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痛苦"是穆旦诗歌内在意蕴的主要特征。穆旦的痛苦一方面来自他对空虚、虚伪、麻木、荒谬的生存图景的洞识,另一方面来自他试图超越、反抗这个世界:在空虚中,他渴望充实;在虚伪中,他看到真相;在麻木中,他保持清醒;在荒谬里,他寻求意义。后者的痛苦不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而且比前者的痛苦更加深入和彻底。反抗的结果只能是陷入更深的绝望。  相似文献   

2.
“愤怒的青年”文学流派中最著名的小说《幸运的吉姆》表达的是小人物对生存现状与社会不公所表现出来的愤怒与抗争。令人窒息的学院派作风、虚伪“精英文化”的趾高气扬和功利驱使下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吉姆愤怒的诱因。吉姆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他的奋力抗争代表的是社会中下阶层小人物对现实的反击。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生呼唤和追求着美,并且为美而否定丑。我们注意到,鲁迅在为美而战斗,在对旧世界进行全面出击时,他总是以对人民的赤诚,用全力反对虚伪。反虚伪成为他终生战斗的一个重要方面。诚如秋白同志所说,因为“中国统治阶级特别善于虚伪”,所以“反虚伪的精神”,就成为“鲁迅——文学家的鲁迅,思想家的鲁迅的最主要的精神”,而“他的现实主义,他的打硬仗,他的反中庸的主张,都是用这种真实,这种反虚伪做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玛丽·卡森的“魔鬼”形象是男权社会文化对她的偏见。事实上,她是女权主义的极端代表,追求事业,力图改变命运,同时渴望爱情,但又拒绝虚伪,甚至反抗虚伪。这在当时的男权社会无疑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在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启蒙者,为了反抗历史和现实的重压,路翎在他的叙述中按捺不住内心冲动着的“原始的强力”,用欧化的语言反抗“语言奴役创伤”,并且由于反抗大众的“精神奴役创伤”,使得主体承受更多的精神困厄,叙述更是主体激烈的心灵冲突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反抗与挑战,是毛泽东性格中最重要和最富魅力的一个方面。这种性格,在他青少年时期就已鲜明地显露出来。他顶撞父亲,诘难族长;他不满校规,批评校长;他领导罢课,驱逐省长,最后向整个旧世界挑战。在他看来,“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而“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并且,压迫愈烈,反抗便愈甚。  相似文献   

7.
从精神分析角度切入 ,可以认为于连的性格是由于“恋母情结”而形成的。他和“母亲”德·莱纳夫人的纯洁的关系 ,陶冶了他真诚、自由、独立的个性 ,这种个性与当时黑暗虚伪的社会格格不入 ,使他不能和上流社会融合 ,他厌恶这个世界 ,于是他选择了死亡之路 ,回到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8.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内在思想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风格就是马克思自己。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崇拜别的。……马克思不会虚伪,不会造作和装腔作势,他无论在著作中和生活中都始终是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从人性的观点出发 ,揭露了在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之下形成的特征社会阶层的“虚伪人性”特性。虽然沈从文的都市观也许不能完全代表京派作家对都市的体察 ,但他对现代文明的体察却是最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1.
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在中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从五十年代至今这部长篇小说曾引起过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怎样评价小说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这个人物形象上。归纳纷纭众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勇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形象,是怀抱“法国大革命的原则”的“一个伟大的人物”①;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虚伪和丑恶的灵魂,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形象”②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笔者不能苟同的是,这种文学艺术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抹杀了这个形象的丰富的内涵。因此,本文就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再作探索以就教于诸位大家。  相似文献   

12.
余华1980年代的创作以“愤怒”的写作显示了先锋文学的挑战性姿态,其1990年代的创作以幸存者的言说表达了虚伪的“活着”的人生关怀;从“愤怒”的写作到虚伪的“活着”构成了余华创作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发端于现象学中的“他者”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场,它以关注他者的他性、抗拒主体性哲学的消融为特征。“他者”作为一种哲学观场,是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一种反抗;“他者”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主体性思维的一种扬弃;“他者”作为一种实践的指导原则,强调“区分”与“共在”两种向度;他者观场的核心旨归是尊重生命、善待他者、和解共生。  相似文献   

14.
诗人不能拯救世界,但能拯救自我,白红雪就是一位企图通过反抗与亲近来拯救自我的诗人。他一方面在反抗中自我拯救:面向个人的自我反抗和谴责,通过严酷的自我解 剖在重拾信仰中实现自我拯救;面向他人和社会,将自身融入到“他者”或集体里进行“一体批判”。另一方面他在亲近中自我拯救:不拒斥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有益成果, 从对现代文明病的拒斥出发,进一步走向对旧日家园、身体和那些具有同一性质的精神巨人的全面亲近。通过反抗与亲近,白红雪完成了具有某种超越个人、集体或时代意义的自 我拯救。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于连一生反抗的行为轨迹,从纵向发展上,划分为激情、虚伪、沉静、超然等四个侧面予以剖析,再现了19世纪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黑暗和丑恶.  相似文献   

16.
陈亮是浙东事功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以“自处于法度之外,不乐闻儒生礼法之论”自居,大胆抨击了道学的虚伪和腐朽,向当时的“义理之学”提出了挑战,勇敢地打出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大旗。他的“盈宇宙者无非物”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以用而见其能否”的实践观,以及“思所以变而通之”的历史发展观在南宋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出生于宗教家庭,深受清教主义影响,其小说《红字》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霍桑的宗教观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对清教教规的怀疑和困惑,使得他反抗这个传统,抨击这些虚伪的教条;另一方面,他又深受宗教思想的束缚,无形中用清教观去审视世界,审视人们的生活。这也使得《红字》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围绕于连一生反抗的行为轨迹,从纵向发展上,划分为激情、虚伪、沉静、超然等四个侧面予以剖析,再现了19世纪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黑暗和丑恶.  相似文献   

19.
1 克洛德·浮罗洛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之一,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似乎已成定论。流行的几类外国文学教材及参考书给这个人物性格的定性都是单一的否定结论,如“教会势力的化身”,“淫邪、虚伪、凶残的化身”,“十分卑劣肮脏的色情狂”,“道貌岸然、心如蛇蝎的教会上层分子”,“极恶的体现”等等。用阶级的观点来看,毫无疑问,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确乎是一个宗教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对爱斯梅拉达不择手段追逐和迫害,暴露了教会的虚伪和凶残,体现了他性格中丑恶的一面。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克洛德绝不是一个性  相似文献   

20.
刍议关汉卿笔下的窦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最成功的妇女形象。善良、反抗则是窦娥性格中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窦娥的形象具有其独特的典型和悲剧意义 ,揭示了造成悲剧性命运的社会根源及封建法律的虚伪、丑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