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反”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强 《船山学刊》2008,(4):107-110
“反”是老子哲学辩证思维的中心范畴。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反”范畴有“相反”和“返回”两层含义;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老子“反”范畴则包含“相反相成”和“返本复初”两方面内涵。老子“反”范畴所蕴含的辩证方法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反演推断法是辩证思维方法中极其重要而且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相反语义的互蕴互补关系这一辩证思维的本质,去认知和推断未知,从而使人们的认识能从一个已确知的方面导向与其相反的另一个尚未确知的方面。 中国古代不少辩证法家,如老子、孙子等,都曾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过这一思维方法,并得到了不少确定性对称性的认识。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老子首先提出“反者道之动”这一著名原理的。此原理包含了相反事理各向其对极转化的辩证本质。《老子》的中很多辩证概念和辩证范畴,以及辩证判断,都是遵循着这一原理进行辩证语义的转换和流动的。比如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相似文献   

3.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哲学路线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它的终极点;是它的基石,也是它的核心。老子对于“道”的反复变化的种种论证,构成了老子的整个宇宙观。这个宇宙观,在《老子》第一章里,老子作了概括性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德哲学及其现代道德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大哲学家 ,著作《老子》,分上下篇。上篇以“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起首 ,被后人称为“道篇”;下篇以“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开头 ,被称为“德篇”。故合称《道德经》,其“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1。“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中的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和范畴。“道”是其最高实体和一切哲学思想的来源 ,离开“道”无从谈老子的道德哲学 ,也无以言道家哲学 ;而“道者 ,道之舍也”2 ,《韩非子·解老》中说 :“道有积而德有功 ,德者道之功。”其意即是 :“道指世界本源 ,德…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哲学通论李仁群《老子》一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在这部书中,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一系列哲学概念和范畴.创立了字宙存在和生命境界相统一的形而上学体系,阐述了“归根曰静”的人生境界和“涤除玄鉴”的修养方法,构建了“无为自化”的政治哲学和“小...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伦理实践,而且具有表现为理性思维的形上之学。以“道”为理论核心的《老子》哲学就是中国形上学思维的最早表现形式。“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本体。《老子》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是有与无的内在统一,是万物发展的宏观场合。“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6,(3):162-166
老子之道可以有“有”、“无”两个诠释的向度。而自“有”言之,《易经》机体主义观念则是老子哲学的“后设陈述”。根据《易经》,植物的体用成为理解自然万物的尺度。老子“道生万物”的过程思想以及对生命过程节律性的认识,即渊源于植物生命机体的出生性与生长性;老子尚柔守弱与“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观念则来自于他对生命活体的柔弱性状以及生命自组织化的自我完成性的体悟;而生命进行过程的强健,亦是生发老子崇尚过程之“中”思想的本源。当我们跳出了老子哲学而从一个更为宏阔的后设上来观照老子之“道”时,我们便发现了那形下的真实、深厚的农业生活背景。  相似文献   

9.
老子哲学的本体是“道”。“道”本身体现了和谐思想,并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老子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实行小国寡民的治理,这正是其和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正>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老子哲学的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关键在于老子之道到底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的本原,还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本原?是一种主宰天地万物的天命或神意,还是一种自然本身具有的客观规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一“道”不是超自然的存在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 “以阅众甫”(二一章)。阅,总括意;众甫,众物之始。《韩非子·主道》有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道的学说的唯物主义的本质”是苏联汉学家杨兴顺先生的作品,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篇学术论文,在文内分析了老子学说的唯物主义本质及朴素的辩证思想,同时也指出老子思想中的缺点,在他的哲学中企图缓和客观世界的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当我们对于老子的思想还没有一致看法的时候,这是值得参考的论文。  相似文献   

12.
以五千言《道德经》驰名中外的老子,堪称是我国乃至世界一位杰出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辞约义丰,言简意赅,玄妙高深,难测涯量,引起了古往今来众多的学人关注,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探索兴趣,他们通过注释、疏证、今译、阐发,围绕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进行了长期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不少学人的心目中,老子的“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唯一实体,是绝对独立、超越时空、永恒存在、不可感知的“混成”之物,是地地道道的实体哲学,仿佛与非实体哲学风马牛不相及。学人皆知,老子所反复阐扬之“道”,是以理性思辨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论老子思想的方法论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凤杰 《中州学刊》2003,(3):138-141
该文认为 ,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首先确立了具有最高智慧的“道”的存在 ,并在对“道”即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进行论述后 ,提出了“自然守弱”的方法论。《老子》中所论及的“无为”、“不争”等 ,均是“自然守弱”方法论原则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运用。老子的方法论 ,基于哲学的分析 ,落实于具体的实践 ,实现了形上与形下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对老子以“贵柔”“知白守黑”为代表的行为准则,人们往往给予“消极保守”的评价。其实老子并非真是消极保守、否定进取:其一,“道”本自然,不具备价值判断;其二,“德”存于社会,但人不能做到“立德”,“德”需以“道”为体,才能复归于真德;其三,老子更看重“道”的根源性、统一性、自然性、和谐性,因此万事万物、人的一切言行的正确与否最终都归于“道”的标准。老子哲学的积极本质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敏 《理论界》2006,(6):174-175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转型、文化变异、哲学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名实之辨”的思潮。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作为这一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在构建“道”这一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提出了“名实之争”的问题。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许多语言学思想,老子的语言学思想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对“道”的命名中来体察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道”的本质内涵则为“自然”,是为“道法自然”;而“自然”乃是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由于“道法自然”的命题最终归结为“人法自然”,故“自然”的理念实为《老子》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原则,透露出对人之主体性的重视与强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樸”内涵的讨论。确立“樸”在老子哲学的重要地位。揭示出老子哲学体系中“樸”与“道”、“德”的内在关系;“樸”在老子宇宙生成模式中的作用;“樸”对万物的统率;“樸”对社会与人生修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经验性总体直观、循环变易与矛盾和谐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①,那么老子的哲学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所有特征,而且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总体说来,在老子那里,辩证的思维方式最为突出,而且,老子的辩证思维方式和他的自然无为价值取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称老子的思维方式为自然无为的辩证思维,首先是最能把老子的思维方式和其他学派的思维方式相区别,其次这也是对老子思维方式科学的概括.本文主要从老子对"道"、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等方面阐述老子自然无为的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老子文艺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也是道家美学、文艺学的创始者。《老子》一书虽直接论述“美”的言论不多,甚至几乎没有关于文艺学的言论,但书中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论述以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理论命题,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文艺学意义,这些范畴和命题都被后世理论家运用于美学、文艺学领域,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老子美学、文艺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同哲学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老子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也基本通过他对“道”及其特征的论述而表现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老子的“道…  相似文献   

20.
老子以“道”为其哲学根本出发点,探讨将形而上的道运用到形而下的层面,阐述其理想人格和清静境界。笔者从心灵哲学和道教角度,认为老子哲学代表中国传统哲学特质,探讨其“心性”论观点,从两个方向来研究老子的心性论观点:从道至人的过程,从人至道的过程以及“心和”体现于建立于其上的身和、家和、国和、天下和四个方面,对净化心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