吹者。和熊彼特、丁伯根、加尔布雷思等“趋同论”者相比,托夫勒的理论和他们的理论在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终将吞没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永恒论的鼓吹者,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的性质?最近,蒋学模同志在《再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通观该文的主旨,无非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是好的,应该大力发展,其它性质的商品经济,存在不少毛病,酿成许多恶果,应加以限制。我认为此论有许多不妥之处,有必要提出商榷,以就教于蒋学模同志和理论界的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结论,它已经而且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证实。然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却宣扬两种制度的“趋同论”,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们把“趋同论”奉为至宝,不遗余力地加以鼓吹,说什么“趋同论”是一种“真正的科学”,是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可靠的理论”。我们认为“趋同论”并不是什么科学理论,而是一种精巧的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理论。这可以从它的思想渊源,基本内容、阶级基础等方面看出来。本文主要分析“趋同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6.
一 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讲了这样一段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从目前一些报刊发表的有关文章看,都认为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表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表述”、“准确而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冷素辉同志的《试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载《社会科学》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冷文”),比较系统地剖析了“继续革命论”的错误实质及其危害性,读后颇受教益。但是“冷文”认为“继续革命论”是康生、陈伯达之流“制造和宣扬”的“反革命理论”,则是不正确的。因为: 一、“继续革命论”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看“一国两制”的开创性宋晋川邓小平同志从1993年起,多次谈到在中国实行“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即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以及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他之所以提出这个异常大胆、新颖、颇具开创性的设想,是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趋同论”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会走向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而又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混合在一起的第三种制度。显然,“趋同论”的实质就是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其要害就是“同化”社会主义。本文联系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拟对“趋同论”作些评析。 应该承认,现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确实存在着某些共同或近似的现象。在当今改革的时代潮流中,不同社会制  相似文献   

20.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几国同时发生”(简称“同时论”——笔者),还是“可能首先在一国发生”(简称“一国论”——笔者)的理论,目前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是理论界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马、恩只提出了“同时论”,而没有提出过“一国论”;二是袁亚愚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一文,认为马、恩没有提出过“同时论”,而只提出了“一国论”。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颇,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论”或者“一国论”都是马、恩的观点。十九世纪四十——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还处在资本主义“自由”发展阶段,不平衡还居于次要地位。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