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中国建筑是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与规范,渗透了儒道的哲学思想,传统文化既使得中国建筑的整体与空间达到意蕴丰厚、气势磅礴,又制约了人们的文化意识和建筑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归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内容,提出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是:技术上,建筑要适应自然,改善自然,利用自然;艺术上,建筑要追求自然美.分析了岭南古建筑、近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以商务酒店客房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商务酒店客房使用主体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商务酒店客房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客房空间的建筑设计研究,针对商务酒店客房日益增长的舒适度要求,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在客房的功能构成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商务酒店客房的房型配置和面积指标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以大观小”,天道与人德的结合,体现了“体道”而“同于道”的“天人合一”观念。  相似文献   

5.
故宫建筑在布局、色彩等方面体现了中和、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神人以和的传统思想。人们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意蕴中去认识故宫 ,才能体会其韵味美感。  相似文献   

6.
环境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从环境意识正在形成为新的独立意识形式到作为哲学范畴的思考,从人类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到当代环境意识的觉醒、升华,通过谈今论古、中西比较,说明需要我国独树一帜的“天人合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从我国古代历史的纵横,论述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为内核的“天人合一”文化模式,及它所构成环境意识的四个基本内容与特征。由此可见,它是构建、发展环境意识形式,创建对世纪绿色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必需的历史养分。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文化,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本文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画所反映的艺术精神,通过对传统建筑中群体院落———单体建筑———建筑中的绘画艺术点染的具体分析,指出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着一种如画和谐之美。为在现代建筑创作中,探求一种新的建筑民族风格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民居的中庭建筑空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民居大多采取院落的形式,即中庭空间,这种形式不仅解决了“自然人”的需要,如阳光、空气、水等,而且为“社会的人”提供了劳作、交往、集会、娱乐和安全等多种需求的保证。各地民居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生活、风俗习惯,利用中庭空间形式的不同来调节温度、湿度,并在中庭布置庭园、山池、树木、花卉等来改善居住环境。现代中庭设计可以从传统民居的中庭空间中得到启示,利用中庭空间来改善环境,为室内人工空间提供自然生态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河南传统民居资源丰富、风格多样,按地理位置可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部分。河南传统民居在布局上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宗族传统及安全防御意识;单体建筑以土木为主且体量不大;院落空间的基本形式根据四周建筑物的围合情况而有所不同,组合方式一般分为纵向组合和横向组合两大类。其典型代表康百万庄园造型优美、空间丰富,在庄园选址、院落特点等方面都堪称体现天人合一精神的典范。河南传统民居以物质表达内涵、以技术阐明历史,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和”是中华民族美学传统中的核心意识。“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远古时期就已萌芽,而后经过儒、道、禅三家向三个不同方向发展而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但从三家“和”的共同之处,我们也获得了“以人为本”以及“和谐共生”的现代启示,用以指引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本文通过对这一观念的考察,区分出它的多重性含义,并指出天人合一观念产生的根源和他的文化意义,阐述它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是一部被誉为解读澳大利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史诗电影,它是澳大利亚国家历史和社会各种族关系发展的缩影。本文拟从土著人的文化习俗和白人殖民的背景内容以及电影的演绎角度来探析土著人的和谐自然观和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一个由种族冲突走向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森林观是我国人民在认识、改造、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季节节律观,是对我国古代生态环境理念和传统森林观的高度概括与理论升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森林观对弘扬我国古代人民热爱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生态理念与生态价值观,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然而生态伦理学要得以确立,还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哲学依据。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兴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儒学文化中“天人合一”客观认识的根本特性,指出,按照这一特征,中国古代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张,并未仅仅停留在自然环境的单一层面上,而是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多元和谐共处的环境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生生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它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圆满体现 ,更是人际相处的理想模式及个体生存方式的最佳状态。 2 0世纪“人类中心主义”大行其道 ,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 ,人类自身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人际危机、精神危机等诸多社会问题时 ,求和至同的儒家思想无疑为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论述了媒介生态文明的议题,在指明媒介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违反生态平衡的现象的同时,阐明在媒介的传播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生态学方法,奉行“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观点,以新闻传播活动新的视界,去思考媒介社会责任回归的重要性,进一步净化日益污染的传媒生态空间,谋求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媒介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张锋  王功伟 《东方论坛》2005,1(6):115-119
本文以和谐社会的环境法观念转换为视角,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的不合目的性及其观念根源,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观,进而论证并重新定义了环境概念.本文提出环境乃是生命体之间及其与非生命体之间基于生存的安全与持续而形成的和谐关系状态.人的环境是人类与所有的生命体以及非生命体之间基于生存的安全与持续而建立的和谐关系状态.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观念下的环境法律分层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庄子和谐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庄子和谐观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内心世界的和谐。这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保护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思想以物我对立、主客体对立的方式去看待自然,自然是人通过理性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人以想象和感悟来体验自然.这两种不同的认知自然的方式对于各自的风景绘画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无论在绘画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创作过程还是作品欣赏上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